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明
摘 要:问题链是教师为引导学生思考而设计的问题组。文章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分别论述了教师在导入、讲解和练习环节可以设计的问题链类型,力图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认知能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關键词:初中物理;问题链;思维引导
学贵知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教师教学的导向,更是学生进步的方向。初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问题链是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法宝,指将学科知识设计为一个或多个问题组,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建构新知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问题链的类型多样,如引入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转换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等。不同的问题链具有不同的作用。据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相结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建构物理新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导入环节:设计引入性问题链
引入性问题链指教师为引入教学内容设计的一组问题。有效的引入性问题链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全神贯注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为深入探究物理新知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浮力”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方向”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在教学导入环节创设实验情境:将一个乒乓球放入玻璃水缸中。然后设计引入性问题链。
问题1: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再放手,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
问题2:漂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
问题3:平衡力相关的知识可以分析水面上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吗?
问题4:在这个过程中(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再放手,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施力物体是谁?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浮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实验情境,展示直观现象,并就此提出问题。在问题链的作用下,学生审视实验现象,并迁移生活经验,分析放手后乒乓球的运动情况、乒乓球向上或向下运动的原因、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施力物体和力的方向。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逐渐认知浮力的方向。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片面性思考而产生问题:浮力的方向都是向上的吗?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浮力的方向,借此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讲解环节:设计多样化问题链
1. 探究性问题链
探究性问题链指教师设计的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组问题。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建立猜想,设计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亦是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与科学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性问题链,讲解物理问题,使学生建构全面、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教材“压强”这节课时,教师展示图片:茫茫雪地中的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是站在雪地上的人陷到雪地里了,站在滑板上的却没有。基于此,教师结合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与科学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性问题链。
问题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审视图片,提出猜想,如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只与压力大小有关。
问题2:从刚才的图片中大家有哪些发现?
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观看图片,发现:直接站在雪地上的人,脚与雪地面的接触面较小,很容易陷入雪中;滑板与雪地面的接触面较大,人站在滑板上不容易陷入雪中。
问题3:在探究两个不同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时,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迁移物理认知,联想到控制变量法。
问题4:可以用什么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部分学生联系本节课内容,试着作答——物体的变形程度。
问题5:根据猜想,大家可以设计什么实验方案?选用什么实验材料?如何操作?
借助问题,学生迁移实验经验与小组成员交流,确定实验器材,如压力小桌、砝码、海绵等。同时,学生积极讨论,探寻实验方案。实验1:将压力小桌放在海绵上(桌腿压在海绵上);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砝码放到压力小桌上;实验3:将压力小桌倒放在海绵上(桌面压在海绵上),并将砝码放在压力小桌上。在不同情况下,观察海绵的变形情况。
问题6:通过实验,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发现实验2中海绵的变形效果比实验1明显。实验1中海绵的变形效果比实验3明显。由此得出结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和受力面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觉进行了科学探究,积极思考,产生各种观点,并与他人交流,深化观点,逐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
2. 递进式问题链
递进式问题链是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定的一组问题。递进式问题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情况,便于学生发挥自主性,逐渐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依据知识间的联系及学生的认知情况,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分解某个知识点,设计出有联系的问题链,借此降低学习难度,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力”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确定“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力的概念是具有抽象性的内容。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影响下,往往通过与直观事物互动逐步建构认知。立足于此,教师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之后,在新知讲解环节,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马拉车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将学生带入直观场景中。在此之际,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
问题1:在此画面中,马在做什么?
在视觉作用下,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马在拉车。
问题2:马在拉车时用了力。在生活中,大家见过哪些与之类似的现象?
学生纷纷迁移生活经驗,描述各种事例,如拉着行李箱前进、抬起课桌等。
问题3:这些事例有哪些共同之处?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回顾所有事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有所发现:所有事例中都是物体A作用于物体B;物体B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问题4:物理上的力是什么?
学生进行思考,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和归纳物理上的力的特点,试着总结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因。
在学生自觉表述力的概念后,教师结合物理教材内容,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
由此可见,教师设计、应用递进式问题链,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经验,透过直观的生活现象逐渐得出物理结论,理解物理概念,由此建构深刻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
3. 转换性问题链
转换性问题链指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转换设问的方向或提问的方式,设计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瓶颈的一组问题。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经常会遇到瓶颈,教师可以设计转换性问题链,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从而降低问题解决难度,促使学生迁移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了解问题的本质,升华物理知识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动能和势能”这节课时,许多学生在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陷入如“无法表示出小球的动能大小”的困境。在此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可以对外做功,则物体存在能量”的知识点。据此,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设计转换性问题。
问题1:动能是什么?动能和能量有怎样的关系?
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转换思路,思考动能与能量的关系。
问题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小球的动能大小?
借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小球推动木块”,让学生观察、分析木块被推出的距离,以判断小球的动能大小。
问题3: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具有动能的物体可以对外做功?
学生可能联想到:风力吹动帆船前进,急速的水流冲击发电机的旋叶,等等。
问题4:在“小球推动木块”的实验中,实验现象越明显越有利于观察。那么,运动的小球对什么物体的做功现象会比较明显?当木块被推得远时,表示小球的动能是越大?还是越小?
学生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发现木块移动得越远,表示小球做的功越多,这说明小球具有很大的动能。
通过应用转换性问题链,学生及时转换探究思路,迁移已有认知,着力探究物理新知,借此实现了意义建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三、练习环节:设计迁移性问题链
练习环节是学生迁移课堂认知于新情境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性问题链指教师以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为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情境而设计的一组问题。有效的迁移性问题链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情境的联系,融会贯通,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杠杆”这节课后,学生学习了杠杆的五要素及其寻找方法。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杠杆有关的现象,教师可以将其与学情相结合,先展示空调外机示意图(如图1),再设计迁移性问题。
[室
外
机][图1]
问题1:按照图1的方式将空调外机悬挂在室外墙壁上,为什么空调外机掉不下来?
面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直接解决。于是,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2:图中的三角形支架,相当于我们学过的哪个物理模型?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迁移物理认知容易联想到杠杆,教师再继续提问。
问题3:怎样看出是杠杆?
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试着作图,画出力和力臂,借此在真实情境中识别杠杆。同时,学生借助图形,找寻支点和力臂,感受杠杆模型的本质。
问题4:杠杆有五要素。图中杠杆的五要素在什么位置?
综合如上问题,学生在图中标注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设计迁移性问题链不仅使学生及时应用了课堂所学,解决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还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发展了物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总之,有效的问题链,贯穿物理课堂教学始终,推动物理课堂教学发展,有利于学生体验多样活动,不断解决问题,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核心素养。对此,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要立足问题之于思维的重要性,联系教学内容与学情,有策略地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链。通过引入性问题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进入物理课堂,为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通过探究性问题链驱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借助实验现象,发现物理结论;通过递进性问题链促使学生审视、分析生活现象,扎实掌握物理概念;通过转换性问题链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顺利地进行探究,解决物理问题,建构良好认知;通过迁移性问题链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解决不同问题之际,学生会发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作用,便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物理核心素养,切实增强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璐璐. 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2]陶根来. 巧用问题链激活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