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建设视域下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

2023-03-23 11:00李建荣薛亚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院校高职

周 杰,李建荣,薛亚平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项目,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产教融合”。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站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支撑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要求,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紧紧抓住产教融合,搭建更加高端的实践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集聚,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

一、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中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关键在于教师质量的提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人力资源[1]。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为此,国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要求。201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着力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当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需要坚守育人初心与时代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四有”好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注重实践创新和实施分类培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适应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同质化倾向尚未化解,这是影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能适应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要求,难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双高计划”的核心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协调建设、整合和应用的过程,需要教师队伍能够实现高度协同,畅通校企人员双向交流通道,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之间能够实现紧密协作,协同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立一支高技能卓越师资团队,是促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有力保障。

(四)是满足高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教师应深入社会,了解相关企业文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职责和需求,关注职业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工学结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不少教师由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以及生活琐事的烦扰,大大挤压了自身专业发展时间。2018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为提升高职教师培训实效,对江苏省9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在“高职教师最需要提升的知识和技能”中,81.74%的高职教师将“专业实践技能”列为第一位[2]。问卷中要求调查对象描述“一个好的高职教师培训项目内容具备的三个及以上特征”,答案里的高频词主要有“实践性”“技能训练”“校企交流”“专业的前瞻性”“实用性强”“高职教学实践技能”等;高职教师在回答“认为有效的培训形式”时,排在前两位的是技能训练(80.1%)和企业实践(77.5%)。可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已成为高职教师本领恐慌的主要原因。

二、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中提升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实困境

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双高计划”的实施,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3]。“双高计划”落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迈入“双高”时代,面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新要求,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在制度设计、实践载体、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能力等方面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设计与专业建设要求不匹配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有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骨干教师,以及在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首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比较单一,缺乏分层分类和个性化培养的制度体系,难以适应高职教师个性化发展和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相对比较固化,教师入职后,还停留在集体培训层面,高职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本科院校,接受学术型教育,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不足,结果是“理论型”教师只能培养出“理论型”学生。也有少部分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他们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专业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实践操作和专业教学脱节明显,很难做到与高水平专业建设要求同步。其次,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帮扶制度不健全,尚未将教师考核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结合起来。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考核,是一个体系考核所有教师,对于来自师范院校缺少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仅能参加日常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指导以及教学设计比赛等实践活动,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多样化需求,这不仅会阻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影响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步伐。

(二)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载体与专业建设要求不匹配

“双高计划”提出,国家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取决于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搭建高端的实践平台。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成长平台建设,都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工作量饱满、科研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导致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其次,校外提供的国培、省培及专项培训的名额有限,很难覆盖所有教师,从教师参与各类国培、省培的成效来看,与高水平专业建设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交流、锻炼实践不够[4]。不少高职教师缺少与企业的合作,也没有参加企业的各类培训,造成教师迅速进入职业倦怠状态,成为他们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瓶颈。

(三)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信息化水平与专业建设要求不匹配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快,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校园等新一代教育信息化理念已经融入高职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这些都对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专业技能竞赛指导以及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办的各类培训,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搭建各类网络资源平台,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但是教师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软件”保障还没有完全实现,如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大多数停留在“考勤”“作业布置”“在线测试”等层面,其他功能的使用如“主题讨论”等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学优势,难以适应“互联网+高职教育”的需求,无法达到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标准。

(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能力与专业建设要求不匹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海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中,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如何开发教学资源和培训项目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这些挑战与高职教师的国际化能力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置了海外国际交流学院,学校里有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但是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或者英语教师担任,出现专业教师英语口语表达和英语教学能力不足、难以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的情况;英语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讲解不够系统,缺乏专业素养,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双语教育的优化发展。

三、高水平专业建设视域下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全方位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着眼于当下高职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多元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激励机制,是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应时之策和长久之需。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体系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从普适到个体、从被动接受到自我提高、从外控到内生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立德树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5]。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和人才引进制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体系,明确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上岗考核的必要条件,突出企业实践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新教师需要在有企业背景且学历也符合要求的人员中进行公开招聘,并针对新入职的教师推行“双导师制”,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位导师的双重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需要不断加大人才计划投入,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将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高职教师队伍,实现人才的跨体制流动,达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6],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二)搭建多元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载体

高职教师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实施者,除了具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还需要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依托高水平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寻求企业支持,共同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教师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四新”知识作为重点来学习,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将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生活实践[7],从而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打工”,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丰富培养载体,构建“一站二室三中心”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平台[8]。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过程中,依托“区园企校”四个层面合作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共建的技能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平台,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依托“专业导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企业工作站”,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提高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增强高职教师德育意识,促进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依托学校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搭建教师校内发展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展示窗口。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服务供给

“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建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大数据,推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平台建设,围绕教师个人信息、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教育,实时记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与业绩,结合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诊断与改进,形成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大数据,实现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精准培养。以互联网为载体搭建多方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和交流经验,不受时空的限制,让教师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有益信息,不断提升自我。

信息化背景下,根据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加大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力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加强教师信息化意识培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不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全面实施“有效课堂认证工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改进传统授课方式,适应现代大学生需求的“互联网+”技术,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和教学成效,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让教师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能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国际化水平

加大教师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第一,高职院校要严格落实双语教师的认定并给予相应激励的政策。在双语课程教学方面,需要高于其他课程的课时奖励,并且在完成双语授课的同时,优先给予双语教师到境外访学的机会。第二,需要建立健全师资国际交流资助体系,设立青年教师外语能力提升项目、专业教师队伍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分年度、分批次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参加各类研修和培训,开展教学、科研实践,交流学习高职教育经验,实现教师国际化能力的不断提升[9]。

境外办学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尝试,将迎来其发展的历史性契机,高职院校可以从合作办学、合作参与科研项目、承办国际会议、招收留学生、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国际合作方式和扩大交流规模。高职院校需要出台境外办学项目任课教师的激励举措,鼓励教师前往境外工作一定的时间。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将双语教学、出国交流访学经历在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形成完备的激励措施,从而激励广大教师提高国际化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教师提升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撑。

猜你喜欢
高水平院校高职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