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护理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23 02:20魏凯利刘瑞霞郝丽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败血症丙种球蛋白胆红素

魏凯利,刘瑞霞,郝丽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0012)

新生儿败血症是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所致的一种新生儿感染性急危重症,临床表现为黄疸、皮肤黏膜出血点、嗜睡、发热、反应及饮食差,更甚者可导致休克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目前治疗以抗菌治疗和免疫支持治疗为主[1]。近年来,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效果显著,但丙种球蛋白在输注时注意事项、副作用较多,而且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耐受程度低,几乎无自主能力且无法明确表达疾病不适相关诉求[2],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需格外关注新生儿是否符合治疗条件或存在不良反应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用药护理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儿科学》第九版中关于败血症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儿均为足月产;③新生儿母亲妊娠期无疾病史;④入组前未接受抗生素及其他对本研究产生影响的治疗。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先天疾病或免疫缺陷患儿;②临床资料不完整患儿;③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系统疾病。根据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并准确记录出入量、照蓝光等对症治疗。同时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42,规格:5% 2.5 g/50 ml/支),每次0.2~0.5 g/kg,1 次/d,连用5 d。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用药护理:①用药前检查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瓶底有无裂缝、药物有无浑浊、沉淀、絮状物等不可使用现象,口服抗生素时,根据药物特点对患儿采用统一服用途径、用药时间、喂服方式进行用药;应用针剂抗生素时,采用同一型号、材质的留置针静脉输入,并避免使用PICC、大静脉等容易感染的管道输液。②用药前评估患儿有无过敏史,是否患有禁忌证,向家属讲解人免疫球蛋白注意事项,输注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输液管道做好固定,防止静脉外渗,根据医嘱和患儿身体状况确定输液速度,嘱患儿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停止输液,输液完毕后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避免揉搓。③用药后记录患儿用药名称、时间、部位、剂量、时长、有无不良反应,以便为后期用药提供参考;用药后及时检测相关敏感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向患儿家属讲解用药后注意事项,以及遵嘱、规律用药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①用药疗效:患儿恢复正常体温饮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细菌培养为阴性视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患儿未恢复正常体温饮食,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发生进展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症状改善时间:包括患儿体温、神经系统症状、拒奶情况及住院时间。③血清指标:包括CRP、PCT、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总胆红素、NK 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疗效比较

观察组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情况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 例数 神经系统症状改善 体温改善 拒奶情况改善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 30 7.2±1.3 6.5±1.5 7.1±1.8 10.5±2.1观察组 30 5.7±1.2 3.2±0.9 4.8±1.3 6.9±1.3 t 值 4.644 10.333 5.674 7.98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血清CRP、PCT 及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PCT、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CRP、PCT 及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CRP、PCT 及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RP(mg/L)PCT(ng/ml)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5.51±3.32 6.87±1.32*11.34±4.54 1.55±0.89*66.45±4.11 55.34±2.56*观察组 30 25.54±3.72 5.23±1.44*11.56±4.12 0.44±0.21*66.78±4.33 46.65±3.77*t 值 -0.363 4.598 -0.197 6.649 -0.303 10.445 P 值 0.718 0.000 0.845 0.000 0.763 0.000

2.4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NK 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NK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NK 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NK 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胆红素(μmmol/L)NK 细胞(%)血小板计数(×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68.51±5.42 54.64±3.71*27.25±4.53 34.72±6.58*100.85±30.75 194.57±35.47*观察组 30 69.04±4.12 33.57±2.44*27.11±3.98 53.57±8.64*101.44±28.68 305.31±42.51*t 值 -0.426 25.989 0.127 -9.507 -0.077 -10.956 P 值 0.671 0.000 0.899 0.000 0.939 0.000组别 例数 IgG(g/L)Ig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4.11±0.94 7.71±2.38*1.68±0.36 1.97±0.14*观察组 30 4.27±0.82 12.58±3.53*1.75±0.33 2.28±0.13*t 值 -0.703 -6.491 -0.785 -8.887 P 值 0.485 0.000 0.436 0.000

3 讨论

3.1 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用药护理可提高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分析可知,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抗菌治疗的同时需同步增强患儿免疫力,具有抗体活性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补充抗体及调节免疫来提高患儿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4],用药护理可提高患儿的免疫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率,进而增强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3.2 对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情况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用药护理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分析可知,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因细菌入血造成严重感染,当感染持续长并持续加重时,细菌会大量繁殖并可能迁移入脑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从而引起昏睡、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5],用药护理可以阻断院内感染,减少化脓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因用药方面造成的新生儿拒奶现象,进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以改善临床症状。

3.3 对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丙种球蛋白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但输注要求高且易存在不良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PCT、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NK 细胞、血小板计数、IgG 及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用药护理能够让丙种球蛋白更好地发挥药效,有效地控制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炎症反应,保证患儿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用药护理可提升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且家属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败血症丙种球蛋白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