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旭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同时还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通过怎样的引导与培育来实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笔者以为,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建立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现生活化教学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研究并寻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加工成课程资源,以确保学生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高效加工,从而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本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这些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过程。
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生活上,要通过对学生生活的研究,寻找能够促进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生活素材,同时,将本学科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抽象的知识才会因为生活素材的支撑而获得生命力。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坚持生活化教学的思路,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并不抽象,正确价值观以及具体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也不依赖于教师的说教,而依赖于自身能否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学科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来支撑学科知识的理解,那么,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思路,就能够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案例分析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中,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这段描写实际上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点睛之笔,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这段描写背后的真实含义。
这里需要厘清的基本关系包括:为什么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飞跃?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可以概括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能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民族复兴与强国富民?
这三个问题看起來是将教材中的陈述变成了疑问,但其本质却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并建构知识。事实证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对应着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努力。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学生自然就能够将相关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的生命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是抽象的,但是只要有了生活素材的支撑,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就会变得更加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素材视作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然后建立起生活化教学的思路。只要有了生活化教学作为保障,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积累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