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里的精神文化之旅

2023-03-21 19:52杨晓翔
江苏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关怀校长办学

杨晓翔

1905 年,江苏东台第一所官立学堂——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在东台“范公堤”旁的魁星楼原址开校,首任堂长夏寅官先生提出“务本求实,兴学育才”的办学理念。百年变迁,几易校址,数更其名,学校始终秉承“范公堤精神”,以“移山拒海、震古烁今”的地理文化重塑和“振聋发聩、以启来者”的精神建构作为办学灵魂。

1996 年,我从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走进江苏省东台中学。从开始工作,我就一直“两线作战”,一边坚守数学课堂,一边在行政岗位由团委干事走到副校长,先后分管了学校绝大多数工作。2004 年,学校高初中分开办学,后于2009 年由初中部整合东台所有初中,组建了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17 年,我调进该集团,担任党委书记、校长至今。26年的教育经历,26 年的精神之旅,我的文化血脉中业已深深烙上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印记。

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996 年,学校时任校长李志成提出“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他强调“学生是富有潜能的生命体,不是填充知识的口袋;学生是我们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我们炫耀高考升学率的砝码”,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李校长组织教职工学习先进教育理论,针对“师本还是生本,民主还是专制,创新还是传承”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辩论,让广大教师理解“以育人为本”的内涵:“人”是指一切人,是指有目的的、具体的、能动的人;“本”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学堂”;“以育人为本”就是指人的主体发展、个性发展、潜能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生入校,他以身作则,让每一位教师过点名达标关,要求两个星期后教师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八个星期能说出学生的特点,一个学期下来必须能对着学生后脑勺说出学生的姓名。他认为只有熟悉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当成活生生的人。

20 世纪90 年代初,李校长多方筹资,用四五年时间构建颇具特色的“一网三台”系统:校园网、校园有线电视台、校园无线电台和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这一系统更新了东中人的教育观念,为课堂教学的素质化铺平了道路,更为弘扬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每一个部门,都有学生自理自治的身影。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理论与实践系全省首家,对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仍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李校长善于学习,永远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始终关注“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他的办学思想,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追求,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追求教育的长周期。他为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大胆创新的毅力和决心,一直影响学校每一个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从李校长身上,我领悟到,一个优秀的校长,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维,与时代共舞,与未来握手,如此,一个学校才有方向。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2003 年,学校新建校区正式启用,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师生员工超8 000 人,一个年级有26~28 个班级,生源差异性凸显。时任校长王兆平继续坚持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确保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他提出“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

学校拥有全东台的优质生源,为更上层楼,王校长提取“范公堤精神”中最为朴质的“勤”为校训,作为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构建“勤”文化,激励师生们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同时,王校长提出了四个“没有”的办学要求,即“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努力让有水平的管理凝聚人心,让有思想的教学震撼人心,让有进取的学习鼓舞人心,让有质量的数量深入人心。

王校长身体力行,在学校管理中非常注重细节。他始终强调“用功能把事情做成,用心能把事情做好”。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的发展,在乎特色——我强;教师的发展,在乎特点——我能;学生的发展,在乎特长——我行;校长的发展,在乎特质——我先。”“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东中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工作中哪怕极细小的一个眼神,也可能影响孩子的终身。”王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多年来,几乎每一个特困家庭的孩子他都关心过,每个遭遇特殊变故的家庭他都关心到。

当时,我是校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他经常提醒,在做好行政管理的同时,不要忘记专业发展。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皆发展为省市级教学名师。王校长作为学校的旗帜和引擎,以其优秀的领导力来引领团队、发展学校。他身上的洞察力、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深深地鼓舞和影响着团队成员。从王校长身上,我明晰了,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当具备先进的教学引领力。校长要做教育教学的先行者、明白人、排头兵,懂得教育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把握学校发展的命脉。

勤能煮海,进可登天

2009 年,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东台市委市政府整合东台城区的原江苏省东台中学初中部、第三中学、城南中学和城北中学,在苏北地区率先组建集团推进均衡教育。均衡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层次丰富,原有的培育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而集团化办学在全省乃至全国又无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时任校长邹施凯认为:“通向成功的路径,勤奋最短,进取最近。”为了凝心聚力、增强动力,邹校长挖掘“范公堤精神”中的“进取”内核,在“勤”的基因里注入“进”文化,由此形成学校的校训“勤能煮海,进可登天”。“勤”字要求勤奋、勤勉、勤恳;“进”字要求进取、前进、上进。这样,把一个静态、单一的要求,变成了一种动态、立体的哲学思考。发展目标使师生员工受到很大的激励。为践行“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乔木长成最高的乔木”的教育理想,邹校长主张“另起一行,我是第一”,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的发展路径上成就最好的自我。对于学生,邹校长提出要做“有血性、有思想、有理智、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对于教师,他主张“课比天大,教师第一”,其“三维数学教育思想”对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大有裨益。

