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探析

2023-03-21 13:51杨格利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体课文文章

杨格利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落实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系列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上形成带得走、使得上、用得好的阅读核心能力。

一、梳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编排

阅读教学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主要体现在从整体出发到局部深入细读再回到整体上,其中的从整体出发目的就是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正是统编教材中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语文要素在三年级到六年级之中都有安排的重要原因。

先看各册教材中安排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八单元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可见,编排上具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再综合分析具体的学习要求,我们就能够看出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的内容:三年级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且是为复述故事打基础的,属于尝试与准备阶段;四年级进入了“学习”阶段,依次学习的是基本的把握方法、以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方法以及长文章的把握方法;五年级以后进入提高阶段,由把握“内容要点”到把握“主要观点”,再到把握名著(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这些变化的要求中就包含着编者不同的意图,需要教师在具体单元教学中,能够从縱横两个方向把握教学梯度和层次,使“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二、解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基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教学时没有对它予以重视,这就没有充分把握编者的意图。

首先要认真解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中的关键词,以及在不同册次与单元中的具体目标。其一需要对“把握”进行解读:在系列目标中,“把握”实际上分成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了解、把握和理解。“了解”体现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要求中,这是“主要内容”第一次出现在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中,与此前的“了解课文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在相关的文本学习中都不是重点目标,而是为达成重点目标服务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四年级安排的相关学习要求中,标志着学生开始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体现在六年级的学习要求中,显然理解的对象是具有深度与难度的文本,本身需要高阶思维的介入。其二需要对“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在三年级,主要内容等于故事内容;在四年级,主要内容是通过抓住不同文本中的重点因素组合起来的;在五年级,主要内容有了提升,体现为“内容要点”“主要观点”以及“整本书内容”等。

其次需要理清单元内部各篇课文之间的学习梯次。这种学习梯次就是在精读课文中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尝试运用。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要在《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两篇课文中学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女娲补天》一课中弄明白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具体经过了哪些事,最后结果怎么样。

三、探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略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段之间的差异、文体特点以及教学的纵横联系,指导学生通过关注标题和文章首尾段中的起始句、关键句、总结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关注学段差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虽然学生学习时需要找准学习起点,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在详细讲述故事中“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在文本中抓住主要因素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鉴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处于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起步阶段,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概括支架,帮助学生顺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复训练中内化概括方法,建构概括图式,初步形成概括能力。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学习语文进入了综合性学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以看看是否做到了准确“把握”为标准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括方法。

其次要关注文体特征。文体是文章在结构形式与语言表达上的样式或类别,小学阶段的文体可以分文学和实用两个大类。先看文学类,主要有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小说等,这些文学类文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是:用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给人以艺术享受。学生把握文学类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就要抓住文章聚焦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表达艺术。再看实用类文体,包括写景状物类、说明性文章、新闻、书信等日常交流文体,这些文体的特征是主旨集中、明确,材料真实、精练,结构固定。学生概括实用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可以抓住表达对象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表述。

四、设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情进行精心设计,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系列学习中同样需要教师设计实践活动。

首先是在专项学习中多实践。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一个单元只安排一个方面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看成专项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针对专项学习目标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先要通读课文,确定文章主要是写谁的;接着再读课文,弄清楚课文中写了周恩来的几件事;然后,给课文所写的三件事理一理顺序,思考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概括的方法。

其次是用可视化支架进行概括。统编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实践活动。在概括具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出示适宜的思维导图支架,用以呈现与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重点因素,或人物关系,或文章的结构关系等,学生依据不同的思维导图开展概括活动,就能顺利地达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目标。

总之,对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不同单元中的具体训练要求,持续不断、有条不紊地开展训练,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猜你喜欢
文体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