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昱星 吴常歌
过去一年,全党火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明,要持续深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把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转化为新时代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干事创业的前进力量[1]。高校是在广大青年中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深耕细耕学习教育的方式形式,细化优化学习教育的制度机制,努力推动其常态化长效化,亦是高校发挥以史育人、以史赋能、以史促行作用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让广大师生在“真学”中强化理论武装,在“透悟”中接受思想洗礼,深刻认识百年党史的光辉成就和规律经验,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思维;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真谛,增强理论基础和实践力量;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强政治自觉和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2]。坚持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培育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优势,推进其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助于广大师生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把准党史发展的主脉,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信仰之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评价、灵活运用,在用历史映照现实中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以历史远观未来时凝聚共识、弘扬正气。
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行稳致远、出新出彩,是对以往主题教育的深巩固、广拓展、精提升,更是汲取智慧力量的“营养土”,琢炼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提振创新发展干劲的“强引擎”。要坚持知行合一这个“落脚点”,让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师生在“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的过程中自我革命、砥砺初心,发挥先锋作用、树立先锋形象。让党员更受教育、群众更得实惠,才能更坚定地进军伟大新征程。
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根本。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不力不实、疲劳厌战都会影响育人效果。只有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才能进一步在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找到办学治校的真谛;才能进一步补足精神之钙、践行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才能心怀“国之大者”,接好建功新时代的“接力棒”,答好奋进新征程的“发展卷”,确保党的事业代代相传。
高校维护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向上向好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大环境复杂多变,网络空间多元文化交融,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泛起。敌对势力阴谋不断,打着历史虚无主义等幌子拉拢渗透,企图对高校师生灌输培植西方价值观、“无政府主义”,妄图消解扭曲青年师生价值观。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是最好“清醒剂”和“正衣镜”的作用,巩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合力,坚持不懈地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找准政治站位、把牢正确方向、坚守统一战线,努力开创新的历史伟业[3]。
高校在贯通起来学、联系实际学上下功夫不足,将会影响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责主业与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要着力把党史学习教育这项工作同思想引领、师生服务和改革发展等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有声有色讲党史,引导青年师生明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做到解决师生的“头等事”“烦心事”“期盼事”,引导青年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师生开办“训练营”、建好“加油站”、打造“梦工场”,引导青年师生勇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奋进者、开拓者。党史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要在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点滴浇灌中,培养出一批有志气、骨气、底气,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党和人民同甘共苦,为国家、民族、人民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4]!
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需要长期推进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守正创新、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牢牢把握这项任务的目标主线,有力推动学校高层次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新范式发展、特色化优势化发展再上新台阶。苏州大学在教育部“双一流”首轮建设成效评估中获评第一档次;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学校党委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不断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通过主攻“关键点”精准施策,抓住“连接点”协同发力,找准“着力点”创新驱动,把握“落脚点”实干争先,培育“增长点”巩固拓展,挖掘“闪光点”传承深耕,取得了一些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的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校史是身边的红色教材。高校在时代变迁和发展过程中的人物故事能够诠释高校特有的文化与精神。透过校史学党史,能够减少时间、空间给厚重历史带来的距离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吸引、感染、教育青年师生,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光荣感、归属感、使命感。苏州大学把办学122年中的红色资源作为近身式、沉浸式、共享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重温百廿校史故事、打造红色文化阵地等方式引导青年师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学思践悟。学校编排话剧《丁香,丁香》,再现了校友丁香等人传奇革命爱情故事,揭示了其为了理想信念而奋勇献身的精神。学校制作宣传片《碧血洒青天丹心耀东吴》、评选表彰“王晓军精神文明奖”,来纪念王晓军烈士面对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法,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不幸以身殉职的光荣事迹。2021 年清明节,学校党员师生代表一同瞻仰了校史上的23 位党员英烈,并与丁香烈士的后人共同植下一棵白色丁香树,深切缅怀以丁香烈士为代表的校友党员英烈。学校还依托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三馆”的红色典藏,打造生动直观、立体可感的红色文化新阵地,以先烈事迹映照“丹心”、红色书香浸润“初心”、历史档案倾诉“真心”的沉浸体验式教育方式,讲好校史故事、党的故事。
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通过理念变革、思想变革、方法变革等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更富成效、更为长效地“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传媒学院组织开展“剧说党史”“图说党史”“口播党史”系列活动,王健法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进程回顾”系列党课“党史钩沉”系列微党课,金螳螂建筑学院开展“匠心述党史、匠心学党史、匠心颂党史、匠心践党史、匠心献党史”专题活动,艺术学院举办“传承经典·笔绘初心”文创活动等,用红色网络可视化教材的鲜活内容推进及时学、经常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传承科学家精神 坚定爱国奋斗心”主题党日活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的“建党百年创伟业,大国底气从‘核’来”主题学习等各具特色亮点,深刻直观的教育引导青年师生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浸润涵养报国情怀、代代传承红色基因。
在实践调研中沉浸体验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上好社会“大思政课”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充分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抓手,鼓励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打卡红色地标、走进社区抗疫,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潜移默化受教育、点滴积累长才干、求真务实做贡献。苏州大学各级党组织多次组织师生前往常熟蒋巷村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农村、改革开放的代表性窗口学身边典型、学宝贵经验;前往苏州革命博物馆、五卅路、开弦弓村、沙家浜等地,学习领悟先辈们赤诚忠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到疫情防控、河南防汛第一线,争做志愿服务工作的“冲锋战士”“前线记者”“后勤管家”。学校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惠寒”支教活动,组织187 支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围绕“红色”主题,重走足迹、追溯记忆、访谈人物、挖掘故事、体悟文化;安排71 支理论宣讲实践团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开展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有互动、有特色、有反响的宣讲活动。
党史学习重在力行、贵在力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党员,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5]”。要把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沉淀提炼的智慧结晶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不懈融合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提振党员干部的干劲与担当。苏州大学从“聚焦新发展理念办实事、聚焦立德树人办实事、聚焦改善育人环境办实事、聚焦服务和改善民生办实事、聚焦服务地方老百姓办实事”五个维度出发,以解决师生员工关切问题为重点,察民意访民意、广调查深研究,形成了“我为群众办实事”15 项校级重点实事项目和114 项院级实事项目“清单”,2021 年度任务办结率达100%。学校秉持“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的原则,以“云中苏大”APP为载体,设计研发“公开议案”“一键通”栏目,为师生提供数字化、镜像化、智能化的反映渠道,做到马上办、成闭环、强质效,切实将服务师生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高校要做好一年来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回顾总结,及时提炼经验做法和工作亮点并建立制度机制,切实坚持好、运用好、推广好,不断汇聚起激发青年师生砥砺奋进、真抓实干的强大合力,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育人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持。为促进全校上下理论学习保质保量,苏州大学持续探索建立专题学习长效机制,形成轮流领学、多维讲学、专题研学、定期巡学、科学督学的“五学”长效机制,将党史学习高效融入师生理论学习、干部增能培训、党员教育管理等环节,切实增强全校师生的理论武装。为动员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师生办好身边实事,苏州大学构建“领导领办、部门专办、纪监督办”“一单三办”工作机制,“马上就办”工作机制,“落实一批、谋划一批、增列一批”“三个一批”长效机制,促进“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递进式、长效化解决。在进一步摸排诉求、摸排项目的基础上,学校在2021年底征集到办实事新项目82 个、长效机制建设项目8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