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五脏一体观探究中风病因病机*

2023-03-22 21:29李星星赵伟东宋梧桐李德杏程丽莉阮金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邪气中风病黄帝内经

李星星 赵伟东 宋梧桐 李德杏 程丽莉 阮金莲

(1.河北省香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二科,河北 廊坊 065402;2.河北省香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科,河北 廊坊 065402;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4.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5.河北省香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科,河北 廊坊 065402)

中医对人体经过长期探索,认识到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黄帝内经》中论述了五脏一体观内涵,并基于此认知疾病,指导理法方药体系的建立。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的相关记载,如“偏枯”“大厥”“薄厥”等。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能够对中风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1]。深入五脏一体观内涵,研究中风病及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中风病临床诊疗带来新的发展。

1 五脏一体观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人体法相天地,五脏一体是自然界五行一体在人体的具体运用。五脏一体观包含有五脏循环一体与五脏功能一体。五脏循环一体根于五行相生理论,即五脏按照五行相生规律构成一个生化不息的人体核心运行循环。五脏功能一体指五脏分别主导人体五大系统,构成密切相关的功能整体,协同完成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1.1 五脏循环一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黄帝内经》以“五运”将人体与自然之气相联系[2],《景岳全书·脉神》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五脏之气血相通,依照水、木、火、土、金、水相生规律形成如环无端的五脏循环整体。五脏是五脏循环中的五个环节,任何一脏阴阳气血失调,均可累及其他四脏功能失常,进而导致五脏系统功能失常。因此,五脏循环正常运行是五脏系统功能正常的保障,五脏循环一体构成了人体五脏系统的核心功能整体。

五脏循环一体体现于生理与病理2 个方面。《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五脏之间由经脉相连,气血运行其中完成物质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例如气血运行到肝脏时,可滋养肝脏精气储存于内,并促进肝脏疏泄与藏血功能正常发挥。相同原理,气血运行至其他四脏,亦滋养本脏精气,推动其功能作用。同时,气血运行可推动五脏循环的新陈代谢,将五脏循环中代谢浊物经人体特定通道排泄出去。如果五脏中任意一脏阴阳气血不足,均累及其余四脏,导致五脏循环功能下降。五脏循环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循环中气血可重新分配并激发五脏功能,通过加强先天之精的转化或后天之精微摄入进行补养,实现五脏循环处于稳态。此种调节具有一定限度,当五脏循环功能失常超出其本身的调节范畴,则形成正虚病机,此为疾病发生、发展、传变之开端。

综上,五脏循环将五脏联系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一脏的完好状态需要其他四脏参与实现,一脏阴阳气血失常,影响五脏循环的整体运转,累及其他四脏。故而五脏循环一体,生理病理相互影响。

1.2 五脏功能一体 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3]。形成了五脏所主的人体五大系统,分别为:肾-膀胱-耳-骨-发-恐,肝-胆-目-筋-爪-怒,心-小肠-舌-脉-面-喜,脾-胃-口-肉-唇四白-思,肺-大肠-鼻-皮-毛-悲。

五脏系统秉受五脏气血协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志功能正常,人体十二官功能得以协调有序发挥,否则引起整体生命活动失主而紊乱。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若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导致脏腑四肢百骸气血濡养不足。肾藏精,内寓的元阴元阳是脏腑阴阳气血的根本来源,也是机体生命功能正常进行的根本保障。肾脏亏损,人体正气内虚,易感受邪气。肝肺主气机升降,人身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形成气机的升降循环。肝气主升,疏泄调畅气机,肺气主降,清肃而使周身之气顺行,肝能升则肺不过降,肺能降则肝不过亢,共同维持人体气机升降运转,发挥调节精神情志功能。脾为后天之本,得先天之气,运化水谷精微,供养脏腑四肢百骸。脾居中央为气机枢纽,斡旋升降,调节肝肺完成气机升降。

综上,五脏功能一体,人体吐故纳新、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水谷运化、二便排泄、运动劳作、思维谋虑等每一项生命活动均由五脏系统协同完成。五脏系统功能失常,亦形成正虚病机,易招致外邪,内外相合形成疾病,及时调养,则可帮助机体恢复稳态。

2 中风病

现代认识中风病,多将其视为西医中的脑血管疾病,实际上,古代“中风”病的内涵与范畴极为广泛,中风原意是指中于风邪引起的疾病[4]。为更加准确认识中风病,提出广义中风病与狭义中风病的概念。

2.1 广义中风病 《素问》与《灵枢》多章节记载了偏枯、薄厥、脑风、目风、内风、首风等“中风”相关病名。从《黄帝内经》上述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这些名词概念,属广义的“中风”范畴,是风邪侵犯人体,引起的各种疾病[5]。《素问·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内至五脏六腑”,此论广义中风病,记述风邪侵入人体引发多种疾病,可伤体表经络亦可及脏腑之里,病情亦繁杂。《素问·风论》曰:“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意为风邪为诸病起始,风邪常兼夹他邪来犯人体,变化多端形成诸多疾病,其变化无有常规,然皆为风邪所致。风邪乘虚侵犯人体,由表及里深入,内可损害五脏功能与形质,不仅形成外感疾病,也可发展为诸多内伤病证,故在后世医家的内科学著作中,风病通常置于卷首位置,冠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鼓”“膈”之首,揭示其具有致病的广泛性特点[5]。综上,中医中风病范畴广泛,非现代所述狭义中风病所能概括。广义中风病体现着古人认知疾病的高度与智慧,人合于天地通于六气,诸多疾病产生本质而言源于内外合因,疾病演变是整体的变化过程,临床所见某方面的证、病是整体变化的一个阶段与显象,有着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能够运用中医四诊整体探查疾病源头与走向的全过程,利于消除病因彻底治愈与防止传变。

