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2023-03-22 10:21蒋韬郭凯琳郭启航
智库时代 2023年4期
关键词:北京科技大学交流平台国际化

蒋韬 郭凯琳 郭启航

(1.北京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2.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生中心)

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1]相较于2015年和2012年的来华留学人员增比为23.78%和49.9%(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然而来华留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也为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中外青年搭建交流平台,全面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对不断深化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实践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交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外青年学生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是国际间文化交汇的桥梁

高校应在尊重高校留学生信仰、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促进留学生文化交流。[2]首先,就高校本身的社会定位而言,高校具有接触各国留学生的特点和经验。因此,以青年学生架桥对增进青年学生间的交流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可以将中外青年人文交流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机结合,强化其对中国的认同,还可以推动中外青年追求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二)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青年群体在当今社会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也一直是最有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随着当今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愈发重要,高校将培养中外青年文化认同为着眼点,开展层次多样化、体系全面化的交流实践活动,帮助中外青年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别国文化,提升其语言能力、全球胜任力。

(三)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可更直观地体味中国实际

来华留学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体味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佳代言人。高校增进中外青年学生交流,使外来留学生与国内青年学生在交流与沟通中,一方面积极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本国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让中外青年学结下深厚友谊,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方式方法,深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使其认同中华文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现状

自2010年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后,我国持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也为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带来新机遇,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校友会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国际留学生排名》榜单所公布的前201所高校中,985和211院校占比高达42%,[3]名校的招生规模明显高于普通院校。

(二)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建设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越发频繁,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外青年学生的交流一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此,国内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搭建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

1.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

2014年9月,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正式启用,中心面积近5000平方米。学科进行中外学生搭配混合住宿。截至2017年6月,共入住498人,其中中国学生243人、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255人。[4]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作为留学生住宿趋同管理的先行者,其本身就有许多鲜明特点。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备,注重保护中外青年学生的个人隐私,其次还针对入住的中外青年学生采取一体化培养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组,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2.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大连工业大学自2002年起招收留学生,国际教育学院每年招收来华留学生500余人。为了不断扩大学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2013年,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正式注册成立,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5]这种交流机制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营造了校园国际化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苏州市职业大学“文化交流工作坊”

苏州市职业大学国际学院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培养对中国有感情、理解中国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累计培养主要来自南非、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2100余人。苏州职业大学共举办了五场“文化交流工作坊”活动,成功的搭建了中外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中外青年学生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也为青年来华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精髓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目前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以及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受区域差异化影响,地方高校间国际化理念有所区别,加上某些高校留学生教育本身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导致学校对于学校教育国际化不够重视,所以某些高校并未搭建给中外青年学生交流的平台,或是对于中外青年学生交流的实践探索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机制不完备,活动效果不佳,影响力也极其有限。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高校未能树立教育国际化这一重要观念,致使最终行动上对于搭建青年学生交流平台支持力度不高,故而造成了高校学院以及学科间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2.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浅层化,不利于深化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目前国内高校增进青年学生中外交流平台大多依托于学生社团或是学校国际教育处举办的系列交流活动,以座谈会、辩论赛、文化节等形式针对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性进行交流沟通,大多都是中外青年对于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彼此交换意见。对于搭建高校增进青年学生中外交流平台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利用国际化交流载体。要突出新时代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工作的价值引领导向,避免以兴趣为导向的选择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

3.来华留学生来源地单一化,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受限

受政策和地域间发展差异以及高校自身建设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和接纳能力上也有所不同,可以从高校每年接收来华留学生规模和接收来华留学生生源地两个指标进行评判。名校以及经济发达、地理条件便利地区的高校招生规模明显高于其他普通院校,也间接导致了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

4.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活动普遍缺乏实践导向性

打造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是高校教育国际化改革中的重点措施,引领实践导向性,鼓励中外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实践中与本国青年学生交流,深层次体会中国实际,很少有高校在搭建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时突出实践导向性。目前我国高校在搭建中外青年交流平台的探索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要多举措培养来华留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获得文化认同感、本国学生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本校独有的教育国际化特色。

三、北京科技大学“爱知工程”中外青年交流基地的实践探索

2013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被中国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院校,同时也是中国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目前,北京科技大学的国际学生分布在13个学院的64个专业学习,学习层次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语言生、进修生等各个类别。2020年,北科大招收国际留学生1276名。

