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结合点阵激光疗法对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3-03-21 10:06王润龙张海璐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2期
关键词:尖锐湿疣激光治疗二氧化碳

王润龙,张海璐

(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

尖锐湿疣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生殖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人体的生殖部位。基于该疾病的发生位置相对特殊,使得疾病的复发率、感染率较高,从而延长了治疗周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心理状态[1-2]。该疾病的发生主要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导致的生殖器增生改变具有密切联系。在临床中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和光动力疗法等,其中二氧化碳激光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热能效应、电磁效应等产生高温,从而促使组织变性、凝固、碳化,在局部尖锐湿疣治疗中可以发挥理想的清除效果[3-4]。但是在相关研究中显示,该治疗措施虽然可起到治疗作用,但是无法对复发率进行有效控制,并且热能效应的运用会对患者机体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而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局部非损伤性疗法,在皮肤肿瘤、非肿瘤性皮肤疾病中广泛使用,且获取的显著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复发率、损伤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5]。故本文选择将光动力疗法和二氧化碳激光疗法相结合,对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间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158例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158例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其中对照组男47例,女 32例,年龄 20~54岁,平均(36.51±8.44)岁,病程24天至2年,平均(3.29±1.12)个月;观察组男49例,女30例,年龄21~53岁,平均(36.45±8.19)岁,病程36天至2年,平均病程(3.32±1.09)个月。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定为尖锐湿疣,且患者为第一次治疗;②无其他性传播疾病。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使用的治疗方式或药物不耐受者;②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和脏器疾病者;③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④阴道或尿道内存在疣体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使用合肥安恒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JZ-3D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要求患者取截石位,对疣体和邻近组织使用碘伏常规清洁消毒。结合患者的皮损面积、程度以及位置选择输出功率,在治疗过程中,激光探头应当正面对准皮损位置,维持疣体完全清除,治疗完毕后,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浙江孚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269)外敷,1次/周,若患者皮损未消退,可进行下一次治疗。针对女性患者,时间应当选择在月经完全结束之后。建议治疗时间控制在4周内,且治疗次数<4次。

观察组在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在治疗使用前与生理盐水混合制成20% 5-氨基酮戊酸溶液。使用艾拉光动力治疗仪,病灶距离光栏边缘5 cm,治疗光斑直径4 cm,照光时间(25±5)min,设备功率密度调整为80 mW/cm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排空尿液,使用0.5%生理盐水对皮损位置进行清洁和消毒,在皮损位置和周围1 cm内使用5-氨基酮戊酸溶液,使用黑色塑料薄膜密封,持续3~4 h后,使用治疗仪进行垂直照射,每周治疗1次,持续治疗4次。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后的1周、2周、3周、8周以及12周进行随访工作,了解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疣体脱落;有效:症状有所缓解,疣体部分脱落,创面恢复一般;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比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隐痛、水肿以及糜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对比后得知,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34%,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6,P<0.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79, n(%)]

2.2 两组各时间段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为7.59%,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2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0,P=0.021),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段的复发情况比较[n=79, 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9%,低于对照组的 2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2,P=0.017),见表 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79, n(%)]

3 讨论

尖锐湿疣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具有密切联系,该病毒作为尖锐湿疣的病原体,当下已经发现了多个亚型[6-7]。因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嗜上皮性,使得尖锐湿疣疾病易反复发作[8]。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该疾病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情况,经过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其发生率正在不断接近淋病,也是性传播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9]。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在皮损位置的周围皮肤中,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检出率也处于较高的状态,尤其是在疣体的2 cm范围内的皮肤中,广泛分布着亚临床病灶,可能导致潜伏感染的发生,并且在皮损位置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该原因也是引起疾病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10-12]。

当下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案有很多,但是该疾病的复发率的有效控制较为困难。分析原因,主要和局部人类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阴性感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联系[13]。光动力疗法作为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治疗方案,主要通过光效应、光敏剂等多重作用发挥治疗效果,其中光敏剂的使用是光动力疗法的重要环节,通过光激活光敏剂,从而产生单线态氧发挥治疗作用[14]。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光敏剂在皮肤黏膜组织中,针对增殖的病毒灶具有良好的聚集作用,也是该治疗方案在尖锐湿疣中发挥明显治疗效果的因素。通过光敏剂的使用,再选择与之匹配的光源进行垂直照射,两者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对病变组织进行清除,因为其自身操作便捷、治疗效果显著、可理想控制疾病的复发率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15]。作为一种局部非损伤性治疗措施,在皮肤肿瘤、癌前病变中发挥了显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剂为5-氨基酮戊酸,作为原卟啉Ⅸ的代谢前体,外源性5-氨基酮戊酸能够促进其产生,并在细胞内不断累及,以此方式诱发光敏性[16]。当选择波长与能量与之匹配的能量照射下,原卟啉Ⅸ会生成光动力效应,经由单态氧、自由基产生细胞毒作用,该治疗方法的效果是建立在细胞凋亡以及坏死的基础上完成的[17]。经过匹配的波长激光和光斑面积大小的辐射,对一定面积的疣体起到清除作用。而二氧化碳激光作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尖锐湿疣方案,是经过高能量的光束对疣体进行灼烧,自身产生的热量效应会对病毒进行灭杀,以此方式发挥治疗作用。虽然该治疗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病灶,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但是针对感染所导致的亚临床病灶灭杀效果有限,使得在单纯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患者依旧存在复发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当中,所产生的热能效应会对病灶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提高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使得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18]。而光动力疗法的使用可以弥补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缺陷,有效清除亚临床病灶,强化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为尖锐湿疣的反复发作,和治疗方法、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联系[19]。故在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将光动力疗法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旨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率,由此为之后的尖锐湿疣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思路[20]。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34%,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4.55%,说明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59%,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25%,证明基于光动力疗法的自身优势,可以弥补二氧化碳激光疗法的缺陷,降低疾病的复发率;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9%,低于对照组的21.51%,证明该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体而言,无论是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针对尖锐湿疣患者,欲要发挥理想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是关键,而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可以显著发挥该效能,从而有效治疗尖锐湿疣,并且随着光动力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长期应用,已经衍生出针对多种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例如对宫颈、尿道、肛管等,同时对某些合并尖锐湿疣的特殊人群也可发挥治疗作用,包括孕妇、儿童、艾滋病毒(HIV)患者等。

综上所述,在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中,光动力疗法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并改善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治疗作用,值得临床研究和借鉴。

猜你喜欢
尖锐湿疣激光治疗二氧化碳
眼睛的激光治疗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肾移植术后泛发性扁平疣1例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尖锐湿疣患者感染HPV亚型的研究及临床分析
“抓捕”二氧化碳
改良肛门镜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的效果评价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