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2023-03-23 04:08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
家长 2023年35期
关键词:新课标科技素养

□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 冯 凯

新课标理念引领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变革,不再仅注重技能的单一掌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由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育人方式从僵化训练转向学科实践,教学策略由技能点教学转向大概念教学。如何在新理念下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探讨了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学目标、育人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变化,并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提出贴近生活、多重助力、课堂互动和合作共创等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希望这些方法能助力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取向

(一)教学目标变化:从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仅注重学生掌握技术操作的单一技能,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强调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获取、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强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目标是在对学科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改变过去“使用什么教什么”的功利教学目标取向,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概念、原则和工具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上,让他们在信息科技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运用中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评估、实际操作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通过这样的目标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求,使其在信息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育人方式变化:从僵化训练转向学科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强调学科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由“能操作”转变为“会创造”。这种转变使概念类和原理类的内容增多,而概念理解的需求又导致讲授教学方法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理论和实际并不能割裂与分离,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从一个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变成一个创造者。

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打破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信息科技教学中不仅仅是技能的获取者,还是学科实践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变化:从技能点教学转向大概念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应更加注重大概念的教学,弱化对单一技能的过度追求。传统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侧重于技能技巧的熟练使用,并未深入原理和规律的层次。碎片化的技能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内部关系与结构割裂开来,阻碍了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质的养成。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要以大单元为基础,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为核心展开系统性的设计,避免信息科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孤立化、碎片化和单一化。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大致框架和原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整体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的大概念,深化其对整体框架的认知,促使他们形成更为综合和深入的理解,使其在信息科技领域更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潜力。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贴近生活,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并不是课本上的特定知识点,是指学生对作为信息对象的客观现实的一种自觉反应,主要包含了将信息科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意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的能力以及共享信息的意识。

首先,重新构建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教科书既是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生情、学情差异较大,因此,以普适性为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并与当地特点相结合,适当地重新构建信息科技教科书,创建更接近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信息科技知识,实现对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科技教师在重构教材、创设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对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准确把控,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同时,要贴近目标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实现教材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次,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进行头脑风暴,增强学生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信息科技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创造出一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并且能够用信息科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对课堂主题案例进行确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提高学习信息科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将信息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多重助力,拓展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思维来界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合理运用算法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的迁移能力。在拓展计算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多重助力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计算思维能力。

首先,通过编程思维来培养计算思维。通过编程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算法设计和错误调试的能力。教师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让学生逐步掌握编程的基本概念,从而提升其计算思维水平。在课堂中引入逻辑思维的训练活动,如逻辑谜题、推理游戏等,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提高计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实际情境。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利用互动性学习工具,如教育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计算思维。这些工具可以提供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计算思维的乐趣,并激发对计算科学的兴趣。参与信息科技竞赛和相关活动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另一种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编程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计算思维,还能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创造性。

最后,将计算思维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设计跨学科任务。例如,在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中引入计算思维元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问题,提升其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采用以上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科技领域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重助力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对计算思维的探究。

(三)课堂互动,保障教学质量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这意味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因此教师要认真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以信息科技课程为基础,组织好课堂活动,可以突破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的畏难心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快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和教师保持着一段距离,这一距离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担心受到教师的指责,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有效地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一套交互式的教学方案,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保证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为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科技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遵守网络礼仪》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网络交往中的一些典型场景,例如在线讨论、社交媒体互动等,提出问题:“你们在使用互联网时是否曾经遇到过不礼貌的行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网络礼仪情况进行简单回答。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互联网上可能遇到的不良网络行为,并列举对应的网络礼仪规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法。教师可以再安排一些学生进行网络礼仪的角色扮演,模拟虚拟社交场景,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建议,加深对网络礼仪的理解。教师在角色扮演后进行总结,强调礼貌、尊重和责任等重要概念。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提出一些关于网络礼仪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如“在发表评论时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原则?”“如何避免在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网络礼仪的规范性,还能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参与,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案例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网络礼仪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网络社交素养,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合作共创,相互促进提升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在学习信息科技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每一名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此外,小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既要重视个人的发展,又要注意提升群体的平均水平,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把个人和群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长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打造一个高效率的教育课堂。教师可以设计和提出与教学相关的“课题”,把“一对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一对一组”。

例如,在《设计版面制作报刊》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确定教学目标的主体内容,把它设计成“制作属于自己的报刊”的“小课题”,在讲解完基本知识之后,再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都能拿出一份方案来指导参与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判断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按照教师所讲的基本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相关的设计活动中,发挥各自特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想象。在交流和探讨中,学生不但能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能实现优势互补,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传统的教师指导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在每一组都完成了特定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各自的特征进行评估,在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一个适宜的课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让他们在分析评价他人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身所学。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面对每一名学生需要逐一进行指导,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下降的问题,也可以让每一组的学生都通过小组协作,更加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从而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小学信息科技高效课堂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不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取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标科技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