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四条路径

2023-03-22 04:41廖淑菊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一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课文活动

廖淑菊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一小学)

劳动是文学艺术发生的起点,是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来源社会生产劳动。换句话说,文学与劳动息息相通。为此,抓住语文学科的劳动教育优势,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对标实施劳动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可供挖掘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选自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这些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的相关道理对标渗透到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在教育学生懂得劳动道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

结合劳动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 ~2 年级)“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这一学习目标,利用《悯农》《邓小平爷爷植树》等篇目,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效果极佳。像《悯农》,它通过描绘农民烈日当空在田间劳作的景象,表现农民生活,体现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反映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内容,形象地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深刻认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那么,借助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就会对农民的辛勤劳动满怀尊重,把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长存心中。

结合劳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 ~4 年级)“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学习目标,挖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清平乐·村居》等课文的学习内容,就能以景驭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既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又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它所描写的村中男女白天在田里锄杂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的劳动情景,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管“童孙”(小孩子)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劳动场景是如此的美好!生产劳动是如此的光荣!以此感染、教育学生,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劳动的价值。像《清平乐·村居》,它描绘的是农村一家五口人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生活环境与画面,洋溢着农家浓厚的生活气息、劳动之趣和人情之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会这家男女老小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面貌和神态,感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深刻认识劳动的美好。

结合劳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 ~6 年级)为“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的学习目标,对标挖掘《邓小平爷爷植树》《祖父的园子》等课文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去思考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念和现实意义,教育学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踏实劳动、创造财富,把生活创造得更加美好。像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里面描写的邓小平植树的细节,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标劳动课程中的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邓小平植树的语句,感受邓小平对劳动的认真态度和热爱之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最值得叙述的劳动经历再分享给同学,谈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像课文《祖父的园子》,写作者在童年时期陪祖父一起做农活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联系学生的劳动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天打扫教室卫生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认识,从内心深处认识勤于劳动的道理,把参加值日作为一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职责,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结合劳动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 ~9 年级)“懂得劳动创造人的道理”这一学习目标,对标挖掘《植树的牧羊人》《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的劳动教育内容,像七年级课文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绿洲的故事,以此理解劳动为离群索居的孤独者找到了幸福。像《回忆我的母亲》,课文描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在物质生活那么贫苦的年代,母亲靠自己的劳动让全家人度过了难关。如果教师由母亲靠勤劳让一家人存活下来而联系“劳动创造人”知识,教育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而且能够从思想上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重视劳动。

二、利用课后服务创新设计劳动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劳动教育资源,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新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就能对学生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例如五年级下册课文《红楼春趣》,里面涉及了风筝的制作内容。在课后服务活动中,语文教师结合课内所学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制作风筝的课后服务活动。学生学习了风筝的制作过程以及在空中飘飞的动力原理,就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样式与形状准备风筝制作的材料,人人动手,互帮互助完成风筝的制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活动实践的兴趣,又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劳动锻炼、受到劳动教育。

同样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手指》,学习了课文中手指的作用,教师紧接着设计一次课后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先讨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劳动或操作中会用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然后尝试用双手或左右手去使用“铁锨”“木锨”“铁耙”“榔头”“斧头”“剪刀”等农具。这样,学生通过劳动工具的使用,去感受双手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就感受真切。教师如果进一步用五个指头的“团结”,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彼此合作的意义,就能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手指一样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发挥最大效能。

课文《草船借箭》也是如此,在课内感知故事情节之后,在课后服务时间创新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学生就能从中受到教育:首先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弓箭的制作方法,然后5 人为一组,分工准备制作弓箭的材料和用具,并选定时间让学生亲手制作弓箭;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认识到制作弓箭的不易,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耗时费力,从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可见,利用课后服务活动时间,结合语文课内所学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精神,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认识和精神品位。

三、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相比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在课外服务活动实践中创新利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这条途径,实施的方式则更为灵活。它可以融合作文训练、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觉悟和劳动能力。

学习《鲁班造锯》之后,结合鲁班受生活经验的启发而发明“锯子”这一劳动工具的故事,给学生出示小研究课题“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具是怎么发明的”,引导学生通过走访村中的老人、上网搜索等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教育学生重视吸纳劳动文化,发挥劳动精神,善于在劳动中创新创造。

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之后,结合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劳动谱写共和国光辉发展历程的事迹,历数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再到实施“嫦娥工程”,引导学生开展“追寻圆梦航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网上搜集中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故事、走进科技馆、参加航模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学习中国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豪情,鼓足学习动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开展“我们家乡的古典建筑”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与父母共同实地参观等方式,重点了解古典建筑的风格及建筑、修缮年代,以及与古典建筑相关的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古典文化和敬仰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

尤其是结合作文教学,在作文前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体验,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关于写作教学”建议的同时,强化学生自主劳动的习惯。

以“劳动最光荣”为作文训练话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劳动生活,发现劳动的闪光之处,思考他们为自己或他人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贡献,从中激发自己对劳动或劳动者的真情实感,然后把这些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教给他们用心感受生活的方法,以此写成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以“我的一次劳动体验”为习作标题,指导学生选择一项劳动活动,在闲暇时间里实践,以此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不易,通过感受收获的喜悦和自豪,一方面激发自身对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的父母或其他劳动者的敬爱之情,另一方面磨砺自我的劳动意志。在经历了具体的实践之后,学生不仅写作会得心应手,而且体现出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四、借助课外阅读发掘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显著增多。借助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和劳动有关的课外读物,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渗透更多的劳动教育,加强劳语结合,引导亦知亦行,也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故事感人,情节引人。城市女孩葵花在遭遇不幸失去爸爸之后,被男孩青铜一家收养。聪明而心地善良的哑巴青铜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勇敢而无私地承担起了小小男子汉的责任。他把上学机会让给葵花,他冒着风雪站立街头卖芦花鞋为葵花去照相,而懂事的葵花不扎新头绳、不照相,省下钱来买纸笔去教青铜识字。后来,种种苦难接踵而来,当青铜家的房子被风暴摧毁后,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团结起来,一家人更加辛勤劳作……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学生读了之后,就会深深地留在脑海中,融入思想里。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更多的与劳动相关的课外书籍,学生就会被作品中人物的勤奋、务实、吃苦耐劳、不懈努力等优秀品质所感染,从而在心灵或精神上受到触动。

除了整本书的阅读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就近取材,围绕某一劳动教育主题,从课内选择一组文章,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多文本阅读,以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以“劳动最光荣”为劳动教育主题,从教材中选择《咏蜂》《美丽的公鸡》《守株待兔》等文本,结合课文中蜜蜂采花、酿蜜、辛苦奔波的勤劳,花公鸡只注重外表漂亮而整天无所事事的情形,宋国农夫心存侥幸、总想不劳而获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农民等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并感受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无尚光荣。这样,通过对辛勤劳动的肯定而教育学生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就会植根于学生心中。

以“最美劳动者”为劳动教育主题,选择教材中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挑山工》《慈母情深》《春蚕》,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多文本阅读。从《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的日理万机、严谨认真,联想周围夙夜在工作、在防疫卡点执勤的义务劳动者;从《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的艰辛劳作,联想建筑工地上工人冒着烈日辛勤工作的场面;从《慈母情深》《春蚕》中母亲的辛苦劳动,联想自己母亲的辛勤工作……这样,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学习劳动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就能把劳动教育的空间拓展得更加广阔。

文学与劳动关系紧密,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好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这四条路径,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多路径劳动教育,往往事半功倍,既能陶冶学生心灵,又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意义。这样,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劳动教育优势,就能有效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真正达到“以劳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劳动课文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背课文的小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