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娟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畜牧兽医局,山东日照 262300
作为市场上需求量最高的肉食产品,猪肉生产量随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因而生猪养殖呈现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趋势。然而规模化养殖背景下,猪的疾病发生率也有所增长。其中,李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类疾病,对猪这一易感群体的危害性较大。该病具有散发性、广泛分布性流行特征,我国各个区域均有该病感染的病例。虽然生猪养殖中该病感染率并不高,但一旦出现具有较高致死率,会导致哺乳仔猪死亡。为提高养殖场的养殖效益,需要加大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力度。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猪李氏杆菌的主要病原,这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没有芽孢及荚膜,菌形纤细,体侧生有鞭毛,与猪丹毒杆菌体形相似但比之更粗,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该病原体单独或成对分布,成对分布时多呈折角形或平行性排列。李氏杆菌具有较高的自然环境抵抗能力,抗碱盐性强,在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中可生长发育,浓度提高至20%时仍可长时间存活[1]。浓度为2%的火碱溶液与10%的石灰乳杀灭该病菌分别需要20、5 min。干性及湿性土壤中该病菌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 年,该病菌的抗旱性、耐热性均较强,在高达100 ℃温度条件下存活时间长达10~15 min,四环素、链霉素是该病菌的敏感性药物。
李氏杆菌病具有人畜共患特征,猪为易感群体,除此之外,哺乳动物、禽类、鱼类及甲壳类动物均易感染该病。鼠类对该病的易感性最强,且是李氏杆菌病的贮存宿主。猪感染该病不受品种、年龄、性别限制,感染率最高的是仔猪,其中处于哺乳期及刚断奶仔猪易感性最强,处于妊娠期的母猪也易感该病。
猪李氏杆菌病具有散发性特征,多为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并不高,但却存在较高的致死率。通常发生于冬季与春季2 个季节,多是由于养殖场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不佳、猪群运动较少等原因导致,饲料中青饲料含量不足、天气环境突然变化也会诱发该病。若是猪体内有寄生虫或是感染沙门氏菌病、猪瘟病或传染性肠炎等疾病后,也可能诱发该病[2]。感染李氏杆菌病后通常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在此期间并无明显的患病症状,在猪自身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该病便会被诱发。
患病猪、体内有李氏杆菌的猪只均是该病的传染源,鼠类或其他带菌动物也可将该病传染给健康猪。猪李氏杆菌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健康猪接触病猪排泄物会感染该病,也可通过公猪的精液、母猪子宫分泌物或母猪乳汁横向或纵向传播,流产胎儿会携带该病菌[3]。这些污染物融入土壤、环境后,均因猪只的接触、呼吸而进入猪体,通过猪只皮肤受损处、眼结膜等途径入侵。此外,吸血昆虫也是猪李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多发于哺乳仔猪,发病较急,病猪常突然出现体温快速升高现象,精神状态不佳,进食量明显降低或拒绝进食,但饮水量会大增[4]。同时,部分病猪会出现呼吸性障碍,伴有咳嗽且较为频繁,同时会有下痢症状,病猪耳部及腹部皮肤有明显的发绀现象,通常发病后3 d 内便会死亡,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该型猪李氏杆菌病在断奶仔猪中较为常见,病猪对外界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与其他型的主要区别是神经症状较为明显,常会出现角弓反张现象,病猪可能会失去运动能力,或后部躯体有明显的麻痹感[5]。但病猪并不会出现体温快速升高现象,进食量也不会受到影响,排泄物也与健康猪无异。
患有猪李氏杆菌病的成年猪多为慢性发病,患病后拒绝进食,因营养不足会出现体重快速下降、体型日渐消瘦现象,同时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患病后会影响其正常生产,部分病猪身体各部位可能会出现脓肿。
混合型在哺乳仔猪中发生率较高,病猪体温会快速攀升至41~42 ℃,仔猪会停止吸乳,排出粪便较为干燥且排尿量不多,病情加重后体温会低于正常水平。大多数病猪同时伴有脑膜脑炎症状,神经异常兴奋、运动失衡或肌肉震颤明显[6]。病猪会向后仰头或难以站立,病情加重后会趴伏于地且伴有全身抽搐现象。四肢呈划水状,会嘶叫出声或口泛白沫。病程最长为4~9 d,多数3 d 内便会死亡。
从病死猪体内取其脏器或心包液、肠淋巴结等病料制成涂片,采用革兰氏染色或经瑞氏染色后利用显微镜观察,心肝脾肾等脏器涂片中可发现单个独立分布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但数量较少。心包液或脑组织涂片中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数量较多,部分菌体单个散在分布,也有部分菌体成对平行排列或排列成折角状。
