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2023-03-22 02:25陈建华
山西农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晋城市肉羊粪污

□陈建华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山西 晋城 048000)

晋城市畜牧业是晋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左右。其中,生猪、家禽、肉羊、蜂业4 个产业被列入晋城市“6+3”特优农业体系,是“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

1 晋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2021 年,晋城市畜牧业产值为50.86 亿元,增速14.9%,增速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19.6%)4.7 个百分点。全市生猪存栏、出栏分别达到93.6 万头、145.9 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1.9%、32.6%;家禽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 273.6 万只、2 100.8 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9.1%、19.6%;肉羊存栏、出栏分别达到34.4 万只、24.1 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6%、44.5%;蜂业存栏12.5 万箱,同比增长26.3%。2022 年上半年,晋城市畜牧业产值22.79 亿元,增速12.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1.2 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

1.1 畜禽生产全省领先

一是肉蛋产量稳定增长。2021 年,肉、蛋产量分别达到15.2 万t、9.2 万t,同比分别增长33.2%、5.8%,近5 年生产稳定率分别达到121.2%、110.8%,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省第二。

二是规模化养殖成为主力军。晋城市在农业农村部“养殖场直连直报系统”中备案赋码的规模养殖场达3 107 个,占全省的15.9%,排名全省第二位,畜禽规模养殖占比65%,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1 个。

三是畜禽种业蓬勃发展。晋城市目前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殖场累计达到40 个,其中种猪场29 个,供种能力达到30.5 万头;种蛋鸡场2 个,供种能力达到6 万羽;种肉鸡场1 个,供种能力达到380 万羽;种羊场5 个,供种能力达到1.1 万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主要畜禽良种自给率达到81%。特别是高平凯永同时拥有1 200 头晋汾白猪种猪生产群、1 200 头美系种猪生产群和2 400 头法系种猪生产群,是全省少有的多品系种猪生产企业[1]。

1.2 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基础和畜牧龙头企业分布,因势利导培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高平、泽州为主,阳城、陵川、沁水共同支撑的生猪产业布局;以阳城、泽州为主,高平、陵川为辅的蛋鸡产业布局;以沁水为主,辐射高平、陵川、阳城的肉鸡产业布局;以沁水、高平为主,带动泽州、陵川、阳城的肉羊产业布局;以沁水、阳城为主,泽州、陵川等南部山区为基础的蜂业布局。同时,为推动产业“前延后拓”,按照各产业布局重点地域,累计建成饲料加工企业9 个、畜禽屠宰企业10 个、蜂蜜加工企业10 个,初步构建了全市畜禽加工产业布局。

1.3 产业重点链图谱初绘

以“十四五”产业专项规划为基础,晋城市谋划了3 条生猪产业重点链(高平—陵川、泽州—城区、阳城—沁水)、3 条家禽产业重点链(白壳蛋鸡、褐壳蛋鸡、肉鸡)、1 条肉羊产业重点链(市级集链,含沁水、高平、泽州、陵川)、3 个蜜蜂产业优势区(沁水必底、泽州山河、陵川瑶泉片区)。

各产业重点链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明确了现有支撑和未来需求,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晋城市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的重点。

1.4 生态绿色长期领跑

以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持续擦亮生态绿色名片。一方面,争取了高平、泽州、阳城3 个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数量和资金全省领先,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市域全覆盖、全省唯一,共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企业6 个,2021 年无害化处理量达到119.53 万头,集中处理率超过95%。

1.5 保障工作扎实有效

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实行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强化春秋集中免疫、实验室监测检测等各项工作,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各类免疫监测合格率远超国家规定[2]。同时,严格执行“主动报检”制度,大力推广APP 智能检疫,强化官方兽医管理,确保主要畜禽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特别是第三届山西省动物防疫动物检疫职业技能竞赛,晋城市代表队荣获动物防疫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动物检疫竞赛团体二等奖。此外,有序强化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试点、重要畜产品定期抽检、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均衡

从四大产业现有规模看:生猪、家禽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排名靠前,同时前端饲料生产、后端屠宰加工产业相对完善,产业发展后劲足;反观肉羊产业规模较“十二五”期间缩减明显,存栏、出栏同比分别下降61.59%、55.11%,肉羊屠宰存在短板;蜂业虽然是全省第一,但与全国蜂业先进地区差距仍较明显。

从畜禽种业发展情况看:晋城市种猪企业最多,共29 家,特别是有一级种猪场5 家,全省领先;种羊企业近期新增1 家一级种羊场,总量达到5 家;种蜂企业6 家,涵盖意蜂、中蜂两大种群;家禽种业企业相对薄弱,仅有父母代种蛋鸡场2 家、种肉鸡场1 家。

从基础产业匹配情况看:晋城市生猪饲料生产能力120 万t,可以满足生猪400 万头,占现有养殖规模的167.01%;家禽饲料生产能力20 万t,可以满足家禽4 000 万只,占现有养殖规模的118.54%;饲草料加工空白,无法满足肉羊产业振兴升级需要。

晋城市生猪屠宰能力180 万头,占出栏量的123.37%;家禽屠宰能力6 000 万只,占出栏量的285.6%;肉羊屠宰能力6 万只,占出栏量的24.9%;蜂蜜加工能力1 万t,占蜂蜜产量的353.67%。肉、蛋精深加工方面基本为零。

