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钊林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403)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目标。排球课程作为一门集体项目的选项课,其蕴含着独特的爱国主义、顽强拼搏、规则意识、团队协作、合理竞争、积极思考等思政元素。本文主要通过排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充分挖掘排球课程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每个内容的教学设计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实践,着实提高课程思政在排球实践教学中的效果。
排球课程中的课程思政。
1.2.1 教学实验法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21 级会计1 班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进行为期15 周的教学实验。2021 级会计2 班40 名学生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
1.2.2 问卷调查法
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教学实践的相关数据资料,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排球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从10 个模块进行分析,着重挖掘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融合。从表1 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中的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技术属于技术类教学内容,包括了排球的基本技术,也是选项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教学重点与难点可以看到,每个技术均有侧重点,从教学中可以挖掘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主要从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提高与改进。另外排球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主要从培养学生的行为品质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教学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刻苦耐劳、拼搏进取等方面的精神品质。
表1 教学重难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挖掘
排球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排球规则、身体素质训练、比赛鉴赏、团体比赛与考核进行挖掘思政元素,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与评价排球活动,从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与合作、诚信、不畏艰苦等优良品质,达到排球教学中充分融合思政元素的效果。
排球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从实践中去挖掘和融合。在排球教学的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遵循教学设计来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2.1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研究
中国女排在历史上成绩非常辉煌,80 年代的五连冠,加上2004 年和2016 年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为国家带来了荣耀,为中国排球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排球运动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践行了“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延伸到排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理论课上进行渗透,发扬和学习女排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荣誉,为了让国旗在国际赛场飘扬,做到全力以赴、顽强拼搏。通过观看女排的比赛,讨论观后感,领悟和学习女排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更进一步的目标是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后,也懂得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一份爱家、爱国的情怀。
2.2.2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永不放弃精神的研究
排球运动是一项隔网对抗的集群类项目,其特点是无身体接触,但对抗强度大、比赛时间长,需要足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支撑,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参与人员需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正规的排球比赛进行五局三胜的比赛,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需要专注场上的比赛,发挥自身的技术特点,体能储备是关键。只有坚持做到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顽强拼搏行为品质,才有可能取得完美的结局。顽强拼搏和永不放弃思政元素主要在排球课前渗透,安排学生观看高水平排球比赛视频的任务,让同学们找出比赛中来回次数最多的一个球,感受运动员为了得一分,为了一个球的胜利而顽强拼搏,做到落后而不气馁,永不放弃而奋勇直追的精神。在日常上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技术中不轻言放弃,例如在排球发球课中,女生发球击球位置不准确容易造成手痛,部分女生就会出现畏难情绪放弃练习,在适当的时机下可以引申女排精神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放弃,做到绝不认输。
2.2.3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意识的研究
体育竞赛均需要规则来规范教练和运动员的行为,确保比赛在公平和公正的环境下有序进行。《排球竞赛规则》是排球比赛的主要准则,规范了比赛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所享有的权利和遵守的法则。如比赛中运动员对裁判或对手做出侮辱性的动作或其他违规行为,裁判是有权利做出黄牌或红牌警告,并处以罚分处置。竞赛规则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也进一步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在日常排球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裁判法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观看裁判执裁视频,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渗透教学。另外可以通过排球教学比赛,让学生参与到运动员和裁判的角色当中,体会比赛中的各种规则,让学生在日常练习实践中逐渐养成规则意识,最终达成遵守规则意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学。
2.2.4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研究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场上六人的相互配合才能打出精彩有效的比赛。比赛中虽然个人技术很重要,但缺乏队员的支持与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因此需要团队的协作配合才能发挥的集体力量。在排球教学中,主要通过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教学,如垫球练习,可以安排技术好的同学当小组长来指导技术掌握慢的同学,培养合作意识。如教学比赛中,指定双方队长在场上带领队员相互协作比赛。
2.2.5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临场应变能力的研究
在排球的实践练习中,时常发现经过多次的示范讲解与实践,学生的错误动作也未能改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学会思考怎么改正。具体的措施主要从观看视频、教师一对一纠错、同学间互助练习等方式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切实做到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重要性。另外排球教学比赛中,要学会临场应变,只有多练习才会熟能生巧,才能根据场上的实际情况作出应变策略。排球技战术的灵活运用,需要团队和个人的智慧,通过教师的提点,同学间的相互思考与鼓励,才能发挥临场的应变能力,实现团队价值。
2.2.6 排球课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长期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除了体育课锻炼外还需要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排球课程除了技术学习外,还有身体素质训练课程,对于耐力、弹跳、柔韧、协调性的练习都进行教学,结合现有的垫球、传球、发球、扣球和拦网技术,能增强排球课程的实用性。排球实践中通过对基本技战术和体能锻炼项目的教学,教会学生居家时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锻炼,最终达到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
排球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较难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价,但通过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问卷调查,获取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是可行的。从表2 可知,经过15 周排球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实验后,72.5%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85%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更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70%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能更好地培养规则意识,67.5%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能提高课余训练和锻炼的积极性,67.5%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更能挖掘积极思考的潜能,60%的学生认为排球课程融合了课程思政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验组学生对于排球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的模式是认可的,而且教学效果的认可度达到60%以上。因此可以得出排球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是有效可行的,可以在常规的排球课程中进行融合教学,达到提高排球技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表2 实验组学生对排球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评价调查(n=40)
目前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排球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较多,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性格和不同的教学场景继续开展探索和研究,更深入地挖掘排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拥有良好体质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以体育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2.1 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任何课程都适用的方法,因此在排球课程中,要推动排球教学更好地融合思政元素,需要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理论课进行教学,从视频教学、比赛分析、裁判执法分析等理论内容去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排球过程中认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与重要性,通过思考、探索、实践等行为去执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品质。
3.2.2 提高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想要增强排球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排球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排球教师应自觉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着实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向思政教师进行学习,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及时学习和掌握课程思政的最新研究方向,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三是要深入研究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熟知排球运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找准融合点,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3.2.3 完善排球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排球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评定体系已经完善且成熟,而对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评价体系还没完善。排球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后的效果评价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执行和落实,只有明确的评价体系才能判定自身的思政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目前只能通过教学后的问卷调查来进行教学评价,但对于教学中具体思政元素的融合效果,还是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进行判定,这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排球课程目标体系中应考虑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体能等和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量表,更好地促进体育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