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甜 毛玉璇 蔡青城 李 娜 王艳君△
(1.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王艳君,主任中医师、教授,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好中医,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王艳君教授重视燕赵高玉瑃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研究,在继承燕赵高氏针刺治疗不寐的基础上,认为不寐责之于“脾胃失和,任督失调”,提出“和脾胃,调任督”的诊疗思路。现将王艳君教授针刺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如下。
1.1 脾胃不和,心神不安 王艳君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理脾胃,《素问·逆调论》有言“胃不和则卧不安”,可见脾胃失调与不寐密切相关。一则卫气营血均源自脾胃受纳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侣山堂类辩》有言:“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若脾胃失调,水谷精微运化不及,则易使营血亏虚。《景岳全书》中又言:“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营血虚少,不能上荣于心以养心神,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不寐。二则脾胃位居中焦,乃人体运转气机之枢纽,脾胃不和则全身气血、阴阳运行失常,使心神不安而失眠[6]。《景岳全书》言:“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忧也。”饮食痰浊积滞,情志不舒,可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或脾虚失运,以致痰浊内生,困遏中阳,使心神被蒙而不寐,或素体痰浊壅盛,日久化热,热邪上扰心神,犯于清窍致不寐多梦。《证治准绳》言:“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媾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脾胃居中协调,以助心肾上下相交,若脾胃不运,水火升降失司,则心肾交通受阻而致不寐。故针刺治疗不寐,应以和脾胃为本,令气血化源充足、气机畅达,方可宁心安神[7]。
1.2 任督失调,阳不入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与天地、四时息息相关,阴阳为万物之本,治病应当法于阴阳[8]。王艳君教授认为,人体寤寐转化与阴阳消长平衡密切相关。《灵枢·卫气行》言:“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人体与自然阴阳的变化相应,阳主动,阴主静,阴阳运行平衡,则人“昼精而夜瞑”。《灵枢·口问》亦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指出当阳气入于阴、阴盛行于外时,则人体安卧,当阳气出于阴、阳盛行于外时,则人自寤也。任脉与督脉总调一身阴阳平衡[9],《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起于下极之俞……为阳脉之聚”,督脉“并于脊里”属于阳,总调六阳经,能调整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为阴脉之聚”,任脉“循腹里”属于阴,总调六阴经,能调整一身之阴气,为阴脉之海。任督失调,则夜间阳不入阴而盛行于外,阴阳不能按昼夜规律正常纳藏,导致入睡困难,故取任督之穴调和任督,可使“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方可“精神乃治”。
2.1 中脘天枢,调和脾胃 王艳君教授治疗不寐,针刺选取中脘、天枢为主穴,中脘健脾胃以补营阴,天枢畅气机以通壅滞。中脘为任脉之穴,胃之募,腑之会[10]。《循经考穴编》言中脘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刺之具有健运中焦之效。《普济方》言“治心闷,穴中脘”,中焦得运,水谷精微可上达于心,化赤而为血,气血化生充盛,心神得以濡养而寐安。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司气机之升降出入,右天枢主胃,左天枢主脾,针刺可斡旋中焦,使升降相因,气血畅达周身[11]。中脘、天枢合刺,既可补益脾气、化生营血,又可健脾祛湿、调畅气机,有恢复脾胃纳运之功,脾胃调和则心神得宁,夜卧能寐。除针刺治疗外,还应嘱咐患者清淡饮食,作息时间规律,忌睡前饮浓茶、酒水、咖啡等兴奋性饮品,忌食辛辣炙博等刺激性食物,以顾护脾胃,同时注重精神调摄,保持精神放松,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良好心情,减少抑郁、惊恐等不良情绪刺激。
2.2 关元百会,调理任督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督脉主干循行于背,任脉主干循行于腹,故而督脉统领全身阳气,任脉统领全身阴气,针刺任督二脉可调和人体阴阳,调整人体睡眠状态。王艳君教授临证治疗不寐时,选用任脉之关元、督脉之百会调节任督。百会位于巅顶,为脏腑精气汇集之穴,穴性属阳,有阳中寓阴之意,因此能沟通阴阳之脉络,连贯全身穴位,进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刺之可潜阳安神。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可培补元气,益肾填精,肾精充盈则阴阳相济。百会督统阳气,调阳气以潜阳,关元督统阴气,补阴精以滋阴,阳气得潜,阴精得养,二穴合用潜阳安神、滋阴培元,充分发挥引阳入阴、平衡阴阳之力,阴阳和合,则夜寐自安。
2.3 善用原穴,调整心肝 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心、肝、肾脏腑功能正常,则神明内守,心、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则夜卧难眠。《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可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可调整五脏六腑之气。王艳君教授临证时辨证施治,配穴善用原穴,选取心、肝、肾经原穴神门、太冲、太溪,以调理三脏的气血阴阳,起到脏腑同调,阴平阳秘的作用。《经穴释义汇解》认为神门为“心气所出入之处”,神门可调节心经气血,达到补血养心、宁心安神之功,心血得充,制约过亢之心火,令心火得以下潜。太溪以滋补肾阴,肾水充盈,方可上济于心。神门、太溪合用,发挥滋水涵木、调和心神的作用,切中不寐心肾不交的病机,体现调整脏腑的治疗思路。太冲则可调畅气机,疏肝泻火,若肝胃不和,与天枢合用,可达泻火理气、镇静安神之功。
