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碧波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原则。2019 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鼓励“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群众性,还兼具典型的实践性与时代性特征,为了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效性,除了要重视理论阐发,更要强调实践课题的研究。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将思政理论课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目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引入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凸显了课程的内在品质,更顺应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内在要求,对于丰富并深化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政理论课不仅具有一般理论课程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出典型的政治特色。为了突出课程特征,思政理论课除了需要承担起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任以外,还要持续巩固思政教育主阵地、不断拓展多元育人渠道。可见,该课程并非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与记忆,它内在要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深化理论传播,引领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践行将书本上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化为思想自觉与坚定信念,继而达到提升政治意识与道德素质的目的。
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一基本定位决定了高等教育要全面突出实践环节,以“能力本位”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思政理论课教学必须借助社会实践的支持深化理实联系,提高大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持续开阔视野、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以促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理论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又极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不利于其掌握以所学理论指导解决自身现实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教学的引入打破了这一局限,赋予思政理论课教学强大的吸引力,其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于学生从实践中理解理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现阶段,国内高校关于思政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各门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研究社会实践四种类型,由于实践教学理念不清,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仍处于分散甚至相互割裂的状态,导致各类实践活动或因时间重合而相互冲突,或因内容相近而成果类似,或因部门重叠而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仅如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教学中,以理论内容为主的权威教材已然不再适用于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既有社会实践又多以红色文化为主,与其他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加上校史馆、博物馆及实训基地使用率不足,不仅造成了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无益于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思政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应是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然而,多数高校在实际操作中仅仅采用了最为常见的一种,即分散式社会实践调研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组织机制不善造成的。一方面,从组织层面来看,各科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暑期实践、专题研究实践以及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并非由一个部门统筹负责,而是分属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组织及学生处等多个部门负责,部门间又相互独立、互不合作,处于分散甚至割裂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客观实际而言,组织规模庞大的数千名学生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无疑难度高、风险大,为了避免麻烦,最保险的方式即分散式开展社会调研。
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均存在实践内容不深、理论与实践联系浅显等问题。一方面,校内实践多局限在校内馆参观、课堂活动等方面,校外实践又多聚焦于比赛参与与社区实践,这虽然深化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红色文化的理解,但因实践内容局限,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观察社会现象、记忆思政理论知识等浅表层面,并未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另一方面,高校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像是应付上级要求的一项任务,实践内容并未依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系统设计,这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沦为形式,很难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由于多数高校思政理论社会实践教学采用的是分散式社会调研形式,这使得考评方式也趋于单一化,教师至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题目及写作格式上的要求,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社会调研、到哪里调研、怎样调研、调研效果如何,均无法跟踪监督、全程指导与科学考评,这导致调研报告既无调查事实,也无调查数据,很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严重背离了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加上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与管理办法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针对实践理念不清、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在“大思政”理念的支持下,打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单一课程甚至思政理论课自身的圈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统筹规划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既要强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一体化,又要持续拓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多元实践育人载体,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教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校本教材建设,并持续更新热点案例、不断引入党中央最新指示与最新内容,并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将新的电子教案与课件传达给每个学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引入专业技能比赛、社区活动等新型实践活动,平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构成,强化学生对各科课程知识的联系,完善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结构。
针对组织不力、实践形式趋同等情况,关键是要解决好组织机制问题,持续探索社会实践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小组,立足全局统筹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并明确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分工与职责,建立部门联合机制,有效破解部门间各自为政、互不合作的局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高效流通;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创新实践形式持续拓展教学深度,除了分散式社会调研以外,高校还要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等实践形式。例如,可与养老院联合开展“爱老敬老”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开展文艺汇演,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以此引导学生反思社会老龄化问题,通过辩论、研讨、总结,深刻认识社会生态,强化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针对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不深、理实联系浅显等问题,关键是要依循问题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持续拓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而言,教师要在把握课程知识性、理论性与逻辑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是什么”向“为什么”“怎么办”依次推进,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章节理论内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实践项目或专题,并严格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原则,教师列出一系列课题指南,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课题要抓住课程的热点、难点与痛点,从学生的疑难困惑出发,结合世情、国情与社情进行内容设计,既要讲理,又要辩理,以此引导学生深刻思考。此外,实践内容的操作也至关重要,教师要从理论深度、逻辑高度出发,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内容,例如,组织学生研读著作时,要将经典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由此探索中国问题的解决模式,赋予实践内容足够的深度、高度与广度。
针对社会实践教学考评单一、实践保障乏力等问题,高校要加快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单一化、形式化的社会调研报告考评依据,而要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效应,既要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关键点考核,又要以集中汇报演示的方式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形式应“百花齐放”,或以故事表演,或以诗歌朗诵,或以微电影展示,或以征文、演讲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参与与探索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完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既要编制社会实践大纲,明确学分与学时,确定监督与考核办法,又要规范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全过程实践指导,互认社会实践学分,还要持续加强实践经费的投入,通过设置专项经费大力支持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上,学生通过课堂实践阶段完成对思政理论课内容的感性认识,通过校园实践实现对思政理论课认知的扩充,并通过社会实践阶段达到对思政理论课的理性认识,实现认知的固化与升华。可见,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社会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不清、实践内容不深、资源利用率低、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还须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目标及知识重点,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实质、规律与内在逻辑关系,依据问题驱动理念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及成果展示等全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突出社会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实现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力争做到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心”,切实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乃至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