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俞新观
数字化时代,媒体融合趋势凸显,经济期刊作为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和经济研究成果、传承哲学社会科学经济思想、引领社会经济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正在从线性传播向多元传播、双向传播演变。评定经济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效能不能囿于原有的单一模式,需从期刊的多元传播结构进行多维度考量,探讨构建相对科学、公正、合理的经济期刊综合评价体系。
2021 年5 月21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4010802021)》国家推荐标准,简称“AMI”评价体系(A-吸引力attractive power,M-管理力management power,I-影响力impact power),由3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现经济类学术期刊评价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领域评价客体特点,开展本领域学术期刊评价。我国经济类非学术期刊具有一定规模,对于此类期刊的评价鲜有研究,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可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经济类非学术期刊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有期刊、缺名刊”的状况。创建经济类非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探讨和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公正、合理的经济类非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非学术期刊是指那些不以学术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普及、宣传、服务为主要宗旨的期刊。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各领域的交叉融合,经济类非学术期刊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经济类非学术期刊逐渐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之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也选择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非学术期刊上;非学术期刊可以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可以针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向;非学术期刊关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二是经济类非学术期刊成为经济学知识普及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非学术期刊可以刊载一些较为轻松有趣、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文章,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经济学领域,在普及经济学知识、提高公众经济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传播学术成果、促进经济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三是非学术期刊具有读者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快捷性。相对于学术期刊,它的读者更广泛,不仅有学术界人士,还有政府官员、企业家、投资者、普通人群等,内容上兼具实用性、趣味性,注重读者体验,因而成为读者和行业从业者了解经济、商业和市场动态的重要窗口;同时,它发表文章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更加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社会需求。
四是非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更具拓展性、穿透性。非学术期刊的媒体性,决定了其可以向全媒体宣传阵地拓展,一方面期刊本身可以开展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在线投稿、在线编辑、在线销售和刊物数字化出版、国际化传播;另一方面期刊可以依托新媒体手段,打造媒体矩阵,加快数字化转型,搭建活动平台,携同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在本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活动,拓展期刊的服务深度和广度,提升期刊的外溢效应。
期刊的评级体系通常分为两类:基于影响因子和基于读者获益的评级体系。基于影响因子的评级体系主要评价对象是学术期刊。基于读者获益的评级体系则更加侧重期刊对读者实际价值的贡献,更适用于非学术期刊。总之,应正确选择和使用经济类非学术期刊评价模式,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综合考虑评级体系的评价取向。
1.目标定位。当代经济期刊要严守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思想和理论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经济类非学术期刊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内容符合该期刊的主题和风格。期刊要具备宣贯和解读国家经济意志的能力,传播国家经济治理理念,契合上级部门的办刊宗旨,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权威性。
2.社会影响力。非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成果和经济活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评价指标应从期刊综合影响力方面考量。通过了解该期刊的内容被引用、被摘录情况,期刊读者群体覆盖面(包括本领域读者量或读者比例)、期刊有效发行量、社交媒体关注度,以及期刊主导或受邀参与本领域经济活动(论坛、沙龙等)频次方面的信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度、和国际其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等情况,以此反映期刊在其所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声誉。
3.内容质量与实用价值。内容质量主要包括期刊内容的研究深度、文章的结构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表图标引的准确性等方面。非学术期刊更加注重实用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评价体系应考虑期刊是否有深度、广度,文章所提供的数据和理论是否准确,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支持作者的结论,期刊是否能够提供具体、有用的经济信息,文章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否提出解决路径,文章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是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提供信息是否严谨、清晰易懂,有没有给读者带来启发,内容是否具有实际推广价值或应用价值。
4.编辑团队业务素养。期刊的编委和审稿团队质量也是评价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察期刊的编辑团队构成,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了解“三审三校”基础上审读规则和流程规范等情况。
5.外观质量与信息规范。主要指期刊美编设计水平,内文印刷精美度、文字图片清晰度、排版合理性,纸张规格档次,装帧质量,期刊封面、版权页的各种要素信息是否规范、完备等。
6.期刊时效性。期刊的出版频度与时效指标,有助于掌握期刊提供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非学术期刊的发表周期相对较短,应考察其能否及时提供最新的发展趋势、经济数据、因应策略、发展动态、政策变化等最新信息。
7.读者体验。要考虑读者订阅渠道的方便性、邮递的准确性以及读者反馈信息的畅通性,充分考量读者对期刊的阅读黏性、信任度和满意度。
8.媒体数字化和媒体转型成效。指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和媒体转型等情况,如数字化程度、新媒体平台访问量、点击率、社媒关注度、期刊转型实现成效等,以衡量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力、辐射力、穿透力。
为更好地保证期刊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对于非学术期刊的评价,需注重指标完整性、数据可采集性、评价可操作性、结论可比较性,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坚持专家评价与读者调查相结合,坚持“以文评刊”避免“以刊评文”,坚持以期刊的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1.坚持以期刊正向发展为评价目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设计,规范评价程序与方法,引导期刊在服务经济、获取奖项、提升编辑质量、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运营能力、推动数字化媒体转型等方面做出成绩。
2.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以往期刊评价中存在重“数据”轻“理论”的现象,以引文多寡定优劣,导致互引、自引等引用造假;某些论文存在明显的错误信息被大量学者批判性引用,也会导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产生虚高;有的不惜以增加单篇论文字数、减少单期发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有的超前性或冷门性研究成果存在引用偏少等问题。诸如此类,往往阻碍期刊正向发展,必须破除“唯影响因子论”,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提倡定性评价的主导地位,以期获取更加科学、权威的评价结果。
3.构建多维评价指标差异化赋权。经济类非学术期刊评价可以基于国家推荐标准,又有别于国家推荐标准,结合经济类非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注重指标的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增设部分非学术期刊的特性化指标,对细分领域期刊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差异化处理和合理化改进。根据定量指标中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延长影响因子的评价周期并适度减低影响因子的权重,设置政治标准一票否决指标和学术不端处罚指标,明确定性评价各项指标的分值标准,并广泛听取期刊管理者、期刊评价者、期刊读者和期刊建设者的意见,科学合理设置指标权重,保障评分结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4.建立科学的评议专家遴选机制。评议专家的素质是期刊评价结果的关键要素,科学完善的评议专家遴选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事关期刊评价的质量、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要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不同领域建立不同的专家库,平衡好学科专家与编辑专家比例;二要做好评议专家多元化,邀请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资深的期刊读者以及新媒体读者加入专家库,并兼顾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等;三要重视专家的学术素养与道德素质,从多维度对评议专家进行考量,确保遴选出本领域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人士;四要做好专家库的管理和维护,在本领域中加强与评议专家的联络与互动,定期不定期调整或更新专家库。
5.提高期刊评价的组织力和透明度。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期刊评价的公信力在于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主体要充分运用组织力和管理力,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一是公开透明的评价方式,把期刊评价的每个指标、每个环节都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认真听取评价客体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评价客体参与度;二是提前公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详细解读每项指标代表的意义,阐述所占权重的理由;三是公布评议专家的入选条件和构成比例以及评审的流程和方法,召开评议专家工作专题会,明确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尺度;四是及时公布期刊评价结果,接受社会质询和监督,听取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组织过程,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