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任红禧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空间似乎很容易成为一些人宣泄负面情绪的窗口,不讲事实、不信真相,肆意发泄个人愤怒。
比如,前段时间,因为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感染,一些人将不满情绪指向钟南山院士等人,随意谩骂、妄加挞伐,这其中有少数人出于某种目的,恶意攻讦、煽风点火,很多网友则是不辨真假、盲从发泄。一通毫无理性的情绪发泄过后,剩下的只有“仇者快、亲者痛”。
回顾这些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悲剧一次次上演,而“键盘侠”们则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尖锐的责骂成为他们手里的“枪”,可谓伤人于无形。受伤害的只是被迫承受暴力的人,而施暴者却总是能够全身而退,甚至毫无负疚之感。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很贴合“键盘侠”们的心理:“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的秩序发出挑战。”
曾几何时,我们渴望网络环境能像茂盛的森林一样和谐,网友们的安慰如阳光般温暖人心,但网络暴力却能轻而易举摧毁整片森林,带偏“节奏”,让人无所适从。
然而,网络暴力并非一头择肥而噬的猛兽,只要身处网络世界,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吞噬的目标。文明上网、理性发声,不仅是为了向网络暴力说“不”,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自由“土壤”,但它本身也有需要遵循的规则,畅所欲言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属于公共空间,这就要求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都要严于律己、理性发声,对自己的每一句言论都能负起责任,不中伤诋毁,不造谣诽谤,不肆意挥霍网络赋予我们的自由。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更不是发泄私愤的出口。2022年11 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就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等作出要求,给“键盘侠”们敲响了警钟,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盛赞。
多些理解、少些怨怼,于人心畅、于己舒坦。希望我们在网络上学会的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收获快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