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舒扬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创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艺术歌曲是伴随着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变革而出现的,是20 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从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新成就。
中国艺术歌曲源于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远赴重洋,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正是这些人将西方的观念、技术、文化、艺术等引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这些留洋海外的学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法、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他们的歌曲创作比较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五四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诉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 年,青主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是一首现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青主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大胆创新,描绘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该作品不仅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还有较强的舒展、潇洒格调,而且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浪漫主义意味。这首作品的歌词是青主借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从文学与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诗在诞生时与音乐密不可分,通常也会把诗称为“诗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夸张、比拟等描写手法进行情感的强调,注重声调和节奏的变化,发音短小,讲究押韵,豪放不羁,给人一种铿锵豪迈的感觉,深刻描写了对赤壁之战的怀念,苏轼将描写的风景与怀古、抒情结合在一起,使豪放词作纵贯古今,充分体现出宽广的特点,同时更是运用艺术的力量给大众以震撼,被誉为“古今绝唱”。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词讲求意境的营造,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在千变万化中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特有风格,使其更具本土化、民族化的特征。青主在《大江东去》的创作中充分理解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诗的内在含义,将语言充分领会并分析其抑扬顿挫之感,将词与曲之间的融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古诗词借古喻今,探求现实,重新赋予古诗词现实意义。
《大江东去》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大江东去》是一首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歌曲。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代表人物还有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他在同时期的主要艺术歌曲创作包括《卿云歌》(1920)、《问》(1922)、《天下为公》(1928)以及《春江花月夜》(1929)等。青主在1930 年还借用另一首宋词题材创作了《我住长江头》。
《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两首作品都是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作品,但风格完全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我住长江头》选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是我国婉约派的词人,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思念,内容含蓄,情绪委婉。青主从德国留学回来后,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被迫逃亡至香港。后在萧友梅的帮助下回到了上海,但因时局动荡,二人无法见面,在对萧友梅的思念之时,青主写下了《我住长江头》。
《大江东去》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下两阕,将歌曲结构分为前后两段,是一首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第一段(第1 至22 小节)通过e 小调和G 大调的关系大小调转换,采用歌剧创作手法中的宣叙调形式,以连续上行的音阶,S-T-D-T、T-D-T 的和声进行, 使e 小调向g 小调的功能得到加强,表现出极其大气的音乐形象;间奏6 个小节为钢琴的独奏部分,均为柱式和弦为主的快速密集的演奏,与第一段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的情绪。第二段进入E 大调,从上阕的描绘赤壁壮丽景色转为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刻画,整体旋律自然且舒缓,和声除了主三和弦以外,还采用了变化和弦,最后以长时值的属音结尾,通过较强的歌唱性,以咏叹调式的表达方式使全曲的意境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在歌曲的尾声又进入e 小调,与开头首尾呼应,每小节最后一拍是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表现出作者尽管生活不如意但依旧豁达不放弃的人生态度,在畅想的思绪中结束了全曲。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起到的作用与歌曲本身的旋律同等重要,这也是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与整体展现方式上的特色所在。青主善于运用鲜明的伴奏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完全让音乐服从歌词的内容,强调两者的相互协调关系。《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形象地表现了青主的作曲风格,作品开头没有前奏,而从一个强有力的弱起展开全曲。前四个小节多用主音的柱式和弦,这样产生的音响效果特别厚重,表现了江水的恢宏和英雄人物的庄严。其中柱式和弦的坚定沉稳与三连音分解琶音的柔美抒情,将音乐的动力性与律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演唱者和钢琴伴奏的音乐素养、技巧带来了极大挑战。
从歌词与音乐的结合角度来看,《大江东去》歌词中对“大江”“风流人物”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具有浓烈的人生哲学意味。“大江东去”与“千古风流人物”不仅是词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慨。通过对词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思考。同时,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音乐是高度一致的,这种高度一致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独特思考;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这首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价值及深刻内涵的独特理解。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歌曲《大江东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是诗与歌的高度融合。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都是值得继承与发扬的。青主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在掌握西方作曲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歌曲创作的民族性,既符合艺术体裁要求,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大江东去》这首作品的歌词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宋词,不仅与传统诗词结合,而且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歌词与旋律上,既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又大胆地进行创新。青主在歌词的选择上,借用传统诗词,通过诗词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使《大江东去》这首歌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创作手法的运用,使《大江东去》这首歌曲既有传统文化诗词元素,又有西方音乐元素,这种创作手法在当时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中并不常见。
《大江东去》的歌词中所体现的意境美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相融合,在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大江东去》这样的艺术歌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发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巨大潜力,坚持文化自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
青主在《大江东去》的创作中吸收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借鉴了大量西方作曲技术,如使用了大量的和声语言,大量使用同主音大小调的和声织体的变化,大量使用了三度、五度、六度及同度模进,使音乐变得更戏剧、更饱满,色彩更丰富;钢琴伴奏的间奏中连续的强有力的模进,使音乐的节奏、情绪也更丰富。我们在新时代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人生经历,认真感受生活,积极开阔视野,吸收各类音乐元素,积累创作、教学经验。同时,我们应注重学习其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青主的歌曲创作,是从西方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现代音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 年,此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北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掀起了一场新旧思想文化冲突的浪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青主创作了这首歌曲,向当时迷茫的人们表明了他对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和判断。《大江东去》是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中最为成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歌曲,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它所蕴含的音乐价值与意义,时至今日仍令人回味和思考。
青主的《大江东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创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对中国当代青年的学习与进步有积极意义。这首歌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创新,继承了传统文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乐者,心之动也”。青主作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爱国人士,将爱国情怀融入歌曲的创作中。青主在创作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音乐中的“调式”或者“调性”,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他用西方作曲技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完美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展示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中国风”。
青主的音乐创作对现代音乐教育也有深刻影响,其音乐教育理念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二,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以青主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创作出风格迥异、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展现了我国艺术歌曲的特有风采。我们学习西方音乐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或者抛弃我国的传统音乐,而是要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创造出更多能够表现新时代内容的音乐作品。
中国艺术歌曲顺应了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要求,是在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中,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声乐体裁,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一种音乐体裁之一。《大江东去》作为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其创作时期处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标志着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端,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