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22 02:25□袁赫,张
山西农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青海省农户

□袁 赫,张 源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3)

近年来,各国家各区域农业发展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0 世纪70 年代末,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 就在《Acres》杂志首创性提出了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发展理念。80 年代初,英国农学家凯利·瓦庭顿在其发表的文章《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中指出,生态农业是一种仅需保持低投入同时又能获得可观经济收入的农业方式,还能带来环境、美学等方面的效益[1]。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例如Tian Shi(2005)[2]运用AISEEM 模型,探究了经济、生态等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措施。Jana Némethová 等(2017)[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要地阐述了斯洛伐克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及规律,并且从生态农业养殖规模及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两个角度作出了简要分析,总结出影响斯洛伐克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国内学者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张敏(2016)[4]等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经济应贯彻以生态学为范式的生态经济价值观,而生态环保、均衡循环、产能高效是其基本发展模式,整体共生、系统优化是其发展的基本原则。钟步飞(2022)[5]认为,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存在着生态意识淡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政府难以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农户与部分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培训增强农业技术水平、强化生态农业发展意识、构建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等有效对策。

首先,当前关于生态农业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青海省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却不多。其次,青海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基于此,文章希望能丰富青海省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 青海省农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丰富

首先,青海省农业用地以草地为主,发展畜牧业具备显著的草地资源优势,2021 年青海省草地面积为3 645.8 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2.18%,同比增长2.5%,丰富且优质的牧草资源,可以为牲畜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以促进青海省农业的发展。其次,2011—2021 年,青海省新增耕地1 412.7 hm2,2021 年青海省耕地面积59 万hm2,占全国土地面积总值的0.75%,从土地面积增加量以及现有土地存量来看,青海省具备极其优质的土地资源,而广阔的耕地面积为农业耕种提供了基础条件。再次,青海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淡水资源,2019 年水资源总量达到919.3 亿m3,2020 年青海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7 107.4 m3,丰富的水资源存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满足渔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2021 年青海省森林面积约为538.1 万hm2,相较于2020 年增长了4.1%,森林覆盖率为7.5%,增加了0.3 个百分点。自然资源的优势为青海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先行条件,丰富的牧草资源以及广阔的耕地面积等既是青海省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青海省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1.2 农产品产量稳步递增

2021 年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241 万hm2,同比增长4.3%,相应的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同年全年粮食产量109.09 万t,比2020 年增产1.67 万t;单位面积产量为3 607 kg/hm2。从牲畜养殖总体数量来看,2021 年末全省牛存栏642.40 万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85 万t,同比增长8.6%,畜牧业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反映了农业生产效益情况,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农作物方面还是在畜牧方面,农产品产量都处于稳步递增的过程中,侧面反映出青海省农业发展情况逐渐趋于良好。

1.3 农业发展取得良好效益

2021 年青海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52.65 亿元,同比增长4.5%,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农业发展正稳步前行。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情况来看,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604 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 300 元,同比增长9.6%,从农户生活情况侧面反映出农业的良好效益。同年青海省农业产值指数为105.1(2020 年为100),第一产业乡村就业人数为82 万人,比2020 年增长8.7%,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向第一产业,促进农业的发展。效益评价最直观地反映出农业发展情况,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指标可以看出,青海省农业发展正逐步取得显著成果。

2 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农户”是主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民通过参股、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该模式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6]。青海省农业生态化发展已初见成效,农业集约化程度加深,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效益。

2.1 生态农业产业领军队伍不断壮大

2016 年新农人联合会在西宁成立,2019 年青海省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超过1.5 万人,目前,青海新农人联合会合作企业达356 家,整合青海省各州县合作社1 100 余家。2022 年青海省共有26 家企业评选为农牧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不论是在农户个体还是企业之间,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清洁、合理、高效,农业逐渐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参与农业生态化建设的队伍不断壮大。

2.2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8 年青海省开展生态循环农牧业项目,该项目投入资金约1.12 亿元,项目内容主要包括饲草料科学种植、肥料的优化使用、污染物的处理利用等。该项目有效地调整了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并有效地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实现了废弃物的“全部利用”。

截至2020 年,青海省8 个市州均制定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方案,并投入了建设资金约44 亿元。2022 年青海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方案,补奖资金共289 467 万元。

