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维霞(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小学)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活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经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家庭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由祖父辈照顾,负责其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由此出现了“隔代亲”“隔代教育”的现象,逐渐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与父母长期聚少离多,无法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呵护与关注,缺乏正确引导,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融洽的成长氛围,解决自卑心理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缺乏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缺少心理倾诉和寻求呵护的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内心有烦恼时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帮助,长久的压抑、焦虑而形成自卑心理,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孤僻、懦弱、情感冷漠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长期得不到疏解,加上意志薄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表现出冲动、易怒,与同学发生矛盾。留守儿童心理敏感,很容易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戒备心理,对教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情感呵护,使得他们认为父母不够重视自己。在与同学交往时,容易情绪化,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长期情绪上的郁郁寡欢,让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和事缺少安全感。
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认识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氛围不浓。大部分社区(或镇村)没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和活动空间,更没有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导致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自卑倾向的情况,学校和教师疏于深入分析原因,没有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却没有将留守儿童教育真正重视起来,仅仅是停留在了纸面上。学校开展的活动单一,留守儿童天性得不到激发,缺少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无法增强自信心;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真正有效疏解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不足,不能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
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心理安全感更强,可以更自信地认识、探索世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良好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发展。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生的基本需求,而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隔代教育”“隔代监护”并不能代替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长期的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稳定,在心理上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加强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人给予留守儿童感情呵护。鼓励社区或社会团体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体会大家庭的温暖,疏导他们的自卑心理问题;引导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暖;整合各方资源对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如开设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消解他们的无助感和被遗弃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人,交往最多的就是教师,活动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所以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疏导教育主阵地在学校。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师应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用爱滋润他们的心灵。
(1)提高理论水平。
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学习关于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书籍、文章,才能在教育留守儿童时方法得当,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加健康。针对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教师要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对自己进行积极、客观、正确的评价,让留守儿童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一样会出类拔萃。
(2)锻炼意志品质。
教师要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树立自信心。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所以在生活上和学习中都要重视对留守儿童意志的锻炼和自信心的培养。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团结协作,在提高集体凝聚力的同时,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儿童回答,根据儿童的表现再逐步增加难度,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儿童,使其逐步树立自信心;还要善于抓住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条件让他们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或班级任务,无论做得好坏都要鼓励他们,以充满爱的眼神告诉留守儿童,教师是关心他们成长的。
(3)开展多样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诗歌朗诵、小小画家等,拉近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监护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留守儿童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给留守儿童创造人际交往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疏导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利用班会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聊天,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的工作情况,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外出是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其实是更爱他们的表现,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组织由留守儿童与其实际监护人参与“拼图”“两人三足走”等家校活动,让留守儿童与其实际监护人在互动活动中拉近距离,体会亲情的美好,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社会、学校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利用网络或家长会等学习和掌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成长,及时发现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自卑心理倾向,鼓励和引导孩子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更要经常性地采用谈心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鼓励父母或监护人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参加夏令营等活动,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增进互信,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自卑感。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用阳光进取的心态去学习,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