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4月的一天,我和朋友去北京录节目。这家媒体在海淀区,正好人间四月天游山玩水的好时节。乘此机缘,决定重游颐和园。
走进颐和园,趁着不累不热,我们先游览了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人有些累了,天也有些热了。此刻,玩水昆明湖上,岂不正是好时机?
果然,泛舟湖上,清风徐来,微波轻起,顿时,累,随波飘散了;热,也随风飘散了。我们身心为之一爽,欢愉从心中散发出来。欢愉伴着欢声笑语,沿着湖面,向四周漫延着,缓缓地轻轻地无尽地漫延着。仿佛整个湖面上微波荡漾的都是欢愉,仿佛整个湖面上清风传送的都是欢愉。我们忘情地玩水于昆明湖上。
远远地,一座高高的拱桥吸引了我们,那是西堤六桥之最的绣漪桥。我们的小船缓缓地划到绣漪桥。这里清静,我们停下小船。随着轻风吹拂,自由飘荡的小船在湖面悠然地转换着方向,正好让我们环顾四周的景色:近处的苏堤、绣漪桥……远处的万寿山、南湖岛、十七孔桥……绿水蓝天相连,湖光山色相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岂不正好摄影留念?
我先当摄影师。随便找个角度,打开手机“咔嚓咔嚓”。自我感觉,景美人更美,应该都收藏到手机里。然而,打开手机相册却发现,照片中的人与景都黯然失色了。心有不甘,再试几次。结果手机里的照片,还是不如眼前的画面更美。
正当我有些沮丧时,朋友打开了手机。“咔嚓咔嚓”几声后,惊喜地叫出了声:“看,这个画面多好,太美了!”果然,我看到朋友手机中的照片,天是那样蓝,山是那样绿,水是那样清,树是那样翠,人是那样精神,整个画面是那样清晰美好。两相对照,我手机上刚拍下的那些照片,就更黯然失色了。
我大惑不解:“是我手机的问题吗?还是我的摄影技术问题?”
朋友笑道:“都不是,是角度问题。看了刚才的照片效果不好,让我想起了,平时自拍总要转两三个圈,才选好角度的。刚才,我们的船随风飘转,正好转了个角度,我就随手拍下来了。关键是取景的角度好。”
按照朋友的说法,随着小船的飘转,我也重新换了个好的角度。这回,昆明湖的景色,在我手机里也变得清晰美好起来。看来,刚才的照片不好看,真不怪我的手机,也不怪我这个摄影师的水平,怪就怪我没选好角度。
原来,有了好角度,就能拍摄到美好的画面。摄影如此,生活不也如此吗?
面对同样的人事物,视角不同,在心里也会形成不同的画面。
就像面对昆明湖这样的建筑,一位建筑学家看到的,与我们普通游客看到的,必会大有不同。荡舟湖上,同样的湖光山色,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心里的湖光山色也会蒙上忧喜不同的色彩。就我自己而言,多年前来颐和园,紧张而匆忙中也曾划船湖上,此刻重游颐和园,悠闲而欢愉地荡舟湖上,同样的湖光山色,留在心里的画面跟之前也大不相同了。
如此说来,世间万物就没有个本来的真相了?
看来,我们生活中的人事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全在于我们用什么心去看了。不同的心,就會有不同的视角,就会看到不同的世界。既如此,何不学会适时转换视角,让心中多留些美好呢?!
(编辑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