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青,孙洪军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诸城分局,山东 潍坊 262100)
农业生态环境包含了自然和经济两个层面,在农业生态体系中必须协调各方的关系,并在一个复杂、规模巨大的农业体系中寻找环境和经济的平衡点,即以生产效率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生产效益型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它可以根据保护生态的需要,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生产效益型农业既能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又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最优利用,将生产效益型农业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与保护。
农业离不开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而土壤、水源等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观念。在农业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利用先进的经济思想和技术,构建产业链。强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和基础,以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资源,许多资源的恢复与改善都需要一段时期,通过对有限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资源节约型农业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应积极探索绿色、安全的农业道路。传统的农业生产既是资源的浪费,又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在绿色、安全农业目标中,要积极推动绿色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让消费者放心。绿色安全型农业可以创造高质量、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条件,运用更多的专业技术[2]。
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利用不当,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损失。(1)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工业化、城市化所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2)土壤侵蚀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在某些地方,由于土地利用不当,容易造成土地结构的破坏,使土地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土地侵蚀,使土地资源持续减少。(3)农田环境的污染对耕地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一些地方在农田灌溉过程中,会利用附近的工业污水,这些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进入耕地后会引起土壤结块、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耕地资源是我国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破坏给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2.2.1 水资源的浪费
我国淡水资源既不丰富,也不均衡。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由于降水不足,缺乏淡水。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对农田灌溉的高需求和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使土地利用年限急剧降低。
2.2.2 农业环境的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引起的。例如,农膜污染主要是由于农民在施用农膜后未进行有效的循环利用,有些膜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从而影响到了土壤品质。
2.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
有关部门在科技投入、宣传力度、技术运用水平、法律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健全的制度保证。
3.1.1 预防土壤侵蚀与污染
土地状况是影响耕地环境的重要因素,它能直接影响到耕地的品质。(1)有必要对有关部门的废物进行控制,完善废气、废水和废品处置体系,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环保排放和防治农田土壤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过处理的水可以被直接用来浇灌,不仅可以降低土壤的污染,还能节省水源。(2)建立土壤监测体系,定期监测耕地的土壤品质,对监测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随时关注土壤品质。(3)规范施用农药和肥料,防止过量施用高毒性农药,应使用绿色、无公害的农药、化肥,既能解决病虫害问题,又能保证土壤质量。(4)通过增加土壤的容积、净化能力,改善土壤状况,增加吸收分解能力,促进其自身降解,达到抑制污染的目的。
3.1.2 发展生态农业
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能源系统,相关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规范农民的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的有机环境,保障农业的品质。同时,有关部门必须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采用先进的经营方法。另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制度[3]。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它不仅是保证耕地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生态农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3.1.3 加强耕地保护意识
要强化对耕地的保护,必须使农民认识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明白,只要土地肥沃,地里的作物就会健康、高产,农民的收入就会稳定增长。同时,也要让农民了解到,土地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在使用上适度,并进行严格地加以保护。农民必须认识到耕地的重要性,才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土地的浪费和污染。在宣传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比如传统的宣传标语、入户宣讲等,宣传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文艺人员可以根据耕地浪费的情况来组织创作,或者在农闲的时候组织一些文艺表演,让农民们在娱乐中收获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农民在平时的休息时间里,了解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3.1.4 避免耕地流失
加快耕地立法,依法行政,强化监督。在监督和管理上,有关部门要注意利用违法用地导致的浪费问题。对违章建筑和其它违法建设要坚决制止,要积极组织现场检查,杜绝违法占用耕地,对违法占耕地的各方应积极进行教育,积极推动耕地恢复。对严重占用耕地的情况,要及时通报,使其它农民明白,非法侵占耕地是违法的。对占耕地面积大的区域,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析其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抛荒失管的问题,地方有关部门应主动与相关各方沟通,推动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另外,由于长期存在的问题,耕地的利用比较分散,在使用和管理方面都很不方便,有些农民对偏远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不重视,造成耕地浪费严重,不利于科学的统一管理。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关注,积极整治,积极配合有关农户,积极整合分散的耕地,推进集约化、规范化的经营,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3.2.1 树立农业生态意识
