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玲琳(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江苏省昆山市)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古诗词能够使人增强审美能力,增强对人对事的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使他们扩充识字量和知识面,更是使他们感受古诗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个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待万事万物审美感知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要求,而小学阶段的教材编写中古诗词占有很大比重,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育特性,进行融合审美教育的古诗词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教师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来适应全新的教学改革,同时也在不断适应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需要。但许多教师仍然忽视了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片面地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只需要掌握生字生词,了解古诗的意义即可,对于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破除传统教学理念中古诗词仅仅是服务于成绩,让学生学习新字和背诵即可的错误理念,使古诗词教学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已经渗透了帮助学生树立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重要内容,教师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也能够使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写作、锻炼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够不断加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学底蕴,也包含了丰富的美感。古诗词在朗诵时能够使人感受到音乐美;古诗词创造出的情境能够让人感到意境美。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将学习到的内容转化为审美鉴赏能力。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教育元素,古诗词中的美是丰富且多样化的,有的古诗重视韵律和对仗工整,有的古诗重视表达情感,表达诗人所处的境遇和感悟,有的古诗则是描绘美丽的风光,表现大自然之美。例如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多编入一些简单的写景、写物小诗,使学生初步体会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而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则加入了不少富含哲理的古诗,力求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够有更好的审美体验与古诗词学习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教学和对审美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教师通过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到古诗词中包含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古典美学的深刻意蕴,教师通过多个不同维度的诠释与解析,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感受古典美学,认识古典美学,增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古诗词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手段。
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进行的环节往往是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本身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有韵律的,平仄之间的搭配使得古诗词在朗读时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一种托生于文字之中的音乐美。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古诗词诵读,在这一阶段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有美学体验,从平面的文字中感受到立体的听觉美。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登鹳雀楼》一诗为例,这首五言绝句的第二句、第四句的尾字都押“o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该诗在格律上则是“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尽),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平平平仄仄(欲穷千里目),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工整且具有节奏。人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能从中体会到诗歌之所以称作“歌”,正是由于其文字的平仄节奏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平仄和押韵,还要让学生根据诗意来进行断句。仍以《登鹳雀楼》为例,断句应根据字词的搭配,朗读时体现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节奏感。
语文学习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古诗朗诵视频,结合一些符合古诗词意境的视频,帮助学生领会朗读为文字增添的音乐节奏与韵律的美感,获得对文字中存在的音乐美进行赏析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古诗词学习中有良好的应用,学生在未来的写作中也能够把握文字的音律,为写作带来美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对部分难读的生字、易读错的形近字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通顺且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再进行对字词和诗意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需要多方面渗透的,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多次朗诵,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音乐与韵律的审美能力,感受到诗与歌的美感结合。
诗人创作古诗词时,往往是有感而发,这也使古诗词中具有一定的哲理,许多诗词并不局限于表面上的文字之美,其内在的哲理之美需要对诗意深刻挖掘后才能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中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古诗词的字面意义和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都为学生讲解明白,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对生活中常见事物存在的哲理与价值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微知著,对许多寻常事物有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墨梅》就是一首非常有哲理性的七言绝句。按照诗句表面意思来看,是称赞自家池边的墨梅树花开时清香怡人,但结合诗人王冕的个人经历与梅花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表现出来的深刻意蕴,则能品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古诗多维度的诠释,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有代入感,理解诗人是在何种境遇下以什么样的心境创作了古诗。
对《墨梅》这首诗而言,诗中描绘了梅花沾染墨水痕迹而失去美丽的外表,又写梅花并不在意外貌如何,只希望能够将清香的气味留存在天地之间。从这一角度来看,“沾染墨水”是梅花的外在表现,而“清香”也是梅花高洁的内在美。王冕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农民起义苗头尽显,一方面王冕自身面对着现实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这也就是他的“淡墨痕”,而他心中保有不献媚、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这则是他的“清气满乾坤”。古诗想要表达的是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之中,都要拥有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美好品德,这种诗文中蕴藏的深刻内涵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再教授给学生。五年级的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需要提高一个台阶,进入到更高的层次,这是由他们的学习需求决定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渗透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领悟深刻的哲理。
古诗词的美不仅来自节奏韵律和内在的哲理,更来自古诗词塑造的意境。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编写中加入了许多写景诗,简短的小诗寥寥数语就能展现出一幅明丽的风景画卷。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有一些对于自然风光、农家劳作风光等的描写,在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范成大描写农家田园风光的组诗,教材中摘录了其三十一,诗中重点描写人的活动,通过大人的劳作和幼童的模仿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风景画卷。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这种夏日劳作的忙碌但又充实的农家生活,感受农家耕织时的繁忙景象。这首诗使用的语言虽然朴实,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辞藻,却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农家劳作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塑造,使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的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如三年级教材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该诗是苏轼所作的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带学生简单欣赏《春江晚景》这幅画,再结合诗句让学生领会江南早春时节处处生机勃勃的美感。又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村居》一诗,该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江南“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文中的插画有助于理解诗意。然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画面,如孩童放的风筝的形状、放风筝时的动作以及当时的心情,等等,从而将诗歌中的情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学习中。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画的直观体现能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描写进一步具象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塑造也有非常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对学生渗透审美能力的教育,也能够使学生理解古诗中想要塑造的意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将真实的场景与古诗词中的描写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古诗词知识进一步内化,这也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中有许多内容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这也是古诗词中意蕴美感的重要来源。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抱负等融入字里行间,使古诗词拥有感染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让学生对诗人在创作时的情绪更有代入感,从而使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教育有更好的效果。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诗人杜甫本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时,杜甫听说河南河北的叛乱被平定,感受到和平即将到来,人民无须再受战争影响,许多人能够不再承受流离失所的苦难,他的内心应当是充满激动的。但诗的第一句却写他“初闻涕泪满衣裳”,许多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明明是一件好事怎么诗人却哭了呢?为什么妻子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呢?教师需要把握住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把握诗人借用妻子的情绪来表达自己情绪的写作手法,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的写作特点和诗歌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绪。
该诗的情感通过动作、场景进行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是他们听说战争可以结束,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再想象一下离开家很久的人终于可以回到家乡是什么样的心情。诗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快乐的,这种快乐是从何而来,诗人杜甫又是如何将这种快乐表达出来的,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学生自行领悟,让学生能够明白诗句中的每一处遣词造句其实都是在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表达中慢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长久生活在和平年代,教师更要让他们明白这种和平的可贵,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创造正确的审美导向,使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教学中,对诗人情感的挖掘与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也能够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思想得到提升,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当前教育改革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是否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含义,也要让学生能够领会古诗词中的美感,这是实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充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更多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美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