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赟 张光存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坚强战斗堡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为“德法”)课,作为高校五门思政课必修课程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旨在培养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德法”课,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法”课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旨在指导学生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明确理想与现实的转换条件,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通过精选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取得成绩的经典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理想与信念的含义、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坚定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重点讲清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为更好地处理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消除民族隔阂与民族歧视,让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拥抱;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各民族,对口支援、脱贫攻坚、兴边富民等重大战略举措,创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推动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每个民族都有尊严地活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命运,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各族儿女凝聚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依靠广大青年学生躬身实践,为理想转化为现实搭桥建路。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说服力,是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助推器。
爱国主义贯穿了“德法”课整个课程内容,是“德法”课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新时代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摆在首要位置。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从秦汉开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共同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征程。“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等,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诗经、楚辞、汉赋等,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等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到了近代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的民族危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在党的号召下,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爱国事业。通过讲述少数民族邓恩明、马骏等建党先驱,韦拔群、向警予等工农运动领袖,陈翰章、李红光等抗日英雄,粟裕、乌兰夫等开国将领浴血奋战的伟大斗争史,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历史佳话数不胜数,民族团结的基因代代相传。与此同时,让各族人民摆脱困境,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党和国家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等重大项目,“一五”计划156 个大型重点项目中的40 个建在民族地区,8 条新建铁路干线中的5 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2],许多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东中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对口支援、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等,将绝大多数民族地区贫困县纳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进入新时代,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经过8 年的精准脱贫,我国民族自治地区420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民族八省区3121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取得辉煌成就[3]。精彩的中国故事引领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就要做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略。丰富教学方式,引导各族学生用说、画、演、唱、写等方式展示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话民族团结情,深化“五个认同”,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是以现实为依据,讲清楚其内涵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核心是讲清楚其本质特征,最后落脚到行动力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与区别,以中国成绩单为依托,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内容,用中华民族现有成果形成说服力,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对当代中国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朝着什么方向努力的正确认知。同时,通过对比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不同制度模式,比较中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真实性,以历史与现实故事的结合,提炼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的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合一。“请进来”,就是利用好当地鲜活的资源,通过邀请各级宣讲团,大讲特讲党的政策方针、会议精神;邀请扶贫干部、乡村代表真实讲述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抗击自然灾害等鲜活故事;邀请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再现抗击疫情感人画面。通过现场聆听,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走出去”,就是与校内外各级部门手拉手搭建平台,利用“三下乡”等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新农村建设、农牧区发展,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民族文化展览室、民族英雄纪念馆等现场教学,身临其境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在行走的课堂中让学生真懂、真信、真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道德观教育,核心在于把握道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在崇德向善的实践中提升道德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道德观教育,基于对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其概念、起源、本质等内容的基础性教学,重点解析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部分。就中华传统美德而言,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大家庭在生生不息、团结奋斗中形成了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等优秀传统。而中国革命道德,体现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体现在“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体现在“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体现在“天南海北心相印,我们是一家”,中华儿女一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革命道德,也充分体现在百年大党在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知行合一。因此,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道德观教育,让道德观教育不止步于抽象教育,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当下的成果,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能力,在明大德中守公德、严私德。
“德法”课是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关键性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观教育,在法律概念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清楚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讲清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民族问题,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讲清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具体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要讲清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国法律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合法权益,包括选举全国人大代表,需参照各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进行分配,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有代表1 人。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义务的履行,公民有依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年学生思想进行“西化”“分化”“演化”的企图进一步加剧,渗透颠覆破坏、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活动不断,中华儿女都必须承担起维护国家团结大局、自觉抵制破坏行径的义务,尤其是履行互联网领域的民族团结义务。
最后,要讲清楚《国家通用语言文学法》。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必须顺应的时代潮流,深刻认识到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教育并不冲突,推动形成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