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2023-03-22 05:51
现代英语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英语教学

马 强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习并掌握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不仅可以帮助国人有效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当今社会对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高效学习语言变得愈发重要。尤其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地理环境相对偏僻,经济、教育相对滞后的环境中,因此,他们已成为英语学习备受关注的群体。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英语是第三种“语言”,在英语学习中会产生学习障碍和干扰,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掌握语言技能,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基于以上特点,需对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探究,查找问题,提出举措,旨在更好地推进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升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近十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应如何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青海民族大学为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二、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一)基础薄弱

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学生,由于受地域、经济、民族文化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学生步入英语学习的时间相对较迟,再加上本民族语言的负迁移作用和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业区基础阶段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良莠不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滞后及教育主管部门长期缺乏对英语学科的重视,英语学科在学校成为边缘化的课程,导致入校高考英语成绩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共性。以2021年青海民族大学录取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为例,英语成绩低于90分同学达到85.6%,甚至部分学生入学前未接触过英语学习。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学和要求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绝大多数学生存在发音不准,词汇量根本达不到高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准,英语阅读速度较慢、语法知识薄弱,听力和写作能力低下,在初高中阶段因受所在地办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未进行过系统听力和写作训练,总之,语言应用能力低下。当他们迈入高校时,面对英语语言基本功较扎实的,尤其是来自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课堂上不敢进行语言输出,沉默不语,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畏惧,甚至厌倦和排斥情绪,极大影响英语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成绩和效果很不理想。多年来我校公外教师经过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尽管有所逐步提升,但合格率很不理想,如2017年为7.8%,2018年为9.7%,2019年为11.4%。2020年为12.1%,2021年为12.6%。参考学生的平均成绩不到350分,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能力未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

(三)三语学习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沉浸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用民族语言完成的,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汉语言文字(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步入小学才开始,所以在没有精通民族语言的情况下,又去学习第二语言(汉语),就遇到了巨大困难,如果在未能很好地掌握汉语情况下,又去学第三语言(英语),民族地区的初高中阶段英语课的开设并没有明确的三语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普遍参考《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来实施。这个《标准》是针对汉族学生,即双语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并不符合有民族语言学生的特点,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三语言特征,学生势必产生学习障碍,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造成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1]。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民族地区高校受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状况等影响,很难吸引985、211师范院校毕业生前往执教,同时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师资不足,职称比例失调。另外,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学校提供公共外语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偏少,影响了英语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笔者所在院校目前公外教师26名,承担全校近150个班级7000学生的大学英语授课任务,每位公外教师周课时至少16节,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工作量势必影响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二)大班授课及教学方法单一

受教学资源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基本上都在60人以上,这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影响深远。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这一潜在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效果衡量标尺使教师授课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真题、模拟试题的训练、讲解和分析上,导致大学英语课程失去本身的价值和目标。此外,许多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是输入、内化、输出循环往复的过程,集多学科特点,丰富的知识含量,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语言信息及学习活动化、交际化来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和素养提升,并且公益性和人文性兼顾。而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无法有效开展针对性强、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活动,这也势必造成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因素之一。

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推进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改革建议,以便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作为量大、面广、开设时间长的本科阶段公共基础,由于英语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也随着传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自然而然会涉及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内容的介绍。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一手外文资料,难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内容为统领。依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还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批判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要认清所学内容中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因素,需要学习发扬;哪些是阻止人类前进甚至引入歧途的因素,要坚决摒弃。其次,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能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增加文化认同感、愈加认识到优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从而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通过时政分析对比,使少数民族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担负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二)更新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英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切实实现以从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应用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还要使大学英语课堂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技术呈现出个性化、交互性、多样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效果[3]。

(三)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开展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智慧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认识到实践,再通过实践反过来促进认识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英语语言是认识的客体,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语言交流就是实践,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过程中,才会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4]。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一个认识到实践,实践再到认识的不断循环过程,给学生营造语言实践机会,这对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四)转换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多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2]。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研发的学习平台,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或使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慕课、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个性化课程等精品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民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入校人数迅速增加和师资力量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大班教学已成为常态化。为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维度的教学模式,转换原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应通过成立课程组,定期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来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训练和提升。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消息,审查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查缺补漏,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指导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5]。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单一考试模式,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着重过程学习的评价。同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教师要参与对教学的改进与改革的进程中。要抱着探讨和研究的态度,不断地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教学做出评价,总结和发扬其成功的一面,找出和改进其不足的一面,有评价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有研究的基础,有研究才能有发现和进步,也才有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选择合适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应体现新时代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服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内容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2]。另外,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和学习者本身的语言水平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不宜过大,务必掌握度,即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熟知的、可理解的,只有小部分对他们具有挑战性,所以输入信息既不能远远超过学习者的最高水平,也不能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平,以至于对他们无挑战性。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在选择大学英语教材时,首先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使教材成为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成为知识更新、潜能发挥及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此外,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择难易程度相匹配的教材,同时要注重教材内容,因为学生对内容是否感兴趣也是影响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应重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开拓途径、争取资金不断优化大学英语教师的队伍结构,系统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学校和学院应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体系,协助和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另外,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新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课程素养、科研素养和数字素养。这对激发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至关重要。

(八)实施小班教学和分级教学

首先,要致力于培养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和激发学习动机,弱化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促使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实施小班教学,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我监测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也极大有利于语言输入、吸收、输出螺旋式提升。其次,实施小班教学有利于针对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施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教学活动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未来的人才不是单纯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专业,而是通用的、横向的、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而小班英语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技能,才能解决问题和面对未来挑战。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乏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且有困难的学习者,而小班教学便于教师对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差且有困难的学习者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兴趣及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了更好地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民族地区民族高校有必要进行分级教学、分类指导。依据学生入校高考英语成绩并结合入校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分为若干等级组建班级,依据不同级别,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产生相应变化,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成为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提升的有效因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经济、教育等诸多因素制约,民族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颇多问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率、考研英语成绩及课堂教学效果都很不够理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查找、分析问题,并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差异;同时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加强思政元素、人文关怀,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在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不断深化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并促进英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的民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