无菌摘取病死猪心肝脾、脑组织或肠淋巴结等病料,放置于营养肉汤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琼脂中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巧克力琼脂或麦康凯琼脂上,将培养基放置于温度为37 ℃的实验室中培养21 h 左右进行观察[7],可见营养肉汤较为混浊,普通琼脂中有少量圆形、生长速度较慢的小型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中的圆形、表面光滑的透明菌落,菌落四周可见窄形溶血环;观察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可发现其上出现直径介于1~2 mm、露珠型菌落,菌体较为透明、无颜色,表面光滑且边缘较为整齐;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会生有数量不多、针尖大小的透明、无色菌落。取各培养基中单个菌落做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可见菌体上无芽孢与荚膜且两侧钝圆的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成对排列或单个散在分布。
以健康小白鼠为试验对象,对照组4 只白鼠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剂量为0.5 mL,试验组4 只白鼠注射相同剂量的细菌肉汤纯培养物,在相同饲养环境下以相同方式饲养2 组白鼠[8]。48 h 后发现试验组白鼠均死亡,且出现的症状相同;而对照组白鼠体征正常。对试验组死亡的白鼠做剖检分析,可见其肝脏明显肿胀且呈坏死现象,脾脏肿胀明显,心脏中有淤血,心脏为黑紫色;脑部有充血及出血现象。取小白鼠脏器及脑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试验,可发现与病死猪相同的菌体。
1)加强免疫预防。应按时为猪只接种疫苗,可利用当前研发出的多联疫苗或粉末疫苗作为免疫药剂,以预防猪李氏杆菌病的发生[9]。若养殖场出现该疾病,应做好未发病猪只的预防措施,可将葡萄糖、多维或电解添加于健康猪的饮水或饲料中,以使猪只的免疫力得到提升,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做好引种管理。养猪场应尽可能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若必须引种,则要针对引种猪展开严格检疫,引进后应隔离饲养14 d 以上,密切观察引种猪,确诊为不带病猪或未患病后才可转入正常猪舍混合饲养,以免将李氏杆菌病传染给健康猪。
3)强化饲养管理。为猪只提供营养均衡与全面的饲料,应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确保猪只饮用水洁净、充足,及时清洁打扫猪舍,定期消毒饲养环境与饲养器具,一般1 周消毒2次。控制好饲养密度,按时通风。养殖场不可饲养其他动物,且要做好鼠类与蚊虫灭杀,以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冬夏两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以免猪因应激而诱发疾病。
1)西药疗法。养殖场出现病猪时,应利用硫酸庆大毒素、碘胺嘧啶钠作为治疗药剂,治疗第1 天2种药剂注射剂量均为15 mL/(次·头),每天肌注2次[10]。第3 天开始降低药量,注射剂量改为10 mL/(次·头),注射次数不变,同时将浓度为0.2%的碳酸氢钠水喂给病猪。症状较为明显的病猪,每次肌注硫酸庆大霉素、碘胺嘧啶钠的剂量应分别为15、20 mL,同时,取地塞米松磷酸钠3 mL 加入250 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以静脉方法给药,每头猪每日注射2 次。3 d 后病猪病情得到控制,而后2 种药剂药量各下调5 mL,每日仍注射2 次,同时,每日注射1 次浓度10%的葡萄糖250 mL。发病第4 天至康复期间,每日以静脉给药方式为病猪注射1 次兽用碳酸氢钠注射液,注射剂量为15 mL,以防止磺胺嘧啶钠长期应用出现结晶尿。
2)中药疗法。猪李氏杆菌病也可采取中草药治疗,如体重为40~50 kg 病猪治疗时,可按如下方案治疗:一是取黄连、木香、黄苓、珍珠各15 g,加入玄黄、栀子各20 g,再将25 g 的牛黄、升麻、朱砂、郁金与各5 g 的钩藤与甘草加入其中,混合后加水煎服,以温药灌服给病猪,每日喂服1 剂,持续给药2 d即可[11];二是取15 g 黄连、细辛、僵虫,加入20 g 茯苓、芥穗、菊花,添加各为30 g 的钩藤、防风、琥珀、栀子,再取25 g 远志、5 g 甘草、2 条蜈蚣加入其中,混合后加水煎煮,取温药喂食给病猪,每日喂服1 剂,持续2 d。应根据病猪体重酌情增减中草药添加量。
猪李氏杆菌病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猪传染性疾病,养殖场应结合发病特征、临床症状,及早发现病情并对症治疗,防止养殖场中猪李氏杆菌病大面积传播与扩散。日常饲养中应加强免疫预防、做好引种管理、强化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采用中西药2 种治疗方式展开临床治疗,西药治疗时应注意根据病猪患病时间、症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控制好注射药物剂量;中药治疗时应结合猪只体重做好中草药药量应用,以确保最大化发挥药效,帮助病猪快速恢复健康,从而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