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在科学实验中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成为探究的主体,能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又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增强科学精神,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
科学实验课堂的趣味性很强,有许多科学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科学作品。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科学实验课堂刚好利用学生这一特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课堂的探索欲望,用种类多样的科学实验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各个感官,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去。科学实验的教学课堂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满足了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让学生能够脱离传统教学课堂的束缚,充分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知识和科学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收获知识,并应用于生活中,就能获得生活经验。而科学实验是直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必要途径,也是科学课堂最重要的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老师应严格规范科学课堂的常规,按照科学实验的规则开展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便能掌握科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思维,而这样的思维能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部分科学实验需要和同伴配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科学实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需要在科学实验中胆大细心、不骄不躁、稳中求真。这便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所获得的科学精神,可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让学生受益匪浅。
小学生年龄较小,但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强,对于外界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科学实验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学习知识,用探究的形式认识知识。科学实验是经得起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推敲的,也是现今公认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老师在实验开始前,要进行辅助讲解,但是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靠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经历做出假设、实验探究、检验结论的过程。这就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应在科学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主动探索课堂知识。科学实验课堂,正如其名,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重要途径便是主动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而实验操作过程复杂,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导入环节应清晰、简洁、指向性明确。简洁地导入能奠定整节课的课堂基调,也决定着学生的实验速度和课堂氛围。复杂、啰唆地导入很有可能成为一次混乱活动的开始,学生找不到实验重心,自然无法顺利开展活动。
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而简短的谈话,或以启发提问、歌曲、谜语等可以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方式,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科学实验中。若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活动对象,要引导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对活动对象进行全面观察,不要过多地进行语言指导。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机。更不要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但要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行为,以便在实验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较强,本身种类丰富的科学实验材料足以让学生眼花缭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科学实验正式开始之前,老师的示范实验与讲解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科学实验的成功率,老师应规范学生的行为。只有严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老师在进行科学实验前,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材料的重要性,明确科学实验材料的使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爱护科学实验材料的意识。同时在科学实验正式开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不能随意干涉其他学生的科学实验过程,若是提前完成科学实验,可以自己独立思考、检验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正确。若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科学实验,老师应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在其他学生发表关于实验的想法时,不能随意打断,应尊重其他学生。同时,在讨论环节中,应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不要讨论与科学实验无关的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只有将课堂常规教育渗透于科学实验课堂的各个环节,严抓学生的课堂行为,才能为学生营造有序的科学实验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条件。
科学实验不是学生学完知识后,立刻就能成功的。尽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实验材料,但实验的结果却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老师应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实验的不同之处。这样看来,一节成功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气氛应是人人都能积极讨论,而不是静谧无声的。老师应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除此之外,在科学实验进行之前,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各种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关于科学实验的想法,勇敢地进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点滴进步,老师都应该及时表示肯定和赞赏。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心,自然会更加投入。同时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以实验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实验探索。在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科学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老师不要严厉地批评或指责学生,否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很容易伤害学生;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若第一时间出声制止,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出现依赖心理。所以为保护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老师适时轻声引导即可,要鼓励学生自主修正实验过程。
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为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老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而不是代表学生表述想法,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实现课堂公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设置分组活动,让学生探究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应深入每一个小组,安静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当出现偏离课堂主题较严重的情况时,轻声提醒即可。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又能保证学生的讨论内容不会过于偏离课堂实验核心。
实验过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实验的结果。所以实验过程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在全班实验完成后,老师依旧可以重新启动小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规范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几位最具代表性的学生在黑板前为全体学生讲解。下面的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说一说该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以此来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
总的来说,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稳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不应该过多干涉课堂,但要给学生创设利于表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实现充分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身各项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而小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年龄较小,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所以老师应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机会。老师要善于使用延迟课堂评价语。在开展科学实验时,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多角度表达,学生自由探究出来的结果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老师不要学生一出现错误,就立刻纠正。老师无时无刻不监督与限制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敢实验,不敢表述自己的想法,担心做错、说错,思维受限,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延迟课堂评价还体现在学生说出某种想法或做某件事时,老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或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身处自然发展的状态,任由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自己言行值得赞扬之处或值得修改之处,从具体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样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便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教育自然也在不断变革,所以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对于老师来说,为保证学生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课堂语言应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以最快速度了解课堂内容,根据老师的指引进行科学实验,在脑海中构建科学实验步骤,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除此之外,科学实验课堂中实验材料较多,为保证课堂的学习效果,老师应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规范学生的课堂常规,以保证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放在了首位,所以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想法,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老师应为学生构建轻松、平和的课堂氛围,以保证学生自由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同时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应重点应用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不仅能有效提高老师的授课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实验课堂中,能实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