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飞
(1.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2]354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使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3]184。新时代人才培养应是“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过程,而以“立德”为主要内容的“育人”工作具有优先地位,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管理过程和价值方向。公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重大职责,公安院校构建以忠诚品质为核心的“大思政”德育体系,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4]。
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忠诚观”。从字意上看,“忠”与“中”相通,《说文解字》以“敬”来解释“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忠”字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如:孔子提出“文、行、忠、信”的“四教”理论,“忠”即位列其中;《周礼·大司徒》也将“忠”作为“知、仁、圣、义、忠、和”等“六德”之一,强调人人皆应遵守。当然,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忠”主要用于对个人品格的形容。
与强调“忠”的个人品格不同,《左传》虽然也多次提到“忠”,但语义更加丰富。如《左传·成公九年》将“忠”解释为“无私”,逐渐衍生出了个人对集体、对君主的忠诚。“忠君”思想经过春秋战国的萌芽,发展到秦汉时逐渐成熟,特别是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忠经》,对封建社会忠君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马融认为,“忠”能够使个体、家庭、国家“一其心”;做到“忠”,可以“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5]此后,历代学者虽然也从多个角度阐释和演绎“忠”的内涵,但大体未超出“忠君”的范畴。
从“忠”与“诚”的关系看,至战国时期二者开始合在一起使用,并被赋予新的含义。如《荀子·尧问》说:“忠诚盛于内,賁于外,形于四海。”[6]此处的“忠诚”主要指君王治理国家时所应秉持的道德情感。至宋代时,朱熹进一步阐释了“忠”与“诚”的关系:“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诚是心之本主,忠又诚之用处。”[7]此处,朱熹以“诚”释“忠”,强调“忠”的真实性,即诚实不欺的意思。这就将“忠”与“诚”连在了一起,建立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从语词含义发展的角度看,“忠”字的产生源于对人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表现为一种全心待人处事的心理意志与情感态度。“忠”与“诚”最开始各自成词,有独立的含义,至战国后期,逐渐有了“忠”与“诚”的合用。(1)张艳国在《忠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到了唐代,才有了“忠”与“诚”的合用,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见《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既是对个体伦理道德的规范,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普遍道德要求,主要指对君主及其统治体系的忠诚,体现为内心信念和行为实践的高度统一性。
当然,由于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2]313传统文化中必然有许多糟粕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时,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164汲取其中合理养分。纵观中国古代忠诚观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在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治阶级所强调的忠诚,始终是对其利益集团及其代表者的忠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十分强调忠诚品质的培养,但其核心依据始终是“坚持人民立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愿意成为“忠实党员”[8]“忠实为本党服务”[9]作为吸纳新成员的重要标准。如毛泽东就多次使用“忠诚”“忠实”“忠诚老实”等词,评价或要求共产党员。1937年,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对抗日先锋队中的先锋分子进行定位时即指出,“胸怀坦白”“忠诚”必不可少。这里所说的“忠诚”,从主体向度看,主要指忠于“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事业;从意志层面看,则指对于所追求事业的“坚定”与“勇往直前”[10]。此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在抗战中作用的不断发挥,忠诚的内涵不断具体化、明确化。如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是无限忠诚的”,[11]对“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事业无限忠诚的党和军队,是将抗战继续下去直至胜利的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忠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人民国家的事业忠诚”成为新中国组织和建设人民政权的重要标准,[12]“武装部队和武装部队的一切干部”“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忠诚地服从党的领导”“对党忠诚老实”(2)参见《毛泽东文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闭幕词》《中共中央关于同意宁夏区党委纠正中宁县工作中严重错误问题的报告给宁夏区党委并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各党组的指示稿》《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亦将“忠诚于马克思主义”[13]“忠诚于党的事业”[14]478“忠诚地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14]227作为加强组织建设、军队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如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九届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与“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就将“对党忠诚”作为关键评价指标。[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忠诚”品质的重要意义,要求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16]49不仅如此,2012年以来,习近平在针对军队、纪检监察干部、组工干部、外交人员、安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时,都专门提出要将“忠诚老实”[16]505“忠诚干净”[16]50“忠诚可靠”[16]218作为“第一位”[16]519要求,并对如何锤炼“忠诚”品质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意见。
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对“忠诚”品质的培育。与旧的忠诚观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对“忠诚”品质的培育始终与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关切紧密相连,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探索、改革与发展事业,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公安队伍脱胎于军队,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革命化是公安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坚持‘政治建警’方针的基本方向”,[17]而公安队伍革命化的改革要求,又直接决定了其必须始终将“对党忠诚”放在首要位置。因此,自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政治建警”方针以来,2009年又将“忠诚”确定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之首。多年来,公安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忠实履职”,[18]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称赞公安队伍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并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18]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忠诚”教育对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那么,公安机关如何开展忠诚教育?公安队伍如何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2019年5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锻造“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标准(以下简称“四铁”),并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19]“标准”和“要求”,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进一步明确了公安队伍加强忠诚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具体要求。对于公安教育而言,培养具有忠诚品质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决履行,更是实现“育警铸魂”根本目标的底线性要求。公安院校是公安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忠诚信仰”作为公安教育“立德树人”的首要内容加以强化[20]。
为了全面推进忠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培养“四个铁一般”新时代预备警官的目标,2020年11月-2021年3月,我们对山西警察学院8个系(部)共2733名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汇总分析,课题组发现该校思政课及围绕“忠诚”主题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广大学生认可,但在育人价值导向、育人体系构建、育人方法选择等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信仰问题上,明确表示自己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占70%,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信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或者无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以上持认同态度,但仍有接近9%的学生表示对此不以为然或者漠不关心。关于信仰问题,除了以上的直接回答外,我们在对忠诚问题进行考察时,还可以从其对警察职业的态度上得到一些线索。比如,在问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畅想时,警察院校学生对职业前景和职业理想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职业首选还是人民警察,但当谈到为什么要选择警察职业时,3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工作体面等,47%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出于对警察职业的热爱,9%的学生选择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之所以有这样多样化的选择,可能与一些学生对警察职业认识不清有关,也可能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什么是“忠诚”、为什么公安队伍要“对党忠诚”等问题的解析不明确有关。
