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30例临床体会

2023-03-21 09:22
黑龙江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分流

帅 晖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 安顺 561000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过多聚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以脑室扩大、脑室系统病理性积液增多,颅缝分离、头围异常增大为特征,多种疾患诸如先天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外伤,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本病[1]。其典型症状为头痛、下肢无力、起步或步态站立不稳、尿失禁、共济失调、反应迟钝、进行性自主语言躯体活动减少,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的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等[2]。脑积水可发于任何年龄,发病率约0.3%~0.5%,其中以儿童人群发病率最高。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脑积水儿童有15万名左右。脑积水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癫痫、抽搐、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症状,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佳,对于儿童还可影响其智力发育[3]。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但对于该疾病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且手术疗法预后亦难肯定。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最常用术式,也是目前治疗脑积水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等特点。鉴于此,本研究对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脑积水患者实施了脑室—腹腔分流治疗,并进一步探讨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现报将结果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院收治的30例脑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双盲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患者15 例,男8 例,女7 例;年龄20~63 岁,平均年龄(41.25±5.33)岁;脑积水类型:梗阻性脑积水3 例,创伤性脑积水5 例,正常压力性脑积水5 例,交通性脑积水2 例。研究组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03±5.45)岁;脑积水类型:梗阻性脑积水4 例,创伤性脑积水6例,正常压力性脑积水3例,交通性脑积水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通过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CT 等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脑积水;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二便失常、癫痫等症状,部分患者还有站立、行走不稳等症状。排除标准:合并腹腔、颅内感染、脑室积血、腹水,既往腹部行大手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资料缺失等。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完善相关检查,例如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等;给予基础治疗,并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手术指征,做好术前相关准备,然后进行手术治疗。

常规组实施传统开腹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在气管插管下实施全身麻醉,常规铺巾消毒。先将患者头部偏向分流对侧,于剑突正中下方作一切口,切口长度为3 cm左右,切开腹壁,在患者左下腹位置置入分流管,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有则表明分流通畅,然后逐层封闭腹腔,缝合切口。

研究组在腹腔镜下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在气管插管下实施全身麻醉,常规铺巾消毒。充分暴露颈部,于侧脑室额角位行穿刺,在额部做一与中线平行的切口,长度为2 cm,然后在颅骨钻孔,以“十”字形形状切开硬脑膜,用针芯引导脑室端引流管垂直于双外耳道连线插入脑膜下4~5 cm 处,若见脑脊液流出则表示穿刺成功[4]。之后拔出针芯,将脑室端引流管深入到侧脑室前角,用空心通条经皮下将脑室端分流管与泵连接起来。之后在患者脐下方做一弧形切口,并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保持气压为12~14 mmHg(1 mmHg=0.133 kPa)。并在左上腹和右上腹处均做一切口,将腹腔镜导入内部,在腹腔镜直视下观察腹部情况,例如腹腔有无黏连、损伤等。确定腹腔无黏连、损伤后用分离钳将分流管置入肝脏膈面及右下腹,留置长度在腹腔内不超过10 cm,并将其固定在肝圆韧带上及右下腹部,按压分流阀见腹腔端有脑脊液流出后,即可缝合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消失,头颅CT 显示患者颅内压水平正常,脑室缩小至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相关症状几乎消失,头颅CT 显示患者颅内压水平正常,脑室缩小至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CT 显示颅内压无变化,疑惑病情更为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腔感染、引流障碍、低颅压综合征、脑室端阻塞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治疗后,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研究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常规组共发生并发症8 例,发生率为53.33%,其中腹腔感染3例,引流障碍2例,低颅压综合征1例,其他2 例;研究组共发生并发症2 例,发生率为13.33%,其中引流障碍1 例,其他1 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脑内储存约120~150 mL 脑脊液,每天更新3~4次,产生的速率为0.3 mL/min,日分泌量为400~500 mL。正常人脑脊液是分泌和吸收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以产生脑积水。造成脑积水的原因主要有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脑脊液的吸收障碍以及脑脊液产生过多。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脑室扩大,颅内压升高,使得脑脊液进入室周组织,出现脑水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手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主要术式有脑室—腹腔(V-P)分流术、脑室—心房(V-A)分流术、腰大池—腹腔(L-P)分流术三种,其中V-P 分流术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V-P分流术于1905年Kausch首次开展,其主要是通过把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置入体内,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传统的开腹V-P手术切口较长,且容易出现分流管堵塞,导致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损伤患者脏器,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7]。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V-P手术的成熟,腹腔镜V-P手术逐渐应用于脑积水治疗中,而且其疗效备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

腹腔镜下V-P手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条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消除脑脊液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中的积聚,使脑脊液水平达到正常状态,并能够减少脑积水引发的诸多并发症。本研究从患者侧脑室额角部位进行穿刺置管,额角内额叶是脑功能区的哑区,且内部脉络丛较少,而脑室内脉络丛又是脑脊液产生的主要部分。因此,在此处进行穿刺,既能够有效将脑脊液引流出来,同时还能够避免因脉络丛较多而导致引流管堵塞等现象[8-13]。此外,腹腔镜下V-P手术切口较小,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术后感染的并发症;在腹腔镜下进行操作,视野清晰,能够减少对患者腹腔造成损伤的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进而提高了患者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

综上所述,对脑积水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脑积水脑室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NSA架构分流模式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