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1万份问卷探寻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路径

2023-03-23 06:39刘莹
中国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刘莹

【摘 要】伴随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在全国广泛推行,有效解决了课后“三点半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本调研基于全国41万余名校长、教师的网络问卷和教研员、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半结构化访谈,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作为本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较为认同并愿意参与课后服务,但负担加重感明显,面临着工作超时、服务人数过多、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工作保障缺乏等新问题。今后需要因地制宜推进课后服务,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引入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完善“弹性上下班”“补贴激励”等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研修,探索资源共建共享,健全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有效为教师“减负”。

【关键词】“双减” 课后服务 教师减负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工作目标中明确要求“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1]。相关文献显示,我国目前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观体系设计和政策成效层面,针对日益呈现的“学生减负,教师增负”现象,亟须开展关注教师主体性的课后服务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当前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现实负担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针对困难和问题,通过哪些举措为教师有效“减负”?为此,2022年5—6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现状的专项调研。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辅以访谈法。

定量研究部分的自编问卷包括身份信息、课后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面向全国公办中小学教师发放网络调研问卷,共发放问卷42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0229份,有效问卷率97.67%。经统计,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如下。一是以小学教师为主,占比72%;二是以一线教师为主,占比76.5%;三是以女性教师为主,占比71.4%;四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其中30岁及以下教师占比21.9%,31~40岁教师占比31.2%;五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占比78.5%;六是以中级职称教师为主,其中二级教师占比27.3%,一级教师占比43.3%;七是以学科教师为主,分列前三的是語文(35.6%)、数学(29.5%)、道德与法治(20.4%)学科。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在北京、河南开封、甘肃兰州3地选取参与课后服务的3名学科教研员、3名从教5年以上教师、1名初中生、2名小学生和3名有稳定工作的家长共计12人,针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况各进行1次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将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进行结构化匹配,实现对定量分析结果的验证和补充,最终得出调研结论。调研数据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课后服务实施成效显著

(1)教师对课后服务质量认同度较高

调查显示,当前教师对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质量认同度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9.4%,“比较满意”的占31.5%,“一般”的占30%;调查显示,从学生因素来看,27.9%的教师认为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课后服务,33.7%的教师认为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课后服务,31.2%的持一般态度;从学校因素来看,32.2%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认可自己的课后服务,36.9%的教师认为学校比较认可自己的课后服务,26.7%的持一般态度;从家长因素来看,32.8%的教师认为家长非常满意自己的课后服务,37.2%的教师认为家长比较满意自己的课后服务,26%的持一般态度。从总体来看,教师认为家长和学校更为认可自己的课后服务,相比而言,学生的认可度稍低,需要对学生这一直接受众群体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课后服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也是新时代课后服务的必然使命。《意见》坚持学生为本的政策立场,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2]。调查显示,在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25.9%的教师非常认同,24.1%的教师比较认同,31%的教师持一般态度。

(3)课后服务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承担课后服务的主力军,课后服务不同于学科课程授课,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后服务的专业实践中也能重塑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把握学生学情、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学习方式、评价学习成效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因应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趋向[3]38。调查显示,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23%的教师非常认同,20.6%的教师比较认同,31.5%的教师持一般态度。

(4)课后服务有效解决家长准时接送问题

中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班时间,并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分批设定托管服务时间,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的“无缝对接”[4]。调查显示,对解决家长准时接送孩子方面,29.7%的教师非常认同,26.4%的教师比较认同,26.8%的教师持一般态度,对家长访谈的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

2. 参与课后服务教师负担问题显现

(1)课后服务教师负担感增加

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以来,教师在工作时长、工作任务量等方面均增加了不同程度的负担。调查显示,21.4%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增加非常多,不堪重负;68.2%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增加一些,但可以承受。总体看来教师工作负担感有加重,但负担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2)课后服务师资单一不足

本校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调研显示,99.1%的学校主要依靠本校教师,其中15.5%的学校会同时引进第三方机构,3.9%的学校会同时聘用代课教师、临聘教师、教辅人员等其他师资。从总体来看,本校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已是十分繁重,过于依赖本校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势必进一步加重教师负担,影响课后服务的质量。同时,40.2%的教师表示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充足。