(一)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搭建“四位一体”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中外青年交流模式机制,并搭建“四位一体”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为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创造了和谐共通的全新环境。首先是思想交流领域,北科大积极组织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广泛动员中外青年学生参加。在实践交流领域,北科大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三个模块积极打造北科大自身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感。其次是文化交流领域,像“国际文化节”“北京科技大学汉语之星比赛”“中华文化浸濡”等文化体验品牌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已经具有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中外青年学生以文会友,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最后是组织交流领域,结合学校实际,北科大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效性作用,开展国际性社团组织,促进中外青年学生的交流,鼓励各国留学生发扬“求实鼎新”的精神,加强其组织交流,强化中外青年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

(二)提升传统文化自信,构建多元文化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机制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持续向上发展中所需的最基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力量。北京科技大学积极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与乡村当地艺术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不仅为乡村文化提供了对外展示的机会以及合作交流的平台,也让来华留学生领略到了最真实的异国文化风采。除“送文化下乡”活动,北科大也在秦安地区,学校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草编、彩陶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赶赴大地湾遗址、女娲祠等历史文化遗址参观,深入、直观地体会当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利用“国际消除贫困日”等重要活动,联合推动了秦安民间传统艺人到北科大的校园内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展示演出,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助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持续开展“爱知工程”,建立互学互鉴中外青年交流实践基地

北京科技大学持续开展“爱知工程”,建立秦安中外青年交流基地,旨在培养爱华知华友华人才为目标,以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作为扶贫工作的新载体,推动中外师生到定点扶贫县—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开展文化活动,为乡村学子提供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让外国青年提升知华深度。2020年,北科大组织开展“北科大国际师生‘感知中国·秦安行’活动,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马里、叙利亚、泰国和美国的国际师生走进当地中小学校园,与中小学生共同开展文化分享、“民心相通携手筑梦”展板画等交流互动项目,这些活动让高校中外青年在实践交流中体会到了中国社会基层的实际情况,促进中外师生互学互鉴共成长。此外,“爱知工程”也让中外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深刻地领会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其积累了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从而“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充分培养了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情感。

(四)丰富体验中国内涵,打造中外青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

2021年9月23日恰逢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生受邀参加秦安县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汇演活动,为脱贫攻坚贡献微薄之力。北科大依托定点扶贫工作,为中外青年增进相互交流,开展社会实践搭建了良好实践育人平台。作为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学校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学校举办国际学生主题班会,邀请学校派驻秦安县第一书记作脱贫攻坚专题讲座,把脱贫攻坚的好办法、基层扶贫的好故事、贫困群众的奋斗史讲给国际师生听。学校以精准扶贫工作为载体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组织中外学生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实践和文化交流,组织研究生科技服务团下乡开展科技服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中国国情、了解社会、体会民生,在实践历练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由此可见,北京科技大学四位一体高校中外青年交流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借鉴意义。持续开展“爱之工程”,打造北科大自身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对于持续建设中外青年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探索长效育人新机制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高校促进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高校作为外国青年学生来华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促进中外青年学生沟通交流、文化交汇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当积极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认识到国际化对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国际化交流载体等一系列措施创新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机制。因此,高校国际化教育教学中,我们需针对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建设提出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对策,为国内高校搭建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提供路径方针,以此为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深化高校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建言献策。

要增强高校留学生教育文化传播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从理解层面提升至认同层面。[6]高校在搭建科学高效的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的过程中,需树立教育国家化的理念,增强教育国际化意识,积极支持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工作,帮助中外青年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别国文化。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文化差异性所带来的矛盾,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实现中外学生之间思想层面的交流,展现中外青年学子风采。此外,高校可通过打造自身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来组织中外青年深入社会基层。最后,高校还要鼓励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筹备有效的协同机制,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强化中外青年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

高校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增进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工作任重而道远,可将上述建议对策进行整合,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建设自身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可借鉴北京科技大学“爱知工程”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模式,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基层,鼓励中外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风采,将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实践活动建设成一项持续发挥育人功能的工作,增强青年群体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携手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传向世界。

猜你喜欢
北京科技大学交流平台国际化
A note on the role of foreign experts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聚焦港口国际化
【献礼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 步履铿锵卅五载,砥砺奋进谱华章——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物流工程系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