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立 郑锡明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规律,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验证。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进入21 世纪以来的基本国情,不同于世界率先经历人口转变的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就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考”的挑战,而且我国是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且乡村老龄化的程度较城镇相比更加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习近平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的变化和挑战,有深刻而独特的思考,并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和指示,提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及必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做好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工作作出全面战略部署[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和疾病谱演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老龄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致残的首要原因[2]。2019 年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从全方位维护全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角度,确定了15 项专项行动,其中14 项都是围绕慢性病。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均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宏观布局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改进慢性病防治体系,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体质,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
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不断加快。1990-2010年,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从0.97 亿人升至1.78 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06%;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0.63 亿人升至1.19 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21%。2010 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达到2.64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 年的13.32%提升至18.73%,年均增长率为4.04%;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达到1.91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8.92%提升至13.52%,年均增长率为4.83%[3]。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城乡、地区差距大;高龄化、少子化、慢病化等特征叠加;养老服务供小于求,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辽宁省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0 年,将直辖市并入邻近省份后得到的27 个省份中,辽宁省老龄化率在全国排名第4(7.88%)[4]。早2015 年辽宁省就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0.6%。截至2019 年,辽宁省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75.7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7%,老龄化水平显著高于国家平均水平[5]。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必将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影响社会的产业结构,降低劳动力数量;改变社会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和家庭养老负担等。人口老龄化对慢病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老年人患病比例尤其是患慢性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年轻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我国57.4%的老年人口确诊患有慢性病,有报告但未确诊慢性病的人口比例为6.1%[6]。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群慢性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慢性病群体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并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均在70%以上;而西藏、广东和海南地区,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均在45%以下;四川、陕西和山东省及周边区域呈现显著聚集性;东北地区也有一定聚集性[6]。可能与不同地区的地域性饮食习惯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相关。
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更容易受到慢性病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因为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以及合并一种甚至多种共患病等因素,一旦患有慢性病,较年轻人相比,更容易增加社会疾病负担和公共卫生事业负担,同时也进一步增加家庭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情况日益严重,导致农村地区及不发达城市的留守老人及空巢老人逐年增加,这类地区的社区家庭医生、体检等慢性病相关健康管理措施普及率低于中心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能及时得到疾病相关的指导和提醒。加之绝大部分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有限,学习和理解能力下降,对疾病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导致慢性病的早期检出率及患病后的治疗依从性和定期监测和随访等健康管理完成水平均低于年轻人口。
慢性病是包括心脏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一组疾病的统称[7]。2020 年我国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5-2019年)》中显示,近年来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及显著成效: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居民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也导致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不断扩大,而且高脂高盐高糖饮食、运动不足等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慢性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慢性病相关死亡率也持续升高。2019 年我国慢性病相关性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已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8]。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导致辽宁省居民中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季节相关性的慢性病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显示,影响辽宁省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前三位依次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三类慢性病还可互为因果并相互影响,加重健康人群罹患慢性病的程度[9]。根据最新发布的居民主要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辽宁省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6.97%和11.2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老年人口中慢性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因此老年人口占比增加显著影响辽宁省慢病群体的构成比。第二,辽宁省地处高纬度北方地区,面临冬季寒冷漫长且需要人工取暖、气候干燥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空气质量较南方地区相比更差,居民多存在体育锻炼尤其是户外体力活动时间不足。第三,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人口普遍存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部分居民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加之前述提及的活动减少,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导致超重甚至肥胖,均属于慢性病的高危因素,进一步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升高[11]。
除了慢性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失问题导致留守老人和空槽老人逐年增多,也给以老龄人口为主体的辽宁省慢病群体开展健康促进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老年慢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学习、接受、理解和记忆能力低于年轻慢病患者;老年人多数有体育锻炼意识,但是老年慢病患者普遍存在运动强度不适和、运动模式单一、不规范,对慢病运动健康促进的接纳度低等因素显著影响老年慢病群体开展运动健康促进[12]。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基本原则之一是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持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并倡导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自我为主、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
结合习近平指出的关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部署、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策略,辽宁省慢病群体的运动健康促进应该综合考虑几方面问题,制定人性化、个体化、地域化、一体化的综合规划策略。
应该考虑针对肥胖、体力活动不足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老年慢病患者加强宣教,在社区宣传栏和居住地周围张贴慢病相关的科普宣传标语,定期举办慢性病相关的健康宣教活动,帮助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有效预防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病和发展。对于已确诊患有慢性病的群体重点教育如何控制和预防慢性病发展和再次发生,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慢病通常病程迁延漫长,需要长期持续性接受健康干预及管理。因此,作为慢病患者基本生活环境的社区必须参与其中,帮助慢病患者实施和坚持主动健康促进。可以考虑通过社区组建供慢病群体相互交流的相关组织、活动项目和平台,帮助慢病患者和医患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交流和学习,定期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学习并相互促进。
部分老年慢病群体存在以下因素而导致慢病主动健康管理过程中缺乏运动或运动不足:(1)因为患有慢病而过分担心运动可能导致不良影响;(2)担心出现摔倒等运动损伤;(3)重视药物等干预手段而忽视运动;(4)缺少家人和护理人员陪伴;(5)未掌握正确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因此,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规划应该考虑帮助慢病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正确认识运动健康促进在慢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提高老年慢病群体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依从性。
老年群体的接纳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记忆力下降,体力状态及身体协调能力普遍降低。因此,需要简化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的方案细节,个性化建立符合老年慢病患者自身特点的运动健康促进规划策略。借助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周期性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包含精简版慢病运动健康促进相关内容的宣传手册。帮助慢病群体规范化、标准化地进行运动健康促进。
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下降,患有慢性病后会进一步下降,有可能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还有部分老年慢病患者缺少有助于慢病健康管理的陪护和照顾。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环境。因此,应该在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策略规划中考虑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实时、实地提供运动健康促进的专业指导和监督。
老年群体在参加体育锻炼中运动风险高于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因为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动脉血管硬化,骨质疏松,呼吸弱浅,脑供血量也相对不足,易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增快、供氧不足、摔倒、骨折等,因此老年人运动中忌无氧运动和快速的有氧跑跳运动,更适合休闲为主的群体性体育运动。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规划中也需要纳入更多针对老年慢病患者运动的专业指导和监护,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运动风险,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并及时干预。
老年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需求。但是,辽宁省目前可供老年人进行标准化、专门化体育活动的免费或低收费的场地和场馆资源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人开展室内和户外活动。因此,应该在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策略规划中引入关于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及场地的规划。
结合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现象及慢病群体健康管理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层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的影响, 把握“ 十四五” 战略机遇, 变消极为积极, 探索辽宁省慢病群体运动健康促进策略规划方案, 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