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21年7月,为切实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与育人水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为“双减”政策),从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改善学校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有效参与课后服务等多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需要注意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在关注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也应对教师群体给予相应的关注,有效应对在新的发展阶段与背景下教师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纠正教育乱象,促进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未根本得到解决。针对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多次下达“减负令”,采取多种措施来为学生减负,但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甚至出现了“越减越重”以及“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与政策目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2]其次,校外培训需求仍然过热,收费过高,培训乱象时有发生。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居高不下,培训机构“停课跑路”“拒退学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为招生进行虚假宣传,广泛散播教育焦虑情绪,超标超前培训等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过重,教育内卷化加剧,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工作秩序,对冲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为此,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突出问题,以及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双减”政策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与管理、校外教育培训的治理、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更加严格的部署与规定。“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解决我国的教育难题,推动教育的公平以及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加全面、健康以及高质量地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社会等有关各方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做出了许多努力与改变,教师们也都在努力地进行适应与调整,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中国教育报就“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改变,进行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共有9 443名教师参与问卷的填写。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面临着课后服务、家校关系、教学转型等多方面的困难、压力与挑战。[3]
“双减”政策中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组织与开展,提出了“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要求。[1]对课后服务的时间、质量、形式、内容等多方面都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增强学校的教育服务能力。
“双减”政策自颁布以来,各地区也都积极响应,为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例如江苏、天津等多地的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一周五天,每天至少开展两个小时,学生的放学时间延长至下午六点左右,有的学校甚至还会更晚,这就不可避免地延长了教师的在校看管、服务学生的时间。根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有95%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双减”之后在如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加,位居“教师压力榜”的首位。[3]此外,根据人民政协报的报道,有关教师反映在“双减”政策施行之后,“一天的工作时间拉长,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面对学校的学生上,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感觉职业状态与个人生活的冲突更加突出,对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和积极性等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4]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升学”等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升学考试焦虑和恐惧”以及“择校焦虑”等现象,“教育内卷化”严重,许多家长都会选择通过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补短板”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成绩,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也变相推动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乱象时有发生。
“双减”之后,校外教育坚持从严治理,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并且“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1]大量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取消与转型,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将更多的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期待投入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承担更多的教学与非教学责任,感受到更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与束缚,从而禁锢甚至削弱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权与能动性,[5]使教师变得被动与压抑,并进而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教育回归学校主体,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并以此来保证教育的公平与秩序。为此,“双减”政策指出,要“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1]在中小学生的作业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等的规定与要求。[1]对中小学生的作业从设计、功能、批改检查与指导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以达到作业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
政策颁布以来,各地区教育局各学校都陆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障作业“减量、提质、增效”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江苏省泰州市,有地区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班级内80%的学生为参照;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则提出要通过统筹建设课堂教学云平台以及作业定期监测制度,以实现作业的分层、个性化指导。但是,根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教师表示面对“如何布置作业”这一问题感到一筹莫展,有19%的教师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如何保障教学效果”方面感到苦恼。[3]此外,根据202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教师认为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着“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设计分层、弹性以及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等的困难与挑战。[6]
“双减”政策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治理教育乱象并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广大中小学教师作为政策落实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保障“双减”政策目标的达成,是教育界不可回避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化解。
首先,优化课后服务时间安排。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应遵循自愿原则,对确实需要以及愿意参与课后服务的各年级学生也应进行合理安排,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兴趣爱好与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延时服务时间、内容,避免出现为方便管理而采取“一刀切”的措施以及低年级学生留校时间过长等现象的发生。[7]
其次,推广典型经验,拓宽课后服务参与方式。课后服务推广以来,各地区积极探索,涌现出了许多典型做法。例如,上海等地采取了与各高校合作,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以及试点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等方式,[8]积极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助力校内课后服务建设,值得各地区借鉴。在经济条件以及社会资源相对欠缺的农村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重点扶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助力学校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
最后,增强教师工作时间安排的灵活性,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在安排教师的课时以及其它工作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倾听教师的真实意愿与诉求,合理分工部署,给予教师工作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提升教师薪酬福利待遇,减轻教师生活、生存压力。
首先,加强观念引导,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家长等社会群体的观念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与成才观念,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学生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教导孩子做家务、进行体育锻炼、开展兴趣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其次,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进程。由于“择校”“升学”等问题而引发的普遍的家长教育焦虑的现象,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9]各级政府部门要在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不断扩大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合理配置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质量差距。
最后,促进家校良性沟通,协同育人。学校作为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主体,要在开放、包容、共享等理念下,注意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将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活动安排等信息通过建立微信群、发布公众号文章等方式及时传递给家长。[10]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以及老教师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传播正确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予以指导,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协同育人。
首先,增强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集中统一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在充分考虑参与培训的教师的需求、目的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的时空、形式限制,增强教师培训的多样性。
其次,加强作业设计研究与管理,提升作业质量。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各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起建立专业的研究队伍,深入、系统开展作业研究,研发高质量作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作业的管理与评估机制,以实现对中小学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等的全过程管理,针对作业的质量与完成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提升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效益。
最后,强化校本教研。学校要注意健全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教研时间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各备课组以及各年级组在探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教学问题、优化作业设计、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