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问题探究

2023-03-21 16:02孙洪军王汝青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层信息化环境

孙洪军,王汝青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诸城分局,山东 潍坊 262100)

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信息化基于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通过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智能监控,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对基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挖掘和集成。在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和评估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物种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我国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完整性,从而制约着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环境保护手段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美丽中国”的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响应速度慢,覆盖面小,容易产生误差,严重影响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1]。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分析,是实现环境监测网络化、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对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有效,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前只是针对一些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实施环保措施,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治理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专业的环境监控技术与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对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行准确的了解,并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测,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充分的时间,甚至可以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进行相应的治理。因此,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建立环境信息化技术是一种环保方式的革新,有助于推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2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环境保护效率的手段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城市众多,各大城市都有大量的环保工作人员,而且工作场所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管理。环境信息化建设能够让时空的隔阂瞬间被打破,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市的信息,都能在一秒钟内准确地传递出去,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将成本降到了最低。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处理紧急情况的有效手段,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系统就能快速制定出应对措施,计算出相应的损耗,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1.3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环境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立科学的环境信息化监控体系,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保障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环境监测资料的多样性和准确性是评估环境质量的基础。(1)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通过对环境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污染,提前知道发生的事情,及早制订相应的计划,并做出正确的反应[2]。(2)环境信息化监控体系的建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为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污染区域的有效监控,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污染源。只有对污染源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从而推动环境的绿色、健康发展。(3)将环境质量问题数据化,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如果将这些资料公布出来,就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环境的实际状况。如通过PM2。5和空气质量指数,可以了解一天的空气情况。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激起民众的环保意识。作为一名公民,大家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充分发挥全民的主体意识,提高环保工作的热情。

1.4 环境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对大气、地表水、污染源等监测所得数据数字化,是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数据来判断当前的空气质量,并为人们提供出行防护建议,如外出时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同时,人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激起民众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号召全体市民为提高环境品质而努力。在生态良好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到户外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环境信息化建设还有助于民众了解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数字化,可以让民众对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是一种公民知情权。当环境质量降低,民众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人。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2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大数据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数据的来源主要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社会统计等,这对增强监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基层生态环境资料包括:环境统计、污染源研究、再评估、排放许可、放射源、固体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等。通过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预测和防治,可以有效改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经营决策的可预测性、相关性和及时性。

3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3.1 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可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技术更新换代,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都在飞速发展,智能技术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3]。这种趋势会影响到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都会在未来进行大量的技术更新。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新的技术是必要的。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管理需求在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中,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因此,环境管理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在多元化的治理体制下,依赖于传统的人工管理存在着效率低、容错率低以及因监管不力而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给我国的环境治理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传统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国家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相关改革。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近年来都在大力推进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但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创新机制,缺乏有效的数据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转化能力的欠缺也是产业信息化人才匮乏的表现,人力资源与信息化发展之间很难实现有效的匹配,从而造成了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发生。另外,就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而言,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设施还不够完善。

4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在信息传入方面,系统缺乏统一性

由于基层生态环境中的数据和信息具有多样性,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传输体系。同时,由于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环境部门必须构建一个统一的运营体系,并整合各地资源平台。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构建自己的运行系统,充分发挥其协调组织、系统监控、决策支持等功能。

4.2 各自为营,数据孤岛逐渐形成

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体系都是按照区域来划分的,每个区域的环境监测系统都是为该区域的政府提供支持的,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共享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数据都是一次性的,不能被有效利用,所以这些信息就像是一座孤岛。但是,基层生态环境的大量数据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仅靠此进行查询、统计,不能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提供更深入的支持[4]。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各领域、各层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4.3 技能型人才不足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必须要有专门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促进技术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然而,当前我国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人员短缺,同时也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提升人才的专业性、服务性和法务性,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需要。

4.4 管理较为低效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造成了信息在采集、利用、共享和集成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与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低下有关。

5 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5.1 生态环境信息化的结构组成

当前,我国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但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包括审批验收、排污总量控制、排污标准等方面都已基本落实。要把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各个领域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各种生态资源,制定相应的环保责任和目标,并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推动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化。

