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2023-03-22 10:21丰嘉慧
智库时代 2023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范式人文

丰嘉慧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人类的生活是富于思考、目标明确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在头脑中构建的有关世界的整体图景和概貌统摄,就是世界观。将世界观具体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就形成了方法论。方法是指导我们进行生产生活和帮助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研究方法,也就是指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用于挖掘和诠释事物内在本质规定性的实用工具。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科学,在其发展长河中凝结了珍贵的思想财富,在自然科学如日中天的现代社会,重新整合梳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其与自然科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掘其学科价值和推动研究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简述

科学是系统知识的指称,其目的是揭示世界的规律。科学的研究始于基础的概念和理论界限,因此,对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三者之间的涵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领域划定和特征研究。

所谓自然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构造、肌理质地、内在属性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以科学实践和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客观证据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解剖、分析和预判。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气象学等应用科学。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如科学实验法、数学建模法等,具有实证性、客观性、逻辑性、可重复验证性和价值中立性等特征,因而“对人有认识功能、方法功能、教育功能、改造功能;对自然有反映功能、解释功能、认识功能、改造功能;对社会有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思想文化功能、生态功能”[1]。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是指对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人类世界中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所有相关学科的总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由之意志与独立之人格,随机性与差异性构成了这一面向群体的关键要素,故其不具备可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主观活动也就变量繁多、错综复杂,贯穿着人的多层心态和潜藏意识,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难使用富有理性的实验方法,而更多采取体验、感知、直觉、悟化等非理性方法。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它具有典型的人文性格和交融特质:客观与主观兼备,事实与价值共存。可以想见,综合性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特征与独特价值。我们一般认为:西塞罗提出的培养雄辩家的教学要领是人文学科的起源,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思想著述与文艺作品,构建了较为雄伟壮观的知识王国。而后历经耶稣基督文化垄断全局的黑暗中世纪,文艺复兴主张重拾沧海遗珠,于是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分化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相继产生。19世纪下半期,狄尔泰把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联结汇通而总称为“精神科学”,使其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而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2]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拥有“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文化蕴涵着丰厚的人文底蕴,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形成了文史哲浑然一体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学术传统。然而,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的名称,“人文学科”是在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才被引进中国的,此后,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也就正式形成了。

人文社会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具体划分为两大领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拥有年轻的生命,它诞生于十九世纪,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它是研究人类共同体组织但又独立于“人”本身之外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此外还涵盖了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内。以其现实性和问题导向性、整体性和社会实践性分析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趋势,以优化社会秩序,完善运行规则,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稳步前行。“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人文学科”一词源出拉丁文,意即人性和教养,研究对象集中在人类精神世界的领域。人文学科被认为是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人本身的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其主要研究领域即文、史、哲、等学科,具有精神性和价值性,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自我,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克服人生的困惑迷茫。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思维的类型,相比于自然科学的独白性思维,更像是一种对话的思维。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要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建立起一套像自然科学那样高度精确的研究体系和验证标准,是极难实现的。自然科学追求真理性认识,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选择方案、反复试验,最终以其精确的数据获得最优结论。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科学,是经过历史大潮的冲击沉淀后所保留下的珍贵遗迹。在历史中,任何事件于此时此地只可能发生一次,具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偶然性。德国学者瓦伊杰克尔曾有过相关论述:“历史在我们的理解中,首先是时间进程的不可逆转、命运的一次性、一切景遇的不可重复性。其次,我们理解的历史性,是知道事情的确如此,即意识到生活是自己的一次性命运。”可以想见,自然科学是单因关系,人文社会科学则是多因关系。如此,其学科根基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也就大有分别了。