3.1 下针有序,调和气血 下针顺序是影响针灸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下针顺序对调节患者气血尤为重要[12]。王艳君教授传承高玉瑃教授的临证经验,在临床治疗不寐过程中尤其重视进针顺序,强调先后顺序应符合气机升降出入的时机,做到气随针动,通过调理气血运行起到治疗作用[13]。进针注重调理脾胃,先针刺胃之募穴中脘,足阳明胃经穴天枢,意在激发阳明经气,调补脾胃,补养后天气血,使胃和神安;继而针刺督脉百会、任脉关元,引阳入阴,使阴阳平衡,镇静安神;最后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治,选择性针刺神门、太冲、太溪等相应原穴,调节脏腑,共奏“调脾胃,和任督”之效。
3.2 择时针刺,善调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平衡,方可提高疗效。王艳君教授认为,阳不入阴为不寐之关键,此谓阳偏盛,或阴偏虚,阴阳失调所致,故治疗不寐除了调节任督二脉外,还需注重针刺时间,顺应营卫运行而择时针刺,可引阳入阴,提高不寐的治疗效果。《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可见营卫运行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不寐与营卫的运行相关。《灵枢·五乱》:“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营卫运行有离有合,运行有度,出入正常,才可昼精而夜寐,若营卫运行失常,卫阳浮越在外不能按时出入营阴,则致目不瞑,因此针刺顺应营卫运行时间对调节阴阳平衡尤为重要,即所谓“因时制宜”[14]。《灵枢·卫气行》言:“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阳气渐生时,卫气出于营阴而行于表,阴气渐盛时,卫气入营阴而行于内。《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故人亦应之。”上午阳气生而渐隆,偏于虚证的患者在此时针刺可激发机体卫阳,使卫阳顺势到达肌表,下午阴气生而渐隆,偏于实证的患者在此时针刺可激发营气,使卫气顺势而入营阴,择时针刺,调和营卫,引阳入阴,治疗不寐方有桴鼓之效。
3.3 手法轻缓,神定寐安 王艳君教授尤重视针刺得气,认为疼痛感可直接影响得气效果,进而影响针刺发挥作用,故强调针刺手法应轻灵柔缓。且《针经指南·标幽赋》言:“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轻而徐入”可使患者真正体验如待贵人,从而安宁心神,平定气血,如此方可在入针的过程中,给患者以足够的心理准备,防止大脑皮层产生过强的自身保护性反应,减轻精神紧张程度,并通过调节针刺速度与力度,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针刺疼痛[15]。《流注指微赋》言:“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王艳君教授不仅入针手法轻快,且进针手法灵巧,针刺破皮后急入缓进,顾护经气,以增针刺安神之效,并认为患者不寐日久多伴随焦虑抑郁,通过入针轻快、手法柔缓,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可使患者放松肢体,志意专注,从而达到神定寐安之功。反之,针刺时手法过重,不仅扰乱气血运行产生较大疼痛感,同时会损伤患者皮肤、肌肉组织,引起不必要的出血、淤斑等。针刺手法轻灵可避免损伤患者皮肤组织,且难治性不寐多病程缠绵,难以用过重手法短期取效,因此强调轻缓施针,缓图功效。
王某,男,61岁。2021年6月2日初诊。主诉:失眠32年,加重1个月。患者诉因生活压力大、思虑过多出现失眠,病程持续数十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以口服安眠药为主,但病情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刻诊: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伴气短无力,神疲懒言,面色晦暗,纳差,大便困难,舌红,脉细弱。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证)。针刺选穴组方:中脘、天枢(双侧)、百会、关元、神门(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双侧)。先针刺中脘、天枢,再针刺关元、百会,最后针刺神门、太冲、太溪,针刺时注意手法轻缓,入针力道张弛有度,快速入针且进针缓慢以补虚顾本,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并嘱患者每日上午前来针刺。连续治疗1个月后,患者睡眠较前安稳,睡眠质量有所提升,继续治疗2个月后睡眠恢复如常。
按:本例患者自述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且饮食不规律,忧思过多,昼夜节律紊乱,故不寐诊断明确。其劳心过度,长期损伤脾胃,脾胃失和则食少纳差。气血生化乏源,无法滋养于心,导致心神失养,故可见其气短无力、神疲懒言、面色晦暗。同时自诉夜间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此为任督二脉调节阴阳失衡,以致阳不入阴,不寐持续且久而不愈。故治疗以“和脾胃,调任督”为原则,嘱患者于上午前来针刺,针刺时手法轻而有序,先针刺脾胃之穴,激发阳明经气,行血气而营阴阳,使胃和神安;继而针刺任督二脉,以调节阴阳,引阳入阴,使其神定寐安;最后针刺心、肝、肾原穴,以滋阴潜阳,调畅气机,共同达到气血和、心神安、不寐愈的效果。
王艳君教授认为,“脾胃失和,任督失调”是不寐的基本病机,临证治疗应从“和脾胃,调任督”入手,针刺常以中脘、天枢、百会、关元为主穴,其中中脘、天枢调脾胃,和气血,畅气机,关元、百会调任督,引阳入阴,平衡阴阳,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配伍原穴,操作时强调进针顺序、针刺时间、针刺手法,以补益脾胃,调节阴阳,彰显奇效。王艳君教授临证中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虚证难补,实证易调,虚证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关注先天肾元,做到温补肾阳,滋补肾阴;②既往病史较多针刺效果不佳者,临床仍需辨证论治,如既往有手术史者,需重补气血以提升正气,既往有恶性肿瘤、高血压病史者,则需兼顾原发疾病,重视扶阳;③若患者起居失常、饮食失节以致病因复杂,则治疗方案除针刺治疗以外,仍需重视医患合作,嘱患者在针刺治疗期间注意改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合理管控情绪;④针刺治疗难治性不寐时,需考虑其发病病因,了解其既往病史,并根据临床症状及患者体质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