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3-03-22 04:58何为广东珠海九洲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支点 2023年2期
关键词:二者绩效评价预警

何为(广东珠海九洲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政策导向指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办法,尤其是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预算管理制度与其他各项制度之间的协同高效和系统集成,为实现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融合提供了政策导向指引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数据存储、计算和信息及时共享的强大能力,为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持。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数据都是由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行使各种职能而产生的,无论是企业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数据,还是企业管理者用来决策的综合性数据,以及学者所研究的非财务指标和一些评价性指标,基本上都是由数据构成。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企业构建内部信息系统提供了支持,帮助企业及时共享信息,加强部门沟通,同时也为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融合环境适宜

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进行融合,并不是重新整合成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是对二者的各个环节、工作流程以及管理内容进行调整,重新分配企业的员工以及岗位职责,不需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且招聘新的工作人员。企业在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时需要充分了解二者各自的工作侧重范围,具体的工作流程以及人员组织架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员以及资源等进行充分分配调整,以此解决二者工作重复、不能及时共享信息、降低工作效率等问题。

(四)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关系紧密

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比,更加重视过程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来满足复杂的市场环境。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比,更加注重结果的管理,无论是对目标的设定还是对过程中的预警,都是为了确保各项绩效目标都能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活动。因此,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预算管理比较注重过程,而绩效管理比较注重结果,预算管理是企业开展绩效管理活动的基础,二者都是以企业发展的战略为基础,预算管理产生的数据为开展绩效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同时绩效管理又是对企业预算管理活动的补充和完善,注重预算执行的结果,并且设置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办法,能够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如果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业务绩效的财务数据,而忽视预算的绩效管理,将会导致绩效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比如对于一些不认真工作的员工,但由于企业绩效完成了,可能也会获得一定的奖励,反而会导致绩效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进而造成人员流失。如果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而忽视了对预算结果的考核,则会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实具体的预算计划,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差异和原因,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进行融合,不仅有政策导向的指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二者还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适宜的融合环境,因此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进行融合在理论和具体的实践中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二、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的条件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与绩效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的基本保障。在将二者融合之前,企业应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避免二者在进行融合时产生目标混乱和工作责任不清等问题,提高二者融合的协同作用。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应该明确二者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内容和任务,以及二者所需要的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等内容,为二者融合提供制度基础。

(二)加强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绩效管理,在对二者进行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支撑,因此,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部市场信息和企业内部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指标对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因此,企业在对二者进行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为二者提供数据信息保障。

(三)具备合理的组织架构

企业只有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具体而言,企业应该按照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级进行设置,其中,决策层级主要是负责对预算和绩效方案的审批并对结果进行考核;管理层级主要是负责预算与绩效表的编制并进行监督和跟踪,及时上报执行进度和结果;执行层级主要是负责对各项预算计划和绩效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三、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的策略

(一) 将预算约束与绩效评价进行融合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主要是采用战略地图工具。与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工具相比,战略地图能够向使用者更加清楚地展示出来各个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些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对企业的预算目标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企业制定出来的财务绩效目标过高时,通过战略地图工具中的因果链条能够促使企业的下级管理者上报更高的预算目标值,以配合企业实现确定的财务绩效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使企业的预算目标与绩效目标实现双向联系,还能够实现由下到上的自主增加目标值的效果,进而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和更加合理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将预算指标与绩效指标进行融合

在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的过程中,将预算指标与绩效指标进行融合是二者融合过程中最大的难点。预算仅能衡量能够进行量化的对象,所以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侧重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指标比较明确、目标能够确定的工作,而对于难以量化的工作却无法进行预算,这也是导致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不能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的价值主要是来自于那些无法进行衡量的无形资产,所以企业应该对文化以及内部业务流程等无法量化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而绩效评价既能对可以量化的工作和活动进行评价,同时也能对那些无法量化的工作和活动进行评价。因此,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进行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者对那些符合发展战略需求但无法进行为量化的软实力建设的重视程度,即通过绩效管理中的企业学习和成长的一些指标来加大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中的一些非量化指标的重视。

(三)将预算预警与绩效预警进行融合

无论是预算管理中的预警还是绩效管理中的预警,最终目的都是要对各个偏离的指标进行及时的监控和预警,并且进行干预和调整,以确保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预算管理的预警体系主要包括预警信息报告等内容。预警信息报告主要是指企业对于一些实际情况与预算情况发生偏离的情况,通过文字和数据的形式将偏离情况以及偏离程度进行描述。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预算管理中的预警信息制度与绩效预警制度进行融合,比如将业绩的实际指标与预算的业绩指标设置预警偏离程度以及偏离次数等。当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的实际业绩和预算业绩都可能会发生较大影响,对于实际业绩严重偏离预算目标时,企业应该及时共享预警信息报告,并针对具体问题和原因进行及时应对,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运营情况。

(四)将预算数据与绩效目标进行融合

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通常会设置一个目标值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并且将目标值范围作为企业考核和奖惩的依据。在该目标值范围当中,最低点通常是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最高点则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制定,但需要注意最高点并不是绩效的最高目标,而是企业的正常期望值。在将预算数据与绩效目标进行融合时,企业可以考虑将绩效目标的最高点作为预算的目标,并通过层层分解传递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员工。这种做法不仅有效融合了预算目标与绩效目标,同时也使得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得到了实质性的统一,有利于企业开展和有效落实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各项工作。

(五)将预算评价与绩效评价进行融合

企业在进行预算评价工作时,主要是根据预算目标,对一个经营周期内的预算调整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工作过程当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而在绩效管理的绩效评价环节当中,则是根据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并作为员工奖惩的依据。但是企业在实际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并不是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执行的,通常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预算指标与实际指标发生偏离,进而也会影响企业的绩效。所以,企业在将预算评价与绩效评价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预算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与绩效评价联系起来,把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内的数据变化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通过绩效评价工具更加快速地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然后及时优化和调整预算目标,最终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和完成企业的绩效目标。

结语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来确定企业的工作目标,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保障,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此外,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的工作当中也应该结合预算目标,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二者绩效评价预警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