(3)课后服务教师超时工作明显

调研发现,教师超时工作现象突出。仅有21.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内,56.2%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在8~10小时之间,22.3%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在10小时以上。初中教师每天工作时长显著高于小学教师(P<0.01)。

关于教师平均每周参与课后服务课时数,34.9%的教师为3~4课时,20.5%的教师为5~6课时,平均每天1课时。初中教师课时数显著高于小学教师(P<0.01)。但当被问及合理的每周参与课后服务课时数时,47.1%的教师希望是1~2课时,30.5%的教师希望为3~4课时,可见教师总体希望减少课后服务课时数。

关于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一般为17:00~18:00,初中比小学延后,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服务到20:00。经进一步分析和访谈发现,有些地区将早自习、午间自习也纳入课后服务的范畴,或以课后服务的名义增加晚自习,时间延长到21:00~22:00,甚至是周末。“從早到晚的课后服务令我们老师苦不堪言,好像什么都冠以课后服务之名”,一位教师如是道。

(4)课后服务学生人数偏多

70.3%的教师每次课后服务都要面对30名及以上的学生。进一步访谈发现,虽要求“自愿原则”,但“全员参加”的情况居多。有教师提到“教育局以托管参与率来考核学校的工作,学校以动员学生参加托管人数为指标考核教师”。由此可见,当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还是以大班额为单位开展,小班额的个性化服务有待加强。同时大班额课后服务也为教师带来较为沉重的教学和安全纪律管理负担。

(5)课后服务内容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学校缺乏对课后服务内容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教师们往往只能“单打独斗”。调研发现,指导作业(70.4%)、补习辅导与答疑(61.9%)成为教师课后服务主要内容。同时,“看班”“看自习”的学生安全托管成为教师课后服务的常规首选内容。也有一些教师会选择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或考试,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埋下“隐患”。

3. 教师课后服务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态度、教师知识、教师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工作保障”外部因素是影响教师课后服务负担的重要方面。

(1)教师态度:部分教师对开展课后服务信心不足

教师态度是用于理解教师思考、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助于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态度是教师变革的关键所在,是影响教师课后服务负担的重要心理因素。调研发现,27.5%的教师非常认同开展课后服务,24.2%的教师比较认同开展课后服务,29.8%的教师持一般态度。而对于课后服务的参与意愿,28.3%的教师非常愿意参与,25.1%的教师比较愿意参与,30.6%的教师持一般态度。有5.3%的教师比较缺乏开展课后服务的信心,5.6%的教师非常缺乏开展课后服务的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对开展课后服务是整体认同、有参与意愿和信心的,但仍有提升空间。

(2)教师知识: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课后服务知识

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应具备的知识既包括有关课后服务的内容知识,也包括如何开展课后服务的教学知识。调研显示,13.9%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课后服务知识。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与学校、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呈现高度正相关(P<0.01),这也意味着丰富的教师知识有利于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同时,教师对于开展课后服务信心明显高于对自身掌握相关知识的认同度,这一差距表明教师亟须通过掌握更多的课后服务知识来支持其对课后服务的信心与热情。

(3)教师能力:部分教师亟须提升课后服务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认知、操作和监控能力。教师需要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合理选择适切的线下线上资源,同时依据自身对课后服务的监控进一步开发其他资源。调研发现,总体上有8.9%的教师不认为自己具有良好的课后服务专业能力;有8.4%的教师缺乏课后服务内容与原有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有10.7%的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线上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课后服务;有12.8%的教师不能够自主开发课后服务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自主开发课后服务资源的能力问题更为突出。

