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安昌古镇

2023-03-21 01:19:24白英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酱园安昌酱缸

白英

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北的安昌古镇,水网密布,纵横交错,运河水似母亲的乳汁甘甜醇厚,安昌运河人与河为伴,为河而生,因河而富,依河而安。他们生活中的吃、穿、用、行无不与运河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箍木桶、扯白糖、烤板鸭、做酱油、酿烧酒,这些荡漾在运河岸边、绽放在指尖上的古老文明密码,因运河而流淌千古,名扬中外。(图1)

安昌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入得古镇,沿河的店铺和民宅前挂满了密密的酱红色腊肠、酱鸭、咸鱼,浓浓的酱香扑鼻而来,吸引着你的味蕾,惊艳了你的双眼。临街做生意的基本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做一些几十年来不曾改变的生意,这里卖的是其他景区不可复制的东西。一碗一碗从酒坛舀出卖的绍兴老酒,用酱油烘制的鱼干和酱鸭,屋檐下一串串的腊肠还飘出油甜味,当然还少不了有韧性的茴香豆……石板街不宽,但这里的人已经习惯把凳子、桌子放在街上,走累了,坐下来,喝一碗老酒,吃一碗小馄饨,也是古街上的一种生活。

古镇上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安昌绝活扯白糖(图2)。只见临河的屋柱中,绑着一根光滑的木棍,一位女师傅把熬好的金黄色稠软拔丝状的糖饴捞起,一边固定在挂饴棍上,一边用拉饴棍双手拉着,飞快地拉过来扯过去,糖条随即被拉长,拉长后又折中对叠回去,粗大滚烫的糖条在女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由原来粗粗的一大条渐渐变成了像银丝缠绕的线团一样,散发出阵阵醇香。翻来覆去如此拉作,糖条时而变成一条飞舞的白龙,时而又成为一朵雪白的云团,动作连贯优美,如轻曼舞姿,音律跳动,如此娴熟的步法和节奏,着实让人大开了眼界。

扯白糖的女师傅说,她的手艺是祖传的。她的父亲从13岁开始,就以“扯白糖”养活家人,老人现在年纪大了,把手艺传给了女儿。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她就开始营业了。“扯白糖”用的工具很简单,一顶小板桌,一只煤气瓶、一只大锅、一把大剪刀、两根长竹筷就能开干了。锅中放入1~2斤白砂糖、麦芽糖、加上适量的水,边煎边搅,待糖水搅成倒出不流淌、稍冷不烫手的金黄色稠软状,遂将其抛上木棍,拉、甩、拉、甩……周而复始,最后用手搓成直径约1厘米的长圆条,用剪刀截下寸许,就成了透透鲜、蜜蜜甜的“扯白糖”。

扯白糖是安昌的名小吃,和安昌的历史文化也密不可分。坊间流传着“天下师爷出绍兴”的趣谈,而绍兴师爷多出于安昌,而“扯白糖”的传说,就与绍兴师爷有关。清康熙年间,“扯白糖”是宫廷里流传着的一种甜食,当时在衙门中办案的有位著名的娄师爷是安昌人,他对宫廷里流传着的“扯白糖”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学会了拉“扯白糖”。有一年过年,他回到家里,做了一回“扯白糖”给家人亲戚吃。有个亲戚胡小三年有三十,家境贫困提出向娄师爷借10两银子作为做生意的本钱。娄师爷决定不借銀子,送他10斤白糖和一张糖配方。胡小三遂以这10斤白糖为本,照配方制作“扯白糖”,夜里制作,白天卖糖,结果生意红火。之后,“扯白糖”这一绝活就在安昌流传开来。

安昌的古街沿河而筑,一路铺陈的廊棚下,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刚踏上乌亮光滑的石板路,就传来了清晰可闻的木工声,循着声音,先是看到一幅“箍桶技艺咱出众,不信现场比比看!”的对联,然后一间古色古香的箍桶店(图3)就呈现眼前了。经营小店的箍桶匠人名叫王金良,今年65岁了,酱红色的面庞,方脸高额,浓眉大眼,显得很精神。店面也就十来平方米,环顾四面,墙上挂着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刀具,柜子上摆放着各种木桶、木凳子等手工木制品。老匠人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哧、哧”地做着木工,几乎陷在了满满一屋的木材和各式桶盆之间。在卷刨的刨动下,碎木屑从箍桶匠的指尖旁滑落,原木的清香味儿在空气里弥漫,木桶也被打磨得愈来愈光滑,渐渐显露出一件艺术品的范儿。

