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谌小平 蒋贤海
(一)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利用暑假走进社会,走进农村,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为基层为农村作贡献。对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通过实地实物,鲜活讲解,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暑期社会实践是对学校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步骤,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充分契合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亲身体验专业的应用与专业知识优势,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前体验认识职业,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有利于农村建设,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层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大学生是我国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具有文化、知识、技能优势,大学生走进农村,以亲身受教育的经历鲜活地激励乡村孩子读好书,树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同时发挥专业优势,走进农村,学以致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送到农民身边,助力乡村振兴。
自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以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教育部、团中央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展20多年来,已经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舞台,取得明显的育人成效,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层面重视不足,制度不全,缺乏顶层设计,协同育人成效不佳。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大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是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形式。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顶层设计,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共青团和系部协同开展,学校宣传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偶尔知晓甚至不参与,并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相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与育人成效。
(二)宣传力度不够,学生认识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各高校重视程度、组织方式、宣传力度良莠不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志愿活动,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非常重要。但为完成任务,有时临时“拉壮丁”组队,参与者大部分为指导老师指定或要求参与,一般是积极上进的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而普通学生无缘参与,甚至不知道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不要说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了。还有些虽然知道,但参与学生动机不纯,为了加素质分、评优、入党等。更有甚者,抱着到乡村游玩的态度,加入志愿者行列。
(三)配套激励措施不完善,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不高。许多高校对三下乡的激励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全,配套激励措施不完善,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方面。没有完善的激励措施,缺少志愿者培养长期规划,志愿者临时组队,缺少传承。有些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评奖、评优挂钩,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干部必须参加。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系部不同指导老师在选择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方面各有各的要求和标准。不够科学,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形式主义严重,背离了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主旨。二是指导老师方面。暑期社会实践,有一批优秀的专业指导老师非常重要,而实际上,由于缺少相关的激励措施,活动时间又是暑期,很多专业指导老师不愿意实地参与,有些学生到农村后难以面对农村真实的环境,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与志愿服务效果。
(四)社会支持力度不高,实践基地不足。近年来,在教育、宣传、共青团、学联及各高校、各基层部门的配合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认可,活动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与成熟。社会上有不少单位或组织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但由于地域、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选择的实践基地主要集中在福利院、养老院、农村小学等场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实用型,专业型,注重专业技能与实用性。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提前体验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实际实践活动中,实践基地与专业密切联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实践基地相对较少,学生在实践中很难发挥专业特长,不能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更谈不上提前体验对职业的认同和学以致用。
(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创新不足。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收到通知到具体实施,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有没有前期的深入调研,合作乡村、志愿者团队等做铺垫,短时间内联系农村,确定主题与形式、招募培训志愿者、购买相关物资等,沿用以往的做法,极易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甚至出现走过场的问题,难以真正发挥志愿者的服务效果。
(一)顶层规划,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活动,高校应综合考虑,制定好规划,建立常态化机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及实地需求,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队或协会。推进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学校方面,制订配套激励制度,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前体验认识职业,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本质上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方面,积极探索与农村基层保持中长期对口合作帮扶,构建校村长期合作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二)精心部署,广泛宣传,增强宣传效果。做好前期调研,科学策划宣传形式与内容,增强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作为组织实施部门,各高校应增强活动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形式与内容。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实践团为例:活动前从学校层面、系部层面、系团总支层面等,利用各种平台广泛宣传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志愿服务的氛围,力争全体大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积极选拔组织志愿者团队。活动中,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通过校官微、校团委官微、官网等进行实时报道、推广宣传,建立实践活动宣传的时效化、常态化。活动后,指导志愿者及时进行总结和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评优评先表彰大会,广泛宣传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宣传、宣讲和实践中深刻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领悟中国精神、彰显中国自信、坚定信念与信仰;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们开拓进取、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将活动新闻稿投到中青网、学校官网、易班、公众号等进一步扩大影响,积极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志愿活动,为人民群众做实事,为社会作贡献。
(三)积极探索校村合作方案,建立中长期合作实践基地。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实践团为例,2015年以来,积极探索与周边农村基层保持中长期对口合作帮扶,贯彻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神,先后与周边多个乡村及单位合作,学校领导与村领导商议制订实践合作方案,挂牌成立大学生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有调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交流、有总结、有传承。以实践团与罗洞村合作为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特色,实践团为村民进行党史宣讲、国家资助政策宣讲、修理小家电、普及用电安全知识、打扫村道等志愿者活动,为村民办实事,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高了对职业的认同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四)创新实践活动模式与内容,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积极探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模式、新方法,开拓活动新内容、新模式、新方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例,该实践团是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该团队依托专业社团——电子科技协会,该协会有专业老师培训与指导,平时在校园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定期为大学生开展义务维修,有良好的技术与技能基础。该团队从2012年开始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村民修理小家电。志愿者共为周边村民修理几千件小家电,得到周边村民的一致认可。近年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实践团队创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与内容,将“互联网+”“大思政”“为群众办实事”等理念融入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2020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开展线上“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调研实践活动”;2021年,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的总体要求,以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为主线,以党史宣讲、红色故事会、唱红歌、义务维修、义务劳动、资助政策宣讲等形式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实践团勇于创新,突出需求结合、注重实效,结合专业特色与农村实际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贯彻落实为群众办实事,构建“思政+技能+实践”的良性循环育人模式,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
(五)与时俱进,强化融合,上好“大思政课”,发挥实践育人成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历史是滋养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书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舞台,开展党史学习,上好“大思政课”。把思政课的讲台搬到农村,搬进村史馆,搬到田间地头,引导青年学子讲好百年党史、赓续红色血脉,在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扬青春风采,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自身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实效,在实践中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党史学习、宣讲、实践中学会担当与合作,增长才干,提升本领,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暑假是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本领的重要舞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与专业优势,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深度融合,建立中长期合作基地,将大思政与实践、专业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同时配合激励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生为本,扩大师生的参与度,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群众办实事,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