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研究
——以大气教学内容为例

2023-03-22 04:57王玲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气课堂教学

王玲玲

(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 安徽阜阳 236400)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地理知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高中生已具备了区域认知能力和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但实践力较为缺乏。同时,由于受目前高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状况的限制,再加之各级对学生外出安全隐患的高度重视,让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渗透地理实践力,学生有了丰厚的、用于实践的知识储备,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践行地理知识,学习到有用的、鲜活的地理知识。

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大气内容虽是大气学的基础,但内容丰富,再加上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大气本身又是变化多端的,所以在教学中渗透实践意识是非常必要且有用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重组教材内容,服务实践认知

教材中的文本、图片等各类素材丰富且针对性强,我在教学中将其灵活运用,服务于实践认知。比如讲解气旋形成时,将气旋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来讲解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旋风的形成。我们这里的农村存在一种迷信的说法:旋风一般在午后出现,午后人少,有鬼出没,如果遇到人体,它就会浮在其身上,遇到坟头就消失了,说鬼钻到了坟里。当然,这是人们对大气运动认识不足所编造出来的,但为什么旋风多会出现在午后呢?又为什么遇到了坟头或人体就消失了呢?我们可以从大气运动的角度很好地解释实践中的疑惑。多出现在午后是因为一天中的最高温在午后两点左右,大气的温度高,上升气流强,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就容易形成旋风胚胎。遇到坟头或人体会消失是因为小的旋风不够强大,它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坟头或人体的阻挡,增大了它的摩擦力,使它不能再进行旋转,所以旋风就消失了。再将气旋的知识引申到海洋上,在海洋上由于缺少阻碍,摩擦力很小,所以它会越旋越大,从热带低压到热带风暴,再到强热带风暴,直至成长为台风,越来越强大,但是台风一旦进入陆地,由于摩擦力增大,它就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这样的讲解,学生也能够正确认识台风,即因为局部地区受热空气上升,周围的空气就会向中心汇集,这个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所以它就会形成一个旋风,也就是所谓的气旋。在这个理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带气旋等,这就需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图文资料,服务于地理实践认知。

二、巧用生活经验,增强实践体验

大气教学模块的很多知识是可以在生活、生产中找到着陆点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拓宽课堂视野,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可以向其他人借鉴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比如在气候类型的学习中,首先调查班里的同学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度假,引导他们回忆当时的天气情况,或者向外地的亲戚朋友询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我们当地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做类比。在实际课堂中,有学生暑假和寒假去过东北,他们指出冬季东北的景观与我们这里差别非常大,街上到处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操场上泼水整平就可以做溜冰场了,冰棍都摆在外面卖,拖拉机、汽车都可以直接在湖面上行驶,人们在河面上用冰块搭建房屋、滑梯等娱乐设施。夏季东北还是比较热的,但是比我们这里要舒适,所以家里基本上没有空调,有风扇就可以度过夏天。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南北温差冬季大夏季小了。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其他地方的气候特征,如海南、云贵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和我们华北的四季做比较。

再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列举一些天气现象。比如降雨前的一些征兆:鱼跳水,这是因为下雨天气压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引起的;有趣的蚂蚁搬家现象,这是因为蚂蚁对气温、气压以及湿度非常敏感,降雨前大气要素变化明显;还有燕子蜻蜓低飞、蚯蚓出洞等。这些话题往往学生参与度高,能说出的现象也五花八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给学生分组布置课后作业,以增强实践体验感。

有关大气的生活经验很多,看云识天气、海陆热力差异、过道风的狭管效应等,教学中可以多渗透,使课堂内外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嫁接现代技术,丰富实践认知

现代化教育要跟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多,优势十分明显。它可以把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时空动态等方面的优势虚拟现实、展现现实、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抽象苦涩的文字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动画课堂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例如,我讲解锋的知识时,就经常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天气情况的变化。学习气压系统时,利用动画模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在展示天气时附上云雨或太阳形象的图标。学习气候类型时,展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自然人文差异。学习热力环流时,利用动画演示空气质点的形象运动,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的气压差。分析我国的气候现象如锋面雨带的移动和四大准静止峰时,都是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演示动画,让学生一看就可以明白知识的基本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将不同的作用力添加上,逐渐改变风的方向,最终形成稳定的气流,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事物的形成过程。丰富多变的教学要素,让学生具体感知抽象知识的同时能增长很多见识,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四、联系其他学科,挖掘实践知识

