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思维生长为基础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2023-03-21 20:21吴彦琦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路小学山东省威海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整体要素课文

■ 吴彦琦(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路小学/山东省威海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往往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安排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梳理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品析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深度解析文本内容或形式,抒发感情或读写结合。以单篇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固化倾向,无法深度挖掘教材编排的内在关联。“单篇教学模式”不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精准解读教材: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理念进行编排,同一知识单元不同册之间由低到高又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单元板块化明显,彼此融合,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能力训练体系,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必然趋势。接下来,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挖掘教材内部的关联,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两条语文要素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两篇精读课文和《故事二则》一篇略读课文,三篇课文层层递进地落实主题、要素。通过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习如何了解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此前教师往往会从单篇课文入手,忽视了单元内每篇课文之间存在的内部关联,也忽略了语文要素的层层推进,把握不好每篇课文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形成碎片化认知,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而如何把握好单元知识结构、语文要素等的内在关联呢?我们需要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进行教材知识的解读。

(一)借助显性知识,扎实语用训练

一般来说,显性知识是教师和学生打开教材时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课内生字词、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也包括单元内各个知识板块,课文导语与课文内容、课后习题间的关联,课文与阅读链接、课文后资料袋的关联等。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同时强调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通过对语文要素的追问,可以确定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核心语言训练点为“如何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通过挖掘单篇课文间的知识关联,可以发现这一语言训练点是如何均匀分布到每篇课文中去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主要学习如何结合注释了解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西门豹治邺》一课主要学习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主次分明、情节完整地复述故事,学习转述;《故事两则》主要学习提取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关键词句,梳理主要信息,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不遗漏情节。通过深度的教材解读,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单元整体编排的视域下,倡导一课一得,课课皆有得,但各篇课文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和层级关系。因此,整体统筹单元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层层推进语文要素的精准落实。

(二)挖掘隐性知识,形成能力序列

隐性知识指的是单元内课文本身所特有的写作方法,这类知识并不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加以呈现,但确实存在于每篇课文之中,且对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隐性知识一般指文本本身所特有的写作方法。常用的写作方法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四年级上第八单元阅读中运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对比手法”等,这与本单元习作要素相对接。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中,教师应抓住本课特有的语言训练点进行隐性知识的教学。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体现王戎善于思考冷静分析的品质。

在单元教材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是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生长的必要条件。以宏观要求为核心,以微观视角为策略,深入挖掘教材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由此发现,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单元教学,必须从整体入手,细分单元语文要素,形成语言训练的序列。

二、引领思维发展:探寻单元整体教学基本路径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单元整体教学应该着力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学习内容,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情境任务,让学习与生活产生直接联系。单元整体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指向高阶思维发展并以此为设计准则,教师应当创设真实的、高质量的生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情境中制造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高阶思维的成长。

(二)问题引领,使思维纵向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往往需要设置单元整体目标,无论从文本特点、语文要素,还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都进行整体的统筹安排。但“求同”的同时也需“存异”,即不能只关注文本共性,也需要突出文本的个性。单元整体教学既不能只重视横向铺开,忽略单篇课文之间层层深入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偏重于课文的快速推进,忽视了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文整合。教师应当设置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结构,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应当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引领设计思维生长点。第一问,阅读课文,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问,借助问题清单,试着整理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针对哪些角度提问的。第三问,仔细观察问题清单上的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哪些问题即便没有解决,也不影响阅读?试着给问题归类。第四问,试着找出问题中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的问题结构,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从初步了解走向深入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上好四种课型:拓宽单元整体教学的新途径

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单位,需要统筹安排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上好四种课型:方法导引课、精读赏析课、实践运用课、总结梳理课。接下来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解析以上四种课型的基本教学形态。

(一)解读教材

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内编排了不同的问题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习作是在三年级下六单元“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基础上的延伸。学生在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从不同角度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将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本单元围绕提问策略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每一篇课文前都有几句导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交流平台中,还提供了一些提问的具体方法策略:列出问题清单→将问题分类(按提问角度的不同)→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二)清晰目标

通过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单元整体目标: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54个字,会写56个词语,积累有关提问的名句。

2.阅读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能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3.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从不同角度发现家人的特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家人的特点。

其中,第2条阅读目标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及学习要求进行层级划分:

1.学习提问,初步整理问题清单。提问可以从部分和全文角度入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练习提问,在文旁和文后写下问题,整理问题清单,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

3.学习提问,在文旁和文后写下问题,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以及能促进深入思考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提问,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蝴蝶的家》)

(三)四种课型

1.方法导引课

方法导引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主要的学习方法。中高年级基础性字词应当主要由学生自学解决,因此依靠方法导引课解决。

(1)第一步: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①依靠单元人文要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②依靠每课导语:

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通过课前导语,学生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整体学习基础知识

字词关: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需掌握词语数十个,教师提前将词语整理到一起,课上通过归类等方式进行整体教学。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等方式,能自主学习一部分。课上,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识字。

①小组长主持,按照1—2—3—4的顺序,接龙读词语,每人每词读一遍。

②对于不能掌握的字,组员之间探讨识字方法。举手并按顺序发言。

③班级内,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查掌握情况,加深记忆。

文学常识关: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小组内交流补充。

课上,小组成员互相检查资料的完成情况,按1—2—3—4的顺序朗读资料,补充文学常识。

课文朗读关:同桌或小组接读。

组内4人按1—4号的顺序接读课文,朗读后用手势从正确、流利、响亮三方面进行点评,组长主持。

2.精读赏析课

尽管是在单元整体视域下组织教学,也不能忽视单篇文本各自具备的特点。因此,应当在精读赏析课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读课文,读写结合,形成阅读、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具体到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选取恰当的单元导读课(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

(2)小组合作,将每个人的便利贴粘贴在一起,整理成问题清单。

(3)二次整理,将针对部分提出的问题和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分类标记。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小组长念出问题,小组成员举手解答;其他成员,认为问题解决了的举手表决,大多数成员认为已经解决了就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个别仍然有疑问的成员,可以自行做好标记,课下继续解决。

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小女孩和母亲以及五粒豌豆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生命的力量。

3.实践运用课

选取单元内的略读课文《蝴蝶的家》,确保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在《蝴蝶的家》中,笔者让学生“给问题分类,再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前面三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提出问题—给问题分类—比较问题的价值”,渐次递进,但不在乎能不能解决。而此课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尝试解决问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4.知识梳理课

本单元课后题设置得清晰合理,蕴含知识丰富,总结性强。知识梳理课可以结合课后题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进行。

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的课后习题有三题,其中第一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第二题:“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题与前面的课文导语相比,难度逐渐加大,不但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整理问题,做好分类。且右边的小泡泡还提示了分类整理的角度,同时也暗示着两个提问的角度——针对部分、针对全文。

交流平台中总结了可以针对哪些角度进行提问,概括性较强,可以进行方法梳理。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非推翻已有的语文教学方法、经验、模式,而是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并对其进行新建构。也不是期待用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而是通过研究和实践,鼓励大家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关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探寻更有利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丰富的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猜你喜欢
整体要素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背课文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