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农业生态意识,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引导和推进。(1)应提高民众对农业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农业环境的意识,使其远离传统的农耕观念,改变农业观念。在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中,必须积极地渗透生态文化,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保护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2)要尊重自然,拉近与自然的联系,既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又要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以达到两者的双赢[4]。(3)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必须依靠各级力量,提高对农业生产的监管,把保护农业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要加强生态农业文化的建设,把农民纳入到环保工作之中,从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对生态意识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4)加强对农业的监督,使其从法律、法规、执法等方面提高认识程度,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时时提醒农民遵守有关规定,约束自己的农业生产行为。
3.2.2 优化农业生态模式
农业可持续生态模式应从保护和合理使用两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水平,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兼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最优分配,使其达到高效的经济循环,即一种生态资源被用于某一农业生产过程中,其附加物或残留物均可被另一种农业生产链所利用。比如玉米在循环农业中,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处理,就可以用来生产饲料,既能消除空气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养分,增加牲畜的营养价值。在农业循环方式中,牲畜的排泄物也能得到最大的利用。畜禽粪便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对土壤、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燃料,既可以减少农户的生活费用,又可以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沼气生产的淤渣可以用作农业生产的重要化肥。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循环再利用,既可以降低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使用。
3.2.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对农业生产区进行全面的保护,以降低对生态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上,可以设立一个农业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户的具体操作和技术进行指导。在所有的农业领域,根据清洁的要求,农民可以进行操作和管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的投资力度,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建立农村水利设施,以避免农民对有机水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农业环保上,要大力发展有机产品,帮农户充分发挥有机产品的优势,扩大经济增长途径,让农民了解、保护有机环境。
3.2.4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资源能源系统,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5]。同时,要强化执法力量,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不同于常规的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鼓励企业和个体利用多种奖励手段的同时,通过相应的惩罚和奖励,对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的治理。
3.2.5 加大科技与管理投入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必须采取合理的生产方法。比如,要解决缺水问题,就必须利用最新的节水技术,通过优化灌溉技术,优化农业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技术水平。此外,有关部门要实施科学、合理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对杀虫剂、化肥、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问题进行规范,并对靠近农田的工厂进行整改、搬迁或关闭,确保农田不被污染。通过实施科技手段,加大管理力度,可以有效改善耕地的质量,规范农业生产。
3.2.6 加强宣传工作
在制定相应管理措施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帮农民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处。比如,在生态农业建设栏目中,可以设置生态农业建设答疑,集中向广大农户提问,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进行解答。在回答问题时,应尽可能采用举例、制作动画短片等简洁、形象的方式,而不是冗长的概念解释,以便于农民了解。通过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农业生态的保护。
3.2.7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在加强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确保农民掌握生态环保技术。在实施生产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技术教育。相关单位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题讨论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6]。另外,也可以举办区域技术交流会,让有技术的农民分享他们的技术,提升其它农民的技术。从总体上讲,农业生产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是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2.8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当前,我国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侧重于城镇,而对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却很少关注,所以要通过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把环保政策落实到农村,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的环保问题。有关部门要明确各级权力和责任,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对于执行不力的,要及时追究责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视,确保一视同仁,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3.2.9 完善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
(1)完善农业补贴。农业补贴制度的健全必须围绕结构的优化来进行,同时,根据目前的农业状况,逐步取消黄箱的政策,并逐渐加大对绿箱的扶持力度,使其具有最大的绿色化。通过补贴、增加有机肥料以及相应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非功能源对农产品的污染。
(2)完善农业生态补偿。鉴于当前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制度,必须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进行界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制订要与《关于完善有机环境补偿机制的意见》第31条相结合。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社会和市场。同时,要坚持“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方针。在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应该着重于污染的排放治理,并将其加以完善。
总之,我国面临着很多环保问题。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保证农业体系不被破坏、不被污染,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达到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