2.2 服务体系有短板

一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弱化。机构改革时,晋城市共313 名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划转乡镇,共确定畜牧兽医专岗269 个,现实有专人217 人,较改革前岗位减少15%、人员减少31%。例如,沁水县原有乡镇畜牧兽医编制68 名、人员59 名,现有乡镇畜牧兽医专岗40 个、实配40 人,分别缩减42%和33%;40 名在岗人员中,50 周岁以上29 名,占比72.5%,无法胜任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应用等无纸化办公工作。

二是兽医社会化服务不强。虽然晋城市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全市登记在册兽医诊疗机构22 家,但基本只开展宠物诊疗;全市共有执业兽医46 人、助理执业兽医38 人,仅有个别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大型养殖场、畜禽屠宰等龙头企业成立服务组织40 个,服务范围仅限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采样、排查等工作;全市兽医实验室6 个,没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部依靠外地企业[3]。

2.3 制约因素愈凸显

一是养殖可用地少。受丘陵山区占比较大、城镇边界拓扩、禁养区范围广等因素影响,加上自然资源部门实行进一步扩大基本农田、缩减一般耕地的调整政策,全市可用于设施农业发展的面积已基本没有,畜牧业发展受阻。

二是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随着日益增长的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生猪、禽蛋等市场价格虽然明显好转,但养殖利润依旧微薄,“猪周期”“火箭蛋”等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市场难题还需破解。

三是疫病影响始终存在。晋城市生猪养殖密度达80.9 头/km2,全省最大,是全省平均水平36.3 头/km2的2 倍多,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尤其是非洲猪瘟风险仍然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最大的威胁。

3 发展建议

3.1 制定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

2004—2016 年,晋城市政府制定执行了5 轮畜牧业发展政策,从支持种猪场建设、规模养殖场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到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年均财政支持资金在1 000 万元以上,畜牧业产值从9 亿多元增长到52.4 亿元,增长了5.8 倍。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制定晋城市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4]。

一是支持畜禽种业发展,包括生猪、肉羊基础产能更新,支持新建种畜禽场等。

二是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创建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支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支持楼房养殖等新模式。

三是补链强链壮链,支持肉、蛋等食品加工企业在晋城市投资建厂,给予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对建立市外销售市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鼓励畜牧企业在高等专业院校开办校企班,增加涉农技术人才公费培养数量,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开设畜牧兽医专业。

3.2 压实乡镇专岗专人责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压实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承接原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职责,法定承担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防疫、产地检疫等日常工作。要建立乡镇人民政府与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接受市县级畜牧兽医机构业务指导,确保工作无空档、管理不缺位。

二是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有关文件要求。建立专岗人员备案制度,岗位人员名单报市、县两级畜牧兽医部门备案,非备案人员不得参与相关职称评定和奖励;实行业务工作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是健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新思路,将重大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制定严格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和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培植一批新型兽医社会化服务主体,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

3.3 锚定“十四五”发展思路,落实各项举措

3.3.1 产业发展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要坚持市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猪、鸡上求稳,由大做强;在羊、蜂上求进,由小做大。生猪产业方面,抓住两个大县保稳,扶持龙头企业做强,抓好项目建设强基,推广先进技术固本,保持全省前三。家禽产业方面,蛋鸡“巩固提升,绿色发展”;肉鸡“做强龙头,多点支撑”,稳定全省中游位次,争先进位。肉羊产业方面,引进龙头企业,盘活牧场资源,夯实项目基础,完善技术保障,实现振兴升级,逐步壮大。养蜂产业方面,项目化增量,标准化提质,观光化添彩,数字化增效,产业化建链,保持全省第一。同时,全面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生产安全“三大安全”,创新推动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等品牌战略,进一步推进晋城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3.3.2 保障体系

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生产安全“三大安全”,创新推动畜牧业品牌战略,持续巩固畜牧业生态绿色基础。

一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在抓好集中免疫、监测、检疫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养殖场数量扩大到20 个;重点推进“无疫小区”“动物疫病净化场”创建工作,“十四五”末力争创建2~3 个;健全完善市级区域性陆生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

二是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完成省级以上例行监测和质量安全抽检任务,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推进兽药抗菌药减量化试点,“十四五”末试点养殖场比例达到50%。

三是强化畜牧业生产安全。及时发布汛期等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大对规模养殖、屠宰、饲料等重点企业和在建项目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四是启动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在晋城市“太行一号”区域公用品牌下,优先开展“晋城黑山羊”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探索创建“晋城白壳鸡蛋”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各产业重点链链主企业创建企业品牌。

五是优化畜禽粪污防治和资源化利用体系。配合生态环境部门谋划“十四五”全市畜禽粪污防治补短板工程项目,重点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散养密集区粪污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问题,可以推行《畜禽粪污治理使用台账》,积极探索畜禽粪污治理体系化、规范化发展路径。

3.3.3 队伍建设

进一步压实乡镇专岗专人责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督促乡镇政府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有关文件要求。压实乡镇政府动物防疫等工作主体责任,建立乡镇政府与市县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工作无空档、管理不缺位;建立专岗人员备案制度,在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畜牧兽医站,独立设置与检疫、防疫、流调工作相适应的工作场所,配备相应的专业设备,每个畜牧兽医站专岗人员不少于4 名,其中官方兽医不得少于2 名,岗位人员名单报市县两级畜牧兽医部门备案,非备案人员不得参与相关职称评定和奖励,实行业务工作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继续健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新思路,将重大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畜牧兽医工作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严格制定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和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培植一批新型兽医社会化服务主体。

猜你喜欢
晋城市肉羊粪污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采食量下降的原因及提高措施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晋城市:农民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晋城市举办庆祝祖国成立七十周年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