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博韬 李小兰 刘钰 张志伟 王志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在线教育的不断更迭,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催生了在线教育的大规模爆发,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疫情的防控成功,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双线并行”且相互作用的“新业态”,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教学互动更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方法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双线融合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以课程思政为目的的双线融合教学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双线融合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案例的设计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将体育课程思政融入到双线教学中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体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是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是提升体育课教学时代感和发挥体育课育人先天优势的应有之义。该研究聚焦已有研究理论的不足,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界定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实施路径,以期为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体育课程思政我国学者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定论,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有学者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理解“智于体”和“德与美”,认为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赋予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的同时,丰富体育课程内涵,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也有学者从对体育课程理解的角度定义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即要发挥育体功能,释放育人价值,在体育活动中挖掘体育思政资源,依托技术传授实现以体育人的理念,还有学者从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来阐述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2-4]。这些研究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化。2022 年4 月21 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品德关系的角度来看,二者同宗同源,一脉相承,体育课程思政是对体育品德的延续、强调、和补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品德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再深化和再落实。从体育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关系角度来看,要想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功能,就要以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为砖,铺平体育课程思政之基,筑起体育课程之墙,建起立德树人的大厦[5]。综上所述,该研究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定义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直观性强、以身体为载体的隐形教育特点,提升体育品德的教育成效的教育理念。它是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是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该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内涵。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机是一个从内部到外部动机的连续体。人类的人格成长和整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感知外界信息,形成自主性动机的过程[6]。人类心灵具有积极的本质,当外界环境持续提供滋养和支持时,就能够满足人类自主性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关系的需要,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完善[7]。双线混融教学以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PP 以及各种教育平台,打破物理时空的界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创新,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打造一个激发和内化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吸收体育思政元素的有利环境。这满足了自我决定理论中环境对自主性需要的支持,激发了人类天生追求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该研究对“双线融合体育课程思政”的定义为: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是以体育课程思政为核心,以发挥双线融合体育教学的优势为手段,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有效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教学手段,从教学资源到教学设计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时间、泛在化的思政渗透,提升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成效。
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特点的梳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思政是用身体练习来体会思政的教育;体育课程思政辐射面广、周期长;体育课程内容丰富、思政资源多;体育课程手段多样,学生易于接受;体育课程思政德育内涵深,易于塑造品质。这些研究虽然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有了一定阐述,但是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因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仍然有它独有的特点,结合双线融合教学的学习场景丰富、教学过程灵活、教学方式多样、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点,该研究认为可以从思政资源、教学时空、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来理解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特点。
2020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改革创新,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拓展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渠道。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知识不仅来自于教师、家长、教材和书本,还来自于APP、网站、自媒体,以及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的优势,利用媒体、新闻,即时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为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从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健康身体、生命关怀,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奥运精神、文化自信等,各种各样随时发生的鲜活的思政案例,有助于教育者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案例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更加直观和感性的特点,将其融入课程将更加自然和生活化,易于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
课堂教学的开展必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特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1]。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物理时空界限,基于移动、互联、沉浸式的线上与线下无缝衔接,既具有泛在化的教学和学习体验,可以在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模式下进行碎片化的学习[8],利用互联网完成立体化、全方位教育者和学习者虚拟对接的优势,又具有师生面对面即时互动、教学有组织、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渗透方式更为灵活和便捷,在教学层面,很好地践行了三全育人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由教法和学法组成。苏格拉底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就是形容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学习者可以经由自己思考得出结论[9]。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归根结底,要想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无痕渗透于体育课程中,需要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导型教学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研创型学习转变。在授导型教学法层面,翻转课堂,慕课堂等为授导型教法找到切入点;在研创型学法层面,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自适性学习和互动性学习,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拥有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10],这些教法和学法的多样化,保证了体育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各种育人要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这一重要任务。
