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叶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和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语言品质和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较为全面地诠释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改变了过去片面注重语言知识教授的现象,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和审美体验四个方面出发,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做出了诠释,并针对不同的学段设置了相应的目标,有助于为古诗词教学开辟新的思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其与古诗词教学之间的联系,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背诵60篇优秀诗词,能够熟练诵读,正确掌握其中的韵律、节奏、音调等。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对汉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押韵,用最精炼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在众多文体中独树一帜。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遣词用句,感受诗人的思考与智慧,体会用词的精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载体,学习古诗词也是理解和感受诗人思维的过程。由于字数上的限制,许多古诗词都有留白的地方,而古人生活的环境与现代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带领他们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情绪、思想哲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其思维的提升。从成长规律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弱,但具有较强的质疑、想象能力,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带领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比较,锻炼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在语言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读、赏析,使其理解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词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培养他们积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学作品和古诗词都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古诗词是我国许多朝代的常用文体,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方式,蕴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是学生传承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与中华历史文化对话,感受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体会诗人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了解不同时期产生的璀璨文化。
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古诗词中涉及的文化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以及其他的文化常识。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还包括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比如一些包含优秀品质、人生哲理的诗词,是涵盖古代文化习俗、道德思想、多元艺术在内的综合体,也是小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重要的精神财富。古诗词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的养料,使其在理解意象、意境、民族精神、创作特点的过程中,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增强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使他们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韵味,通过朗读吟诵,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技巧与心思。新课标也提出了“对优秀的诗文进行诵读”的要求。但从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较少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较少。受考试机制的影响,教师大多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将记忆当做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这就导致许多学生虽然记住了古诗词,能够流畅地背下来、写下来,但诵读水平并不高,对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等把握不到位。古诗词的背诵应当是在熟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应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实现。
近年来,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革新,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语文教师用得最多的还是讲授法,倾向于采取按照顺序一词一句翻译讲解的方式,并为学生补充说明诗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环境、创作背景等,但较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这就导致课堂的容量较大,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理解的时间很少,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此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多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问题内容缺乏梯度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有待增强。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多背、多积累,要让学生知道诗词的作者是谁、创作背景是什么、描述的内容和情感是什么,学生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将诗词完整无误地背出来,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审美能力无法直接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也很难进行定量的评价,所以审美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再加上教学时间、课程进度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句意的分析上,片面追求知识性目标,忽略了情感性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以大量阅读为基础,仅依靠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积极引入课外的经典古诗词,以拓展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使他们掌握更多优美的诗句,在长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素养的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但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并不丰富,掌握的诗词作品、了解的诗人大多是课本中的,平时也缺乏自主寻找、阅读古诗词的习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数不胜数,优秀的诗人也有很多,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有限,没有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对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古代学堂的诗词教学十分注重诵读,这是由于古诗词讲究音律,诗人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运用汉字,达成抑扬顿挫、时急时缓的效果。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语言韵味,体会诗人的语言素养和艺术风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音律感、节奏感,带领他们进行诵读,使其由浅入深地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这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意义匪浅。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一课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划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要求学生在读每一句的前两个字后稍做停顿,采用“二三式”的读法。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诵读,教师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感知。随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秋、流、舟、留。”为学生讲解关于平声字、韵律的知识,让学生在读这些字的时候,声音长一些,同时,“后、照、女、歇”是仄声字,读的时候声音要短一些。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多次诵读,在一步步的教导当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水平,不仅要读对字音,更要读出节奏和韵味。
古诗词具有篇幅短小的特点,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只看到文字描写出来的东西,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想象,发散思维,补充诗词中的空白,以此来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脑海中勾勒出词中的画面,想象将士们背井离乡、在外征战的场景,理解行军作战的不易。上课后,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诵读这首词,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然后提出问题:“‘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写到这里,一定是想到了故园的景色、故人的面容,你觉得他会想到哪些场景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答,比如和家人一起聊天,和朋友一起饮酒作词等。接着,教师可进行追问:“‘夜深千帐灯’。夜已深了,纳兰在思念家乡,那么万千将士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其他的将士一定也和纳兰一样,想念家乡和亲友。这时候,教师可抛出下一个问题:“将士们思念家乡,又为什么要离开家乡,身向榆关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为国奋战、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最后,教师还可以从古诗词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时代变迁,但现在也有很多战士常年驻守边关,保卫祖国的边界线,激发学生对爱国将士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宏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当时的场景、人物心情,透过文本表面,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对诗词内容以及自己的现实生活都形成深刻的思考。
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所以学生有时会难以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为了深化学生的体会,教师需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构建出合适的情境,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尽可能准确、深刻地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教师可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图画、视频等,将其整合到课件当中,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将月亮、乌鸦、江流、渔火、客船等景物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画面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面对如此场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不一样,所以产生的审美体验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觉得会安静平和,有的学生觉得有一种孤独感,有的学生则体会到了淡淡的愁绪。接着,教师可让学生猜测诗人张继为什么会有愁绪,或是怀才不遇,或是被人诬陷,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但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到诗中霜气满天、对愁难眠的忧愁。当学生理解了诗的意思和情感之后,教师可播放一段柔缓的音乐,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诗中的画面,把自己代入到诗人的角色中去,从诗人的角度去看景色、听钟声,产生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课本内容,还必须要拓展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传承和理解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发课外的诗词教学资源,推动课内外古诗词的整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古诗词拓展阅读活动的时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反之,如果古诗词拓展阅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将其看作一种额外的学习负担,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效果也会不佳。教师要设计多样化、趣味性的古诗词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理解和传承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从军行》的时候,教师可围绕“爱国情怀”组织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含有爱国情怀的古诗词,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两首,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活动的主题,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整合,如《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等,均包含了浓厚的爱国情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中的爱国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情怀不仅是我国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宝贵内涵,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诗词知识,也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诗词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竞赛类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希望通过竞赛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围绕古诗词设计竞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增强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游戏,组织学生以小组对抗的方式进行比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感受古诗词学习带来的乐趣,对获胜的小组,要予以表扬或奖励,发挥激励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其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依据,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吟诵朗读、设计课堂引导问题、构建诗词情境、组织拓展阅读活动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使其感受古诗词中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