“箍桶师傅本领高,刀一把来篾几条。弯板几块分地散,篾圈一个箍得牢。”外人眼中的箍桶匠手艺高超,没有几年的苦学是掌握不了这项技能的。从十几岁开始,王金良就开始学箍桶手艺,那个年代,箍桶是个吃香的活,光安昌镇就有十几家店,家家户户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箍桶手艺人。特别是女儿出嫁,一定要让箍桶匠打好陪嫁的“五圆件”。当年的江南人家,嫁女儿最大宗的嫁妆之一,便是各种木桶木盆。从浴桶、脚桶直到马桶,出嫁的时候至少要有七八只桶,最多的要准备一二百只,走水路的话光送嫁的木桶木盆就要摇上一船,对木桶木盆的需求,让箍桶匠成为最吃香的职业。(图4)

不时有游人在王师傅的门前驻足观看,王师傅做桶的劲头也更大了,他工作起来非常专注,箍桶手艺让人大开眼界,做一只桶要先将木块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条,巧妙地保证着特别的弧度,木条间采用竹销连接。“不能用铁钉,铁钉容易生锈,会腐蚀木桶。”一个木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经过开料、推刨、开眼、钻钉、落底、箍桶、上油等十几道工序,真正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技艺。按照王金良师傅的话来说,箍桶虽然是当时没文化的劳动人的手艺,可也是相当讲究的,桶板需整齐划一,才能确保拼装合缝无间。箍桶匠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桶状物体板块之间的衔接上,组成木桶的板与板的交接面不像平面相接那样平整,而是外围与内围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卷成圆柱体或漏斗体才会缝隙严密,不至于漏水。“能揣摩出这中间的奥妙,可是箍桶匠看家的本领!”

绍兴有句名谚:“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在安昌古镇上,就有一家老酱园,一直弥散着充满阳光味道和时光味道的百年酱香。在老街东首城隍殿,望街河南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白墙上写着偌大的4个字“仁昌酱园”(图5),这就是中华老字号“仁昌记”的酱园。进入其中,只见2 000余只七石缸露天整齐排列,上盖铁皮“将军帽”,蔚为壮观。穿梭在酿缸间的,是酿酱的老师傅,他们随时不断掀起缸盖,进行“翻缸”,一瓶瓶的传统手工酱品便是师傅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仁昌酱园的珍贵之处有“三老”,老厂名——“仁昌酱园”,老地方——枕河人家,老工艺——纯手工酿造。1892年第一代安昌“酱人”徐仁昌出资购置了近百只酱缸,以“仁心、昌荣”为训,创建了前店后厂的仁昌酱园。原汁原味的晒制酱品工艺,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使得安昌酱制品誉满海内外,一口口酱缸里散发出的浓郁酱香近130年来从未曾改變。

仁昌酱油使安昌人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棒敲制曲,土灶蒸料,木架机压渣,酱油色靠目测,咸淡靠嘴品尝,发酵、晒油、存放靠酱缸,出油、送油靠肩挑,祖传秘制绝活至今传承。仁昌酱园制酱原料用黄豆、麦粉,一般在清明前后蒸料、发酵,晒酱的时节尤为讲究。手工的酱油需要酿制6个月以上,使酱面呈油光光的暗红色。酱料黏稠、厚重,需要定时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如此反复,酱汁的营养含量越来越高,浓浓的酱香也随之散发。三伏天是晒酱的最好时节,而日头不够猛则晒不出香味,日头太猛就会晒焦,需要不停地翻动与捂盖,晒酱过程需要制酱师傅每天翻捣450余次酱缸,才能保证酱油成品的醇厚,从而酿出传统酱制品醇厚的味道。是啊,仁昌酱油可谓原汁原味,质地醇厚,黑里透红,酱香浓郁,味鲜带甜,久藏不霉,吃得放心,回味无穷。

这是一个丝毫没有被商业化的古镇,运河上古老的手工艺随处可见,那每一间面河而开的古居,廊棚下每一根积聚着沧桑的木柱,屋檐上每一片散发着古韵的黛瓦,还有那河面上村妇淘洗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都让你感到亲切自然。(图6)古朴典雅,处处绽放着江南水乡的婀娜风韵;吴音袅袅,恬淡安适,任凭世事蹉跎,人们坚守着自己的安详,叮叮咚咚的敲击声中,啧啧称道的零嘴小吃里,游人仿佛走入了记忆,回到了从前。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3年2月13日)

(编辑 王凡)

猜你喜欢
酱园安昌酱缸
师爷故里 “五味”“枫”景
——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安昌派出所侧记(安昌派出所摄影 本刊编辑部报道)
TV的温度 思政的深度——安昌中心小学红领巾校园电视台建设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4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7:08
下酱家什
妇女之友(2017年6期)2017-08-01 13:17:39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文史博览(2017年6期)2017-06-22 13:40:14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旧时镇江酱园
江苏地方志(2017年1期)2017-04-13 07:38:21
酱缸台
爱你(2016年17期)2016-11-26 07:45:45
酱缸台
从《武媚娘》看酱缸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
中外管理(2015年3期)2015-03-18 17: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