2.2 狭义中风病 现代普遍认知的中风病即指狭义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舌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独立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6]。其为广义中风病的某个特定阶段,内外合因长时间发展,机体功能受损形成内在痰、瘀、湿、火等多种病理因素,由风气引动循经上犯于脑,即导致狭义中风病。

3 中风病病因

中风病形成是内外合因。广义中风病病因概括为内因是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外因是风首的六淫邪气。内因形成是感受外邪的必要条件,内外合邪加速疾病发展。《中医内科学》教材论述狭义中风病病因为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情志过极。

3.1 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为内因 《素问·刺法论》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精辟地概括了《黄帝内经》的发病观,并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发病中,正气的主导地位与邪气的外在条件,共同决定了疾病是否发生。正气为充斥于体表、经络、脏腑中的一身之气,五脏功能正常发挥,正气充盛可发挥护卫机体作用。五脏循环运转正常,五脏系统功能正常,内在处于完整的运转状态,外邪无有侵犯门户与时机。五脏系统功能失常引起营卫气血失调,都将给予外邪可乘之机。情志不调、劳逸失度、饮食内伤等因素可损害五脏系统功能,形成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的内因。

3.2 风首的六淫邪气为外因《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自然界存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自然界正常运转之气,与人体完成气机交换,完成新陈代谢并保障机体生理功能发挥。机体五脏系统功能正常,正气充盛,六气无法转变为六淫邪气侵犯机体。当五脏系统功能失常形成正虚病机,外在六气与机体的动态平衡打破,六气成为六淫邪气侵犯机体引发疾病。六淫之中,风淫为首邪,常兼其他五淫来犯。中风病形成,以风邪为首打开腠理,其他邪气藉风气而入,由表入里传变,不同阴阳特性邪气杂合因于机体阴阳寒热虚实之不同,往往发生复杂的传变,变生其他多种病证。综上,风首的六淫邪气为中风病外因。

4 中风病病机

狭义中风病病机已比较成熟,认为其不外风、火、虚、痰、气、血六者引起,为本虚标实证。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8]。广义中风病病机概括为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引起正虚为本,外感风首的六淫邪气为标,风首邪气按照皮络经腑脏的顺序逐层深入传变,侵害人体经络脏腑功能和形质,引起一系列疾病。

4.1 人体防护系统 人体各脏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存在层次性,脏是中心,然后是腑,形体、官窍、情志、津液等,这些层次不断进行着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存在系统内部的相关性[9]。五脏为核心的机体包含有脏、腑、经络、卫表等层次,不同层次均会形成相应的防护系统。卫表肌腠运行营卫之气,可抵御外邪,形成卫表防护系统,经络中运行经络之气,抵御邪气深入并祛邪外出,形成经络防护系统,腑中运行六腑之阳气,形成腑防护系统,脏中运行五脏之阴气,形成脏防护系统。各防护体系统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具有抵御邪气、防邪传变的作用。

4.2 中风病传变过程《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可见,风首邪气侵犯人体,按照皮-络-经-腑-脏的顺序传变,邪气位于不同层次时导致不同证候。发展过程中,邪气所在机体防护系统中的正气奋起抗邪,当邪气破坏相应系统的防护后方可深入。如经络系统中运行有经络之气,外邪侵入经络,经络之气奋起抗邪,正胜则邪不能深入而祛邪外出,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正虚邪恋则成交争态势,邪胜则邪气深入,直到破坏经络系统的防护后,深入到内腑的层面。同样的规律,邪胜突破了内腑系统的防护,可深入到内脏层面。邪气侵入机体的层次越深,表明外邪对机体破坏越重,且逐步伴随实质性的、难以逆转的损害。中风病发展,最终达于五脏,五脏系统居于人体核心,受到多重防护,邪气侵犯到内脏,损害五脏功能与形质,表明疾病深重凶险、恢复速度慢、预后不良。

5 结语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通篇不离“五脏一体观”,其中蕴含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中风病本义为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情况下外感风首六淫邪气,邪气按照皮-络-经-腑-脏的顺序传变,侵害人体经络脏腑功能和形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临床辨治中风病,需要及时养生与治疗干预,以培补五脏阴阳气血为本,祛除邪气为辅,标本兼顾的整体治疗,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对于中风病的防治、预后和康复都有裨益。回归中风病本义,有助于今后建立新的中风病辨证论治体系,挖掘传统中医中疾病认知与诊治体系的精华,希望能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中风病临床诊疗带来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邪气中风病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