2.3 农业污染治理效果显著

2019 年青海省设置农药减量试点共7.6 万hm2,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大降低,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2020 年青海省开展青海湖、黄河禁渔护渔系列执法行动20 余次,同年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 个,并且建设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等。农业生态化发展最直接的反映是生态环境改善,这既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要求,也是其发展的效益结果,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以及废弃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农业示范区提质升级

截至2020 年,青海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0 个。截至2022 年,青海全省创建4 个国家级以及29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此外还建设了3 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投资6.2 亿元。刚察、湟源、循化3 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并且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3 100 万元作为发展的助力资金。农业示范园区提质升级,各部门之间相互联动,初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新格局。

3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

目前,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业与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其中表现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相对忽略农业发展,农业与生态之间没有相互结合,许多区域只是单方面减少农业生产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另外,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物质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例如,2020 年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298 万t,其中近70%以直接还田为主,利用途径单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并没有实现高效衔接,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独立进行的阶段,农业生产的循环效应较低,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3.2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青海省生态循环农业仍处于示范阶段,推进缓慢,循环层次大多停留在小循环和中循环阶段,各环节之间衔接程度较差,循环链条闭合程度较低,往往会出现上一个环节的农产品过剩,或者是上一个环节的农产品不能满足下一个环节等问题。例如,一些小公司自身规模较小,养殖牲畜较少,牲畜产生的粪便不足以满足公司农作物种植方面的肥料需求,需要从周围牧场购买粪便进行发酵,这也从侧面说明存在多种现实问题。

3.3 政府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保障,初期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推广,而中后期阶段也离不开政府支持,这会使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后劲不足等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青海省这一生态大省来说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青海省对生态农业的扶持仍存在不足。首先,针对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主要是生产经营方面,对于人才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补贴政策相对较少。其次,个体农户申请国家资助资金较为困难,申请步骤较为烦琐,并且后续的拨款周期较长,而生态农业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普通个体农户很难独自支撑,这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之一。

3.4 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的规范制度及奖惩制度并不完善,绝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仍为粗放式经营,部分地区虽然农业已逐渐趋向生态化,但是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规范化经营程度较低,奖惩措施缺乏,相关制度的落实并不到位,建立并完善相关生态农业发展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4 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4.1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首先,青海省以高原山地为主,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日光能、土地、植物等资源,应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减少其他化学能源的使用。其次,应提高废弃物的转化利用率,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废弃物利用地方法规,建立高效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再次,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善生态农业生产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4.2 政府主导,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首先,政府应采取有效政策建立以资源重复再循环利用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机制,以实现资源间的相互流转。其次,要以民族区域为整体,优化农业发展过程的全产业链条,形成每个环节个体之间的转化与协调互动,主导生态设计以及农业产业的优化再升级,构建区域内循环经济体系。

4.3 建立投资政策支持体系

青海省政府应积极推进相关资金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首先,应积极推进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财政补贴方面应给予农户最大保障,制订合理的资金补助申请方案,财政补贴应主要针对各项技术设备的支出,在金融贷款方面应适当简化流程手续,降低金融贷款的门槛,围绕农产品生产过程,从农产品种养、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推出多元化的助农金融产品及服务,可以根据农产品种养规模及类型的不同提供差异化贷款服务等。其次,应积极推出完善的农业保险措施,有效提高个体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4.4 加强农户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培训

人的发展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同步进行,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适时地引导、改变农户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农户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其次,要注重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其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为农民树立学习榜样,带领村民共同学习。再次,以需求为导向,从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方式、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等方面定向对农户进行培训。如技术方面的培训,可以在种养过程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引导农户使用相关技术,从而达到培训的效果;经营模式方面的培训,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课程,引导农户深入学习交流,强化科学技术的使用能力。最后,鼓励年轻大学生积极前往乡镇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深化农业相关专业高等教育,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

4.5 强化生态环境管理

首先,应该对养殖污染量进行严格把控,可以根据地方环境容量确定养殖规模。其次,综合利用秸秆。再次,要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有机肥使用率。最后,政府可以对相关科研机构鼓励扶持,促进其采用生态节约型的农作方式,减少相关污染耕作方式的使用以及病虫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青海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