课程目标指引教学活动与课程实施主要走向,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2022 年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运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品德的总体目标,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并未规定三个目标之间的比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技能教学与价值引领并不能平分秋色,教师更加习惯于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授[2]。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泛化,缺乏系统的体育课程具体化目标的制定。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应将体育课程目标细化,具体来说,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可分为线上课程目标和线下课程目标。线上教学是双线融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自适性学习为主,更加具有个性化,一方面,目标的设定要突出学生善用互联网平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将思政育人这一主题贯穿整个目标中。线下教学目标应以教师的主导设计为主,通过教师各种教学手段的实施,确保学生思政教育与运动技能的培育协同进行。应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竞争与合作,规则意识、意志品质、审美意识等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围绕课程总目标进行,不能互相割裂,防止出现各自为政的状态。
再者,也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的需求。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目标[11]。目标应包含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例如,体育院校的双线融合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应以培育社会需要的专业体育人才为主,国防院校的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应以培养面向现代化国防的一流人才为主要目标,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要求,以不同的职业规范、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为思政要素,将其融入到课程目标中去。
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应从教学理念、思政资源、技术手段三个维度来设计。首先,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设计者的角色,从“教”向“学”转变,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建构主义,它更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12]。新的技术作为载体,赋能体育课堂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深度融合。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满足学生需要,建立课程资源库,让学生随时随地按需选择,还应该创造生动的、富于变化的、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学习环境,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融会贯通。其次,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设计要统整和开发思政资源。一方面,根据课程目标筛选和转化现有的线上线下优质思政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多校跨专业跨学科体育教学联合体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职业素养开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育思政内容,将线上和线下体育思政资源有效整合,与体育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相融合,形成线上线下统一的全方位的体育思政资源内容体系。最后,创新双线融合体育教学的技术手段,用智慧教学助力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从MOOC在线教育平台为代表的翻转课堂到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力量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更好地借助智慧教学手段,创设沉浸式和自适应式教学场景,通过对学生个体数据的搜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且真实的学习场景,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训练全过程数据采集分析和积极反馈[13],这些智慧教学手段的实施,将会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具有创新性表达,使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更富有效率。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要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来检验。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认知、思想政治素养、健康行为[11]等维度展开,这些评价指标不仅要在结果评价里有所体现,更应纳入过程性评价,形成积极反馈,以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数据能精准对过程评价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数据进行链接,总结成果、驱动现在、预测未来[14]。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可将大数据应用到评价体系中来,促进双线融合体育课程思政评价向更科学和更客观的方向发展。
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评价分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通过收集课堂教学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分析体育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设计安排是否得当,帮助教师监督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进程,并为学生做出精准的量化和质性反馈,促进学生技能学习的提高、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思想政治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大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监测身体的各项动态运动指标,给予学生即时性的反馈,激励学生更科学安全的学习锻炼,同时,大数据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源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未来的学习水平趋势,驱动学生反思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体育人,以体育德,建立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做保障。思政内容融入质量的高与低、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的是否到位,教师的自身素养是关键,因此教师胜任力的培养,成为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该研究认为,提升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的胜任力,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自觉的政治担当,而且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了解本学科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交集和联系。这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5]。体育教师应破除理论基础薄弱的刻板印象,转变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观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发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敏感度,有效丰富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单位要加强与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动,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通过专题培训、讲座、讨论等方式主动形成上下联动,课内外贯通的思政格局。其次,构建双线融合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的基础保障设施,提升体育教师的双线教学能力。一方面,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弹性的教学空间和师生良性互动需要完善的现代化智慧平台做支撑。学校管理层不仅要借助企业建立相关智慧教学平台,而且要自建智慧平台,学校统筹规划管理,保障双线融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力进行专题培训,指导教师如何使用大数据,如何使用智慧教育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双线融合的体育教学和评价保质保量进行。
最后,学校管理层要有效利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升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虚拟教研室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际、跨时空的联合教师和教科研组织的共同体,它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师以项群或者年级为单位的教研形式,将范围扩大到了不同地域学校或学科,是新型的教研组织形态。学校管理层要以建设虚拟教研室为契机,面向成员单位协同创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探索双线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新方法,推广和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建立体育教师培育途径,整合体育行业和校内体育培训资源,举行线上线下教研活动,推动体育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成长。突出以体育人、以体育德、体育强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