邹校长结合十多年教育管理经验,请进高校学者实地调研,制定了推进学校均衡教育九年“三步走”行动方略,确立学校的理念目标、发展愿景、教风学风、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将“另起一行”的思想,深入贯彻到学校各项管理与建设之中去,有效地缩小集团内的校际差距。他以创新的理念、平民化的语言,通俗地诠释了公平教育的深刻内涵,启迪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想上都要实现从“失败是成功之母”向“成功是成功之父”的转型,从而不断追求从成功走向成功的美好教育境界。

从邹校长身上,我懂得了,一个优秀的校长要有最佳的教育思维品质,善于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具备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克服困难,实现最初的办学目标。

为关怀而教,为未来而学

2017 年,我从江苏省东台中学调任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担任党委书记、校长。我深知,好的校长从来不“扮演”重要人物,而是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一所学校的优质、和谐发展,需要学校每一个人永葆初心、永远热忱。

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当前,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之共识;然而,顺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需要有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基于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的深厚积淀,我进一步提炼“范公堤精神”,遵循“希望教育”的教育主张,提出“为关怀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办学理念,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的人”。要求教师不仅教知识,更关怀学生的完整人格、社会情绪能力和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受关怀、传递关怀、学会关怀;要求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等高层次的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重复。我用“关怀”统整学校所有的教育元素,让师生彼此关怀、互相成就,让学校成为有“生命质感”的场域。

我提出“大爱致远”的校训。“大”,意思是极致,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大爱”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和“范公堤精神”,同时,又被赋予新时代基因,是一种深刻的、大无畏的人格情怀。学校坐落在昔日的范公堤上,“范公堤精神”已经成为学校最醒目的文化特征。昔者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心忧家国。大爱之心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因为大爱,所以致远。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有德行、有大爱情怀的学生。教师心怀大爱,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我。学生心中有爱,才能塑造最美的姿态,对世界充满仁爱,他们在成长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踏实。

结合“范公堤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我把学校培养目标提炼为“把学生培养成大情怀、厚学识、勇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这是知情意行的结构化表达。大情怀,是源头,是发动机;厚学识,是基础,是适应未来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勇担当,是保证,是精神力量;有作为,是表征,是扎扎实实的行为。学校的“爱行天下,照亮前方”办学愿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明确学校的发展蓝图,希望通过师生温暖自己及他人,共同照亮大家前行的道路。

为了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密切衔接,我时刻保持学习者的姿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初中教育仅三年,影响孩子三十年”,本着这样的教育情怀,我把关怀文化渗透到学校的“三风”建设,致力形成“仁德生辉”的校风、“润心启思”的教风和“情智兼修”的学风。“仁德”不仅是传统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德育目标,也是新时代的为人准则与道德规范。“仁德”盈于校园,以生熠熠光辉。对教师而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既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关怀学生完整人格、整个学习生活及人生发展,关怀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专业成长,关怀社会的发展,关怀自然,从而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学生而言,既要立足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独立思考,勇于思辨,提升核心素养,形成高阶思维,更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意志毅力和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既能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保持友好共处,和而不同,自立、自强、自信地成长,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拥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

在“关怀文化”的影响下,为了践行“为关怀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学校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打造“素养进阶”评价体系。要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与促进功能,就需要积极创新素养评价和引导工作,倡导鼓励性、支持性、指导性的评价,关注思维过程,减少简单的分数评价和单一僵硬的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团队创新设计“素养进阶型学生评价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动态的“学生成长积分制”取代原有的“三好生”评价机制。对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构建“实中希望”App,下设“成长脚印”和“学习之窗”栏目,引导学生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

我们探索“共生课堂”教学范式。以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方向,全学科构建“共生课堂”,打造具有生命意义、生长空间和生成动机的全新课堂教学范式,努力凸显课堂组织形态变革、学生个体价值崛起和学习方式的重组,最终指向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共生课堂”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生成、共同生长、共享生命的过程,真正符合均衡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我们构建“希望课程”框架体系。学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建构新的“希望课程”体系;以“心怀希望,成就未来”为目标,践行学校“希望教育”的主张;以文化进阶课程为核心,以健康生活课程、生命启迪课程、个性培树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为支撑,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学校聚焦“四有”好教师品质,精心打造教师团队;以“教师学科领导力提升模型”为依据,紧密围绕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融通领导力三个维度的发展框架,细化出与实践行为紧密关联的九个具体指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示范性、领导型的“先锋教师发展团队”,以点带面,促成全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整体提升;挖掘优质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深度交流,带动区域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校办学精神与文化源自教育者内心的那份坚守和持之以恒的耕耘,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传承迭代而成的。循着学校百年悠久历史,我和历任校长不断发掘学校精神因子、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并进行优化、升级,把大家所坚信的教育理念做细、做实,形成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信念、礼仪与风尚。胸怀巍巍范公长堤,由“勤”到“进”,直至今天的“生命关怀”,精神与文化就在这日复一日中自然长成。

进入新时代,我们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转化为学校育人实践的高效行动。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阳光,让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关怀校长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