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荣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甘肃 平凉 743400)
学生在成长过程与学习环节都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家长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确保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为此,学校应当开展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家长开展科学指导,从而确保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优势,可以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充分体现。家校双方通力合作,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优势,共同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首先,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多元化发展需求,设计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家校共育模式的科学指导下,教育人员应当与学生家长开展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构建家校共育理念,在认知层面形成统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确保家校共育的价值与作用充分体现,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共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受到应试教育观念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家长更加注重为子女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将物质基础看作自身的主要责任。而对于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学习状态、心理变化以及更深层次精神动向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关注。其中部分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中小学生寄予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增加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重要学生安全感下降、幸福感下降。不仅无法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甚至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学校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导致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与价值无法充分体现,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尤为关键,只有确保家校双方通力合作、共同携手,相互促进,才可以构建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防线。
最后,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可以确保家校双方通力合作,打造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可以渗透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个关键性节点。在学校当中,教育人员应当在精神层面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怀与关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自主意愿,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与平等交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一系列问题。而不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硬性要求,确保学生感受来自教育人员的关心关爱,大胆向教育人员表达自身的观点与困惑。而在家庭当中,学生家长也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保持高度关注,形成全民共育意识。这样一来,家校双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更为优质的心理发展环境,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及环境适应能力,助力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以及阳光向上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各种现象,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希望学生家长以及教育人员寻求解惑与帮助,同时学生自身也形成了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与组织作用,做好教学资源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与资源优势,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渠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密切互动交流,转变家长身体健康教育观念,确保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持高度重视与深度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展开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或者借助微信群以及互联网平台,与学生家长开展线上互动与线上交流,宣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家长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明确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着学校教育难以代替的作用与优势。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与大力宣传,可以有效激发重要学生家长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明确自身所处定位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共育环节。确保家校双方保持密切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为确保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与价值充分体现、充分发挥,还需构建家校共育衔接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保学生在学校当中以及家庭当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以及愉悦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家校双方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是顺利实现家校共育目标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合理引入家校共育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首先,单向教育形式。此种教育形式,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家长定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分享心理教育知识。学生家长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掌握教育成效以及教育过程,分析学生的近期表现以及情况转化情况,确保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2]其次,在此基础上,双向教育形式则是在单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家校互动,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提升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学生家长会主动与教育人员取得联系,通过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定期向教育人员分享学生在家中的表现。[3]通过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双方在学生的成长环境方面、性格缺陷方面、兴趣特点方面以及成长背景方面提升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可以确保教师精准掌握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料信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极具互动性与针对性。结合教育实践分析,家校共育模式背景下,打造多元化合作育人模式。相较于传统单向教育模式,双向教育模式更加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4]
例如:在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引入家校共育模式需要积极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创设多元化沟通平台,由学校对学生家长的情况开展分级管理,必要时可以针对学生家长设置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也需要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环节生成危机意识,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形式以及经典案例分享形式,提升学生家长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拓宽线上交流平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在双方密切的互动交流之下,共同讨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所遇到的一系列难点问题、重点问题以及教育困惑,双方共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不仅需要与学生家长展开密切互动交流,还需定期邀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内开展一系列讲座活动,为教育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以及讲解,并且组织全体学生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公益团队。吸收责任心较强、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家长,参与到一系列公益活动当中,为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提供更加贴心、更加及时的心理救助服务以及心理咨询服务,这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为确保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家校共育优势与作用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与充分发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和知识发展需求,在恰当时机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确保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为心理健康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将抽象性的理论讲解以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场景当中,确保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借助校园网页这一便捷方式以及迅速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通过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掌握学校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具有更加充分的认知与理解,积极配合学校完成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学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将主题活动的信息分享给家长,这样便于学生家长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5]比如可以在家校平台设置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及一系列集体活动,供学生家长浏览。除此之外,教育人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公开经典著作分享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以及教育日志,供学生家长阅读与参考。在新媒体平台当中与学生家长开展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分享教育经验与心得体会。学生家长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教师寻求解惑,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是由于相较于教育人员,学生家长缺少教育相关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更加无法精准发现和充分掌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教育人员则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加深家校的合作深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学生家长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教师诉说自身的困惑与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答案。通过家校双方的互动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学生问题,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家长开展频繁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家校双方合作共育这种方式,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家校共育模式高度契合。在此形势下,家校双方应当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共同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助力与榜样。通过拓宽家校合作渠道,提升家校共育途径,显著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开展多元化合作,确保家校共育能力稳固提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保证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效果等方式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助力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