在“三全育人”上,当被问到对学校不同单位(教育形式)在忠诚教育工作上的贡献率和满意度时,学生普遍认为不同单位(教育形式)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排序依次是学生党总支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实习、官方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就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关于这一点,在另一项类似调查中也得到印证,(3)胡小娱在《2019年度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团组织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后勤服务。(见《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说明该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比较普遍。除此之外,“三全育人”的有效性也是思政教育关注的焦点。调查发现,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举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是开展忠诚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83%以上的学生认为“官微”重视忠诚教育,但当问及教育效果时,仍有21%的学生认为其宣传偏理论、缺乏趣味性,不太喜欢这样的宣传和教育方式。这可能与当代大学生上网时间长,对网络更加了解和熟悉,因而对网络思政教育有着更高的期待有关。
调查数据显示,81%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形势下特别需要加强思政教育,思政课可以帮自己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7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围绕“信仰”“忠诚”“警察”等主题词开展职业教育,但也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照本宣科”地讲授既有知识体系,围绕“忠诚”开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仍显单一,13%的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而对“忠诚”主题强调不足。这可能与教师重在完成教学任务,以致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将忠诚教育元素融入思政教学有关,也可能与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的设定上,主要围绕“看得见”的成绩,而忽视隐性评价元素有关。此外,从教师队伍组成看,现有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大,优质、科学、合理的“老中青”传帮带结构尚未形成;在博士学历、正高级职称、知名学者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毕业于公安院校、有公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不高,尤其是新引进的教师,占比更低。关于这一点,在新升格的公安本科院校、专科公安院校中表现更加明显。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1]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现实、历史与时代的多维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实践宽度、时间宽度和空间广度的“大思政”体系。[22]公安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必须立足“公安姓党”根本政治属性,坚持政治引领育“警”主题,凝聚协同育“警”合力,营造文化育“警”氛围,构建忠诚教育“大思政”体系。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体现出来。公安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即相对于高等教育对“立德”的普遍性要求,公安院校更加强调“德”的“忠诚”意蕴,注重将教育目标聚焦于“政治引领”这个“大思政”育“警”主题。
第一,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确保“公安姓党”。“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6]48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23]。公安教育作为向公安队伍输送合格人才的主渠道,要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作为办学治校、政治建警的总方略,把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育人目标作为教书育人、立警从警的根本遵循,落实到教育、教学和训练、管理各环节,永葆公安院校的政治本色,努力培养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新时代“四铁”预备警官队伍。
第二,坚持党委对忠诚教育的领导,确保忠诚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24]168“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24]38。公安院校党委作为公安教育战线开展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成立忠诚教育工作领导组织,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忠诚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从“忠诚育警”的角度谋划和开展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科学管理与优良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忠诚教育队伍建设。
公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四铁”预备警官,应聚焦“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围绕“忠诚育警”这一核心,构建富有公安特色,适应新时代实战需要的“三全育人”体系,凝聚“大思政”育“警”合力。
首先,聚焦“教师”主体,倡导全员参与育人。全员育人就是要提升高校每一名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突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领域的“育人功能”[25]。由此衍生开来,公安院校构建忠诚教育体系,不仅要引导教育者始终围绕“忠诚育警”这个核心,自觉肩负起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职责,更要结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党务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等各岗位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建立富有针对性的责任清单,将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纳入思政教育考核体系,营造浓厚的全员育人氛围。
其次,聚焦“学生”主体,做到全过程精准育人。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时段内,不间断地、连续性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实现教师“传道”供给侧与学生“求知”需求侧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将思想价值引领与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于自身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配合学校的育人工作。
再次,围绕“忠诚”核心,实现全方位多维育人。全方位多维度育人就是强调,立德树人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内、课内、线下平台,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又要善于搭建校外、课外、线上平台,从根本上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与公安机关在协同育人、科研攻关、实验室共建和民警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各教学单位与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常态化对接搭建平台,特别是为思政课教师常态化深入公安工作、了解警情警史、开展公安党建和忠诚教育硏究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将邀请实战部门优秀民警走进课堂作为常态化教学措施,把选派师生参加重大活动安保作为公安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谈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的观点,批判性地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26]23同时,思政教育还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将“鲜活案例融入教材”,上好“大思政课”。[21]公安院校推进以“忠诚”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既要理直气壮地用好显性教育形式,又要积极创新隐性教育方法,构建“忠诚”教育的“大思政课”体系,努力营造“大思政”育“警”氛围。
一方面,要突出思政教育潜隐性目标的渗透,逐步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6]17“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一体两面。从突出“一体”、强调“两面”的角度看,公安院校应在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结合公安教育和公安实战特点,立足世情、国情、党情、警情,把“育警铸魂”的教育目标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起来,加强人民公安发展史教育,并通过亲生爱生的师德情操以及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公安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378具言之,在营造“忠诚”警营文化方面,各公安院校应通过构建以“忠诚”为核心的校训精神,大力创建“忠诚”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忠诚”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创建“入学季”“毕业季”“科技周”“文化节”“警务化评比”等多种形式的“忠诚”系列品牌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在打造丰富多彩“育警”平台方面,积极推进特色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同时把学生社团建设作为塑造校园文化、锻造师生忠诚品格、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寓政治建校、忠诚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