地理本身就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有文科记忆,也有理科的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交叉渗透,让枯燥的抽象知识以具体的地理事物形象展现。比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时,我会用力平衡给学生解释高空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在学习等压面和等压线时,我会结合物理气压的概念画图讲解。当然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只能给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拓展延伸,对基础差的班级学生的要求是记忆便可。再如,学习昼夜温差对植物有机质积累多少的影响可以结合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联系物理比热容的知识;降水和雾的形成可以从物理角度归结到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较低的温度和凝结核,也可以结合大气中饱和水汽去追根究底。比如不考虑迎岸风离岸风问题,信风带降水少,西风带降水多,是因为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是升温的过程,水汽不易凝结,西风恰恰相反。上升气流降水多,下沉气流干燥的原因同理。地理学和生物学也有很多密不可分的联系。讲授气温时可以将日温差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结合在一起,理解气温差大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讲解≥10 ℃的积温满足作物的生长,“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生物是环境的指示,生物的各种特征都是对环境的映射,尤其是气候环境,如我国华北地区的温带阔叶林秋季落叶是因为温度低,而有些热带地区森林季节性落叶却是因为气候进入干旱季节。作物的熟制、生长期都是气温直接影响的结果。还有一些特殊的天气,如风力强劲的区域,植被往往矮小,匍匐生长,干旱地区生物为了获得充足的水分有的发育出非常发达的根系,甚至有些动植物会在体内形成储水系统,如骆驼、面包树等。讲解大气的饱和水汽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时候,可以结合化学溶液的内容理解知识点。实际水汽值和饱和水汽值的比为湿度,所以在不同气温下,湿度不同,再结合桑拿天给人的感受,可以切身体会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对人体的影响。

五、设计实验课堂,引发实践体验

高中大气学习模块很多知识是很难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直接观察到的。达·芬奇曾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知识原理设计出微型模拟实验,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同时可以提高师生动手能力。

大气教学中重要且基础的知识点——热力环流,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如下。实验器材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大小灵活,可用小型鱼缸代替)、透明盖板(一侧带有可以打开、关闭的洞)、冰块、热水、有烟蚊香、打火机等。实验步骤:①将冰块和热水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②用透明盖板将玻璃缸上部密封,有孔的一侧对着冰块上空;③点燃蚊香,插进孔内,静置数分钟。观察玻璃缸内烟雾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方向。可以发现,冰块处烟雾呈下沉状态,热水处烟雾呈上升状态。水平烟雾和垂直方向构成环流。

根据实验器材的配备也可以设计较为开放的实验。器材准备:电热炉、大冰块、粗香、打火机。实验步骤:①关闭门窗风扇等(保持教室内气流稳定);②将电热炉和大冰块放置在讲桌两端;③把电热炉通电数分钟后,将点燃的粗香分别放置在电热炉和冰块旁边;观察烟雾的流动方向。实验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冰块旁烟雾下沉,电热炉旁烟雾上升,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环绕飘动。

六、挖掘新闻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培养和知识教授一样重要,关注时事,培养有感情的地理人。在天气系统的学习里,教师可以结合同一时间或就近时间的天气状况,增强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我曾在课堂引入2020年秋季的超强台风“天鹅”,从它的形成到发展再到登陆直至消失,都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跟进,查找新闻资料,搜集它带来的影响,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次生灾害以及灾后救援等。配以文字、图片及视频,学生看后体验感极强,深深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人们的生活里,大大增强了实践意识,同时更深刻地巩固了热带气旋的相关知识。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的冬季寒潮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紧密联系的复杂大气关系。结合北极涡旋的变化,感受大气运动的全球性。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的放大效应,在过去的30年里,北极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导致冰川大量融化,反射率降低,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极地涡旋不稳定,难以锁住冷空气,冷空气南下,寒潮频发。以及仔细推敲近年来很多极端气候事件,都能用大气模块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去解释。再如,学习我国的锋面雨带的移动时,通过网络收集当年的副热带高气压的推移资料,可以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七、布置开放作业,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

很多大气的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本上的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布置开放型作业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活”的。学习热岛效应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可以操作的开放型作业,如记录同一时间段农村和城市的温度,用数据直接印证热岛效应。假期学生外出爬山时,可以让学生记录山底和山顶的温度。收集阴晴转换的相近几天最高温、最低温,算出温差,用于巩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学习锋面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记录一次锋面降雨带来的变化,设置表格内容包括气温、气压、天气状况、温差。学习气候类型时,给学生布置探讨生活习惯与气候的相关性的作业,如气候影响下的饮食、服饰、习俗等。开放型作业涉及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学生实践体验充分。学习温室效应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盆栽自制小型温室大棚,在温室大棚里外分别放置相同的盆栽,将其置于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盆栽的变化并记录下来,这个作业在我们华北地区最好选择在冬季,盆栽选择不是特别耐寒的,如绿萝等,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区别。开放作业的意识养成后,可以让学生发掘更多可操作的开放型作业,集思广益。这样下来,我发现学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积累素材,达到教学相长。

高中地理课堂受高考应试教育影响,几乎丧失了实践性,增强地理实践力任重而道远,课堂渗透实践力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身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坚定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信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教出具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品质和能力的地理人,育出全面发展型现代高中生。

猜你喜欢
大气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