5.2 开展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的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构建和完善信息化数据库,把法律法规所包含的内容纳入到生态环境数据库中[5]。在此基础上,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生态环境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要将各大环保组织和区域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持续地将各类环境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构建可信的基础,并根据地区及全国的环保状况,利用多种平台进行有效的环保信息交换。另外,必须建立资料搜集平台,以便相关部门人员可共享环境信息,保证信息使用的及时性。

5.3 规范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生态环境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建立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模式,并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切实落实。信息体系可以帮助各个级别的环境机关管控基层生态环境,将各个区域的环境部分数字化,以保证环境的安全,并按照通用的标准和制度将计算机结构标准化。各级环保机关要加强对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员工的信息化认识,以推动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4 高效整合数据信息,统筹管理信息化项目

针对目前我国基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提出对国家、省、市、区环境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综合利用,逐渐克服环境信息化建设管理中的不足,运用信息总线保障基层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所以要想在基层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有效提高基层环保监测预警能力,就需要构建一种综合性的监测量化监管制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GIS平台,并对其进行模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方便使用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智能软件。

5.5 明确划分权利义务,促进数据资源的优化共享

基于数据资源的基层环境信息化建设,可以对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辐射监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统一、及时的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优化和共享,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使企业的各种数据与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枢纽,使数据能够相互交换[6]。另外,扩大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提升基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建立一个为基层推广环境信息的有效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公共服务资料与互联网连接,以改善基层生态环境服务的品质。

5.6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管理水平

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构建以生态环境部为单位,以“网信办”为核心的协同机制,加强体制上的领导,成立一个基于环境部的情报中心和以领导机关为核心的情报技术专家组,还要在第三方专业组织的技术支持下,成立一个信息技术专家组,强化基层标准,并把“十四五计划”列入环保指标。

5.7 建立数据中心,加强数据处理能力

要实现基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强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提高。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搭建云平台,在基层生态环境管理平台中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反馈。云平台的搭建将会进一步强化生态与环保的基本架构,更好地完成资料的集成与管理。二是建立数据资料中心。资料中心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架构,过去曾有资料处理中心,但是其并不能对资料信息进行高效处理。目前的数据中心具备数据监控、数据集成、数据过滤、数据共享和智能顾问等多种新的数据功能。为了提升效能,要建设以资料为主的智慧信息中心,但实践中依然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难题。

5.8 提升信息系统基础工程建设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国家对科技的融合和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提高基础网络的能力是当前数据监测形势的最根本需求,而当前多维度数据监测的发展趋势则对基础网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建设与基层生态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的可达性,加强网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具有数据集成功能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其本质是对信息体系基础建设进行监控。未来,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监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基层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效率。

5.9 建立多维度的平台协同机制

要构建基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系统,必须从顶层设计、数据能力等方面入手,多维协作也必须得到强化。首先是系统的协作。生态环境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信息化系统的价值在于其全方位的网络化、工具化和高效化。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必须加强管理与体制的协调。其次是数据的融合,由于基层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以往的数据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交互和集成,因此必须建立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打破数据壁垒,通过构建标准化的数据资源提升具有协作基础的能力[7]。其次是技术上的合作。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技术,要用信息化来解决一些突发事件,这些都是信息平台的价值体现。再次是资料协作。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积累和规模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才能形成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数据集成。若缺乏对数据的管理和筛选,则提供解决方案将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我国的基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从互联网、物联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由于缺乏资料协作,难以实现集成创新,所以必须突破信息壁垒,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新需求。要加强与各类专业杰出人士的交流与协调,加强对外人才的吸收,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总之,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环境治理的基础,加强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和管理,从大量信息中抓住关键,明确发展方向,提升环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基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要创新开发以综合数据为驱动的国家数据平台,并将其纳入信息与环境治理的工作过程中,使其成为监控基层生态环境发展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基层信息化环境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月“睹”教育信息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层在线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