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敏
“亲历”理念对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发挥着积极作用。幼儿年龄尚小,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并不成熟,同时也具备灵活爱动的特点,所以幼儿容易被游戏所吸引。以往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时,教师的控制性过于明显,在游戏过程中无法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性,教师需要依据“亲历”理念积极创设更加自由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知识,以此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游戏作为增强幼儿兴趣的原动力,对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参与不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师要保证游戏活动的多样化,挖掘出游戏的价值,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养成思考的行为习惯,充分体现出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亲历”理念概述
“亲历”是指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亲身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亲历”理念下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需要探寻一些支持性策略,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二、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主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当采用多样性的支持性策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激发幼儿的潜能,同时,自主游戏是幼儿观察世界的钥匙,可以让幼儿在大脑中完成对不同事物的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很多自主游戏都需要幼儿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证明了自主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当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此期间幼儿会想办法克服困难,从而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游戏活动,如捉迷藏、搭积木等,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增强幼儿的肢体灵活度,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性策略
(一)强化幼儿主体,彰显游戏精神
幼儿心智尚未成熟,却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的培养方向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是活泼好动的代名词,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合理地利用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自主游戏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以此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彰显自由合作的思想理念。
首先,从幼儿园教学目标角度分析,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是当前主要目标,幼儿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新意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当前的心理需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其次,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加以正确的引导,确保幼儿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游戏,游戏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教师要对幼儿给予鼓励,引导幼儿自行克服困难,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与其他人合作、主动探索、主动交往,体现游戏的和谐与自由,实现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幼儿能够真正投入到游戏活动当中。例如,教师进行自主游戏设计时,为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设计出“我是小厨师”的自主游戏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游戏所需要的道具,如锅、碗、瓢、盆等用具以及蔬菜、水果、面包等食材,避免出现危险器具。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关注幼儿的动态,积极引导与讲解,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幼儿缺乏做菜的经验,但通过这个游戏,幼儿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教师一边观察一边引导,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频率,当幼儿通过合作制作出人生当中的第一道“菜”时,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让幼儿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满足感,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从整个游戏过程来看,幼儿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着游戏的进程与发展,增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充分地享受游戏的乐趣。
(二)多方融合有效支持
教师设计自主游戏时,需要考虑自身介入游戏的途径,当游戏的种类逐步增多,便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形式,不断丰富游戏活动的形式,赋予游戏新的内涵,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设计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创设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同时,游戏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确保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首先,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互动游戏时,往往会带来全新的感受,此时幼儿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思想变化以及行为动态,并适时加以指导,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作用。教师还需要针对幼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幼儿能够获得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部分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自发开展游戏活动,这类活动通常是由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响应生成的,这时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引领,判断游戏的价值和教育意义,及时改进游戏中的不良部分,并以游戏同伴的角色参与到游戏当中,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出游戏的教育意义。最后,当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幼儿教师需要进行合理助推,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游戏当中,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不把自己当作权威,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生成,更不能干预幼儿的想法,让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互动关系。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将自己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幼儿,从而推动自主游戏的发展。
例如,当幼儿在玩扮演类的游戏,如“我是卖报小行家”,有幼儿扮演店老板,有幼儿扮演顾客,教师观察之后便可以介入到游戏当中,并提问:“请问你这里都卖什么呢?”店老板的扮演者看到教师也参与到游戏中,一定会更加激动,积极地为教师进行讲解:“我这里有报纸、语文书、数学书……”教师便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原来你这里有这么多,可是你怎么让其他人知道你这里在卖报呢?”这时幼儿便会陷入思考:“我应该一边叫卖,一边看店。”教师及时给予鼓励:“非常好,那该如何叫卖呢?”教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加深对游戏的代入感,当幼儿玩累了,教师便可以继续介入到游戏当中,“店老板,我这里需要报纸,你能帮我送过来吗?”其他幼儿听到这句话,也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并让店老板送报纸,如此一来,“我是卖报小行家”的游戏便成为“我是速递员”的游戏,通过多场景的设置,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这场游戏因教师的介入得以深入,幼儿也会产生良好的游戏体验。另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并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時间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能够直面自己遇到的困难。
(三)观察与梳理,寻找合适的介入时机
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只要能够活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掌握介入游戏的时机,便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一般来讲,幼儿创设的活动形式多样且变幻不定,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不同的发展阶段,提高游戏的教学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对游戏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把控,提升游戏整体的质量,让幼儿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游戏。要想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观察,找到合适的时机介入游戏,从不同角度观察幼儿参与游戏时的状态,保证幼儿参与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通常会选择放弃游戏,游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游戏水平,教师可以选择性地给幼儿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游戏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介入游戏之后,需要排除游戏中的危险因素,降低对幼儿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例如,班级举办的集体游戏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幼儿需要美化校园环境,并将收集到的垃圾如塑料瓶、雪糕棍等进行二次利用,制作成生活中能用到的物品,这个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养成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幼儿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当幼儿漫步在校园,寻找身边的垃圾时,教师需要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行为方式,在利用废品进行二次创造时,部分幼儿可能没有思路,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教师此时可以介入游戏活动,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塑料瓶、吸管、水彩笔和水制作出一个以水为动力源的时钟,幼儿看到这一幕会对教师产生浓浓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会激发幼儿探索未知的欲望,增强幼儿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此次活动中,由于幼儿的生活实践与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制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教师通过示范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动力,实现自由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的多方面成长。
(四)适度介入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感强弱与教师的介入频率无关,只有教师的介入过程不突兀,才不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游戏最终的效果也将会事半功倍。如果教师的介入频率过高,就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幼儿的参与游戏活动的节奏,从而降低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游戏的特征采用不同的介入策略,尽量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为主要目标,适度引导,发挥出游戏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对平时胆怯的幼儿要采取激励的措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例如,教师举行班级游戏“我是小神医”这个活动时,需要有人扮演医生,有人扮演病人,在分配角色时,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所有同学都想当医生,没人想扮演病人。“今天轮到我做医生了。”“不行,你不适合当医生,今天还是我来。”一来二去的争论之后激化了矛盾,教师在此时介入便可以有效解决矛盾,推进游戏进程的发展,“我知道各位同学都想当医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大家都能当上医生?”幼儿经过思考之后,会得出答案,“咱俩可以一起当医生,你当主治医生,我做你的副手。”经过商讨,便得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不做过多介入,让幼儿自行思考解决办法,同时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办法,而不是激化矛盾,当幼儿通过思考找到解决办法之后,教师便可以默默退出,这便是介入的适度性,既不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游戏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出游戏的自主性,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参与游戏,游戏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也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支持。适度的介入还可以确立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幼儿顺利解决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时,便会形成思维定式,下次在游戏中遇到问题,幼儿则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增强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观意识。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会联想到教师上次提问的问题,向幼儿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的支持不仅是指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介入,同时也包含在游戏设立之初对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准备、时间安排等。自主游戏是幼儿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只有活用这把钥匙,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游戏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让幼儿更加自由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并讓游戏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