概而论之,人文社会科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三个方面。首先,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意识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秉持目标导向,并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既要遵从科学的理性原则,也要充分发挥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偏执一端、顾此失彼,而应讲求中庸之道、融会贯通,方能造就绝佳境地。其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即对事物或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即性质进行定义,并通过文献研究、资料调研、人物访谈等方式挖掘本质,进而给定结论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则与定性研究不同,它需要运用数学与统计工具去分析研究对象的数量或数值,通过统计、调查、实验并建立各种数据模型得到客观结论,从数据层面给定研究理论。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奠定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详细推进和纵深延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文社会科学所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第三,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统一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均应用甚广。直觉是指经过潜意识层面的加工而不囿于思维逻辑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更多活跃在潜意识领域,也就是说,大脑在无意识地从事着缜密细致的思考活动。于是,当其作为逻辑思维过程的高度浓缩骤然呈现于脑海里时,我们通常会惊喜地称之为“天降灵感”。因此,逻辑分析和直觉领悟实际上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具体表征,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二者的有机统一,使其各尽其职。综上,这三种基本方法将讲求逻辑理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讲求精神通感的人文艺术治学方向汇接融合,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动态发展的生命力,它伴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更替下人文社科的发展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以其哲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并将其具体运用到研究实践当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最完备、最科学的方法论,它提供的不是具体而微的方法和刻板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一般的方法论,是高度抽象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矛盾的分析方法。矛盾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并以其斗争性和同一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将这一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当中来,就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根本解释。因此,正确地认知理解矛盾观点,将其与客观现实结合看待,能够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个人的现实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从事的生产活动当中,离开了物质生产及其条件的个人不能算作“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个人的现实性离不开其实践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对象,又因真理性认识的判定标准是与认知对象在多大程度上相符,于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就只能是其认知对象即实践。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与时俱进、立足实践、勇攀高峰应当成为科学研究者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最后,主张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在实质上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是处理社会问题时必不可少的思维向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分清主次,立足整体,统筹兼顾[3]。在人文社科的研究过程中,遵循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从整体出发并兼重细节,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关乎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其研究领域与学科性质的特殊性使其与自然科学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其中的差异性就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

第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在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上存在着差别。自然科学秉持高度严谨的研究态度,取证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并辅之以逻辑推理、公理演绎等方法,尤重保留数据的本真面目以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因而具有实证性、客观性、可重复验证性等特征,被公认为是理性程度最高的科学。相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客观性就不那样明显。就社会科学而言,由于社会科学家各自的研究范式、思考理路以及所持立场各有特点,研究分析本就不可能千人共面,再加之社会科学家们在求学经历、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研究方法及所得结论也大相径庭。再就人文科学而言,这一领域中的情感因素更加强化了主观成分,原非理性所能解答。因此,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社科是理性程度相对最低的学科。

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是否拥有共同的范式这一点上存在差异。范式是指在研究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所遵循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路径。范式为研究活动提供了统一体系和根本遵循。是否存在着一个可以被推而广之的统一范式,可以为判别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参考。统一的范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应用甚广,如牛顿力学体系范式和爱因斯坦相对论范式等。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却很少有统一的范式。例如,在心理学中有行为主义、完形主义、精神分析等学说;在社会学中又有芝加哥学派、冲突和变迁理论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等流派。由此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视角,切入点的不同往往意味着认知的多元,这些多样的知识体系通常都是可以被兼容并包的。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只承认一种绝对精确的范式,它必须以他者之伪为自身准确性之注脚。但人文社科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强调认知的多维度发展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人文社科的思维特征之一。

第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上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自然科学以其单因通道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检验科学理论的方法,可验证性似乎反映了其精确性。但对于人文社科来说,进行结论的严格验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它缺乏“可证伪性”。由于人类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和诠释等路径,他们能够更好地解释过去,但无法精准地预见未来。甚至当历史近似于重演时,人文社会科学家们也只是惊叹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此而已。[4]

从80年代开始,科学理性借着工具理性的东风一路前行,在目标导向的现代社会大行其道,“科学”似乎代表着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但我们需要看到,科学理性长期垄断的后果,是科学理性逐渐演变为一种报表思维和功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事实上,从古至今,支撑着社会、人群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进行社会治理和规划理想蓝图的,主要是社会政治家。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制度建设的推进,需要依靠人文社科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样的,我们需要借助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理论来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今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中具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与财富,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细致的探讨研究。

【相关链接】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东吴大学创办的政治学科(东吴政治学)。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学院设有哲学(政治)、社会科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4个系科,共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6个二级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MPA)等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哲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可涵盖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哲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范式人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