(4)工作保障: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有较大提升空间

学校是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主阵地,高质量的工作保障是教师开展好课后服务的重要支撑。《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避免参与课后服务的优秀教师由于额外增加工作量而挫伤工作积极性。调研发现,仅有41.1%教师所在学校实施了“弹性上下班制”。同时,调查显示,教师课后服务薪资补偿满意度与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意愿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有超半数(58.7%)教师每课时课后服务薪资补偿在50元及以下,教师对薪资补贴综合满意度仅为66.4%。但是,一位教研员在访谈中强调:“相比于服务报酬,老师们其实更看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分析也发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态度呈现显著正相关(r=0.656,P<0.01)。调研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所在学校未组织课后服务相关培训活动或未定期开展课后服务相关教研活动,未能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校本平台和路径。另外,从课后服务的开展场所来看,课后服务普遍在普通教室开展(占比93.5%),而红色教育基地、体育场馆、博物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生活场域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总体来说,教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中遇到多种困难。有61.8%的教师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学习时间长,积极性不高”;有53%的教师认为“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精力不足”;有35.6%的教师认为“学生存在安全隐患,教师要担负责任”。其他困难依次为“家长对延时课后服务的要求过多,期望过大”(占比32.8%),“学校经费支持不够”(占比29.9%),“学生人数多,纪律难以组织”(占比28.4%),“学校硬件设施难以满足课后服务的需要”(占比24%)和“教师课后服务相关知识和能力不够”(占比18.9%)等。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 加强指向课程一体化的课后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先,针对课后服务政策解读不充分的问题,区域、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关于课后服务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明晰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关系。其次,针对课后服务内容固化单一问题,学校应研究合理分配“课业辅导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的比例[5],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大部分作业内容,并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研究如何将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与学科课程协同设计,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要加强课后服务组织管理的研究,研究指向个性化的课后服务组织方式。

2. 加强指向教师课后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研修

針对教师课后服务知识不足的问题,各地应把课后服务相关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研修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意见》的宣传解读,帮助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开展课后服务的意义价值、课程内容设计要领、组织管理方法、资源利用和开发策略等。学校应建立系统的课后服务培训和教研体系,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引导支持教师创设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对于课后服务师资严重不足、本校教师超时工作的问题,有三条解决路径。首先,引进高校师范生充实课后服务师资,或单独带班,或配合课后服务教师工作,既可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师资的问题,又能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机会。其次,学校引进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满足课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6]。最后,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办课后服务,可以由社区按要求进行志愿者选派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或是学生到社区托管场所,接触更广阔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积极吸纳家长志愿者等。

4. 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首先,待遇报酬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课后服务薪资补偿较低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财政部门要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可以建立以公共财政分担为主,家庭与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课后经费保障机制,以“财政补贴+合理收费+社会捐赠”的形式多渠道筹措课后服务经费[3]40,保障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其次,管理保障方面,学校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切实落实《意见》要求的“弹性上下班制”,避免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过长而产生职业倦怠。同时也要完善精神与物质等多方面的激励机制,对在课后服务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要给予奖励,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5. 打通资源供给共享路径

针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探索建立学校内外、区域内外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和培育示范区、示范校,建立课后服务师资库,吸引优秀之人参与课后服务,缓解校内教师的工作负担[7]。同时开发精品课程,建设课后服务典型案例资源库,给各地各校、特别是教育薄弱地区学校教师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资源,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6. 建立健全评价督导体系

为保证课后服务的正确方向和科学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课后服务人员标准和基本服务要求,组织开展评估督导。学校应制定课后服务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指导、鼓励教师开发课后服务课程,邀请专家、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实施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探索实施课程准入、退出机制。要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的评价督导,针对调研中普遍反映的“城镇、乡村学校不存在家长接送问题”“两小时对于没有书面作业的低段孩子来说,实在太长”等问题,要体现区域、学校、学段特点,切勿“一刀切”,不能搞时长攀比,不将参与率作为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14-19.

[2]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69-78.

[3] 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5):35-41.

[4] 楼伟民.做好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用心”的课后服务[J].人民教育,2021(18):17-19.

[5] 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15.

[6] 王湖滨,马云.上海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状、问题与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22(3):17-23.

[7] 裴艳晖,杨英杰.作为课后服务者的教师:可为、难为与应为[J].当代教育论坛,2022(3):81-8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VAA210001)研究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