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场馆:“做思共生”学习的广阔天地

2023-03-21 19:52卢华伟
江苏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场馆科学活动

卢华伟

近年来,伴随非正式学习理念的发展,场馆学习逐渐走进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成为当下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基于科学场馆真实情景的学习,强调“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最终会产生多元的学习结果。“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正是基于科学学习的结果、过程和方法的视角,统整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其实践主脉就是“做中学,学中做”。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海小”)坚持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基于“乡土科技”特色项目的学校科学场馆文化建设之路。

一、打造“做思共生”的物理场馆

场馆中的环境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实践探索的机会。学校以“少儿科学院”为主阵地的科学“场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教室之内学科学的资源不足问题。

海小建设“六园一廊一广场”和“三院九所一空间”。“六园一廊一广场”分别为问天园、晓星园、逐月园、梦溪园、真园、善园、科技教育文化长廊、飞天广场。“三院”指的是科创院、农学院、社科院。其中,科创院成立于2008 年,目前设有航模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3D 打印研究所,共有“小院士”100 名,建有室内活动场所“六室三区两馆一场”;农学院目前有柘树研究、果林研究、蔬菜研究、动物研究等4 个研究所,“小院士”200 名;社科院目前有乡情研究所、环保研究所,共有“小院士”160 名。“一空间”指小能人创客空间。该空间基于学生兴趣与爱好而设立,以创意激发、动手实践、协作解决和快乐分享等原则开展活动,设有打印天下、创造梦想、做客未来、搭建世界四大区域,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科学等知识领域。

二、建构“做思共生”的场馆课程体系

场馆小天地,科学大课堂。海小打造了“感知模仿—实践体味—立本衍生”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场馆中到处都有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也时时存在于场馆中。

1.开发场馆学习课程

海小积极发掘场馆的物型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针对性、适切性的场馆课程。场馆课程定位为长周期的综合性课程,是有机整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新思路,也是融合校内外教育的新实践,更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新载体。

一是基础型课程。基于科学课程内容,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性、实证性的学习项目,包括指向知识拓展的基础类课程、实践运用的提高类课程。例如,海小先后开发了“自制弹力球”“制作纸火箭”“设计制作3D 眼镜”“超级肥皂泡”等多个参与式的场馆学习项目单。

二是拓展型课程。整合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教育、综合实践等课程相关内容,开发趣味性、综合性学习项目。海小设计了校本课程“我爱发明”“指尖上的科学”,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拓展型学习课程体系。

三是探究型课程。依托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出发点,开发具有设计性、体验性的学习项目。此类课程强调技术与工程的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与创造能力,是探究型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海小地处绣针河畔,沿岸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资源物产等都成为场馆教育资源。学校将绣针河资源整合,围绕这个大主题制订每年一个小主题的体验性场馆课程实施计划。该课程的实施,充分利用了学校周边的场馆资源,开辟了快乐活动的新途径。每一年不同主题的体验,让学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强化了他们将来为家乡、社会服务的意识。

2.推进场馆学习与学科教育融合

海小推动场馆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合作,采用以下三种合作形式:第一,“先学后馆”,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进入场馆,以实物为载体进行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在运用与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二,“先馆后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进入场馆,学生得到丰富的体验与经历后,带着自己的疑问与独特的感受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建设校本课程,场馆教师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共同设计特色课程,供学生长期学习。

3.推动场馆学习的教学内容持续更新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迅猛发展,学生对场馆教育的期望也不断提高,场馆应当成为一个接受和体现变化的场所。如果展览内容陈旧、展出方式老套的场馆,则会令学生失去热情。

首先,场馆必须结合自身特色,针对不同学生充分挖掘现有展品的教育价值,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适合其年龄阶段特点的展品与活动。其次,场馆应不断开发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临时展览,提高场馆展品和活动的更新率,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后,展品展出的方式应不断更新,如改变以往以“学科分类”或“编年史”方法划分展区的方式,尝试以“主题”或者“故事线”等思路来呈现展品,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展教资源的教育作用。

4.促进场馆学习的教学方式趋向多样

随着实践的深入,场馆学习的方式也应更加丰富多样,以充分发挥场馆教育的直观性、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参与、体验和探究。目前,利用场馆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角色扮演、戏剧表演、主题活动等,通常以团体形式开展,强调互动交流,注重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另一类是科学实验、学术探索、项目活动等,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实践体验,旨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多样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场馆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打造“做思共生”的育人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场馆学习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场馆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原有的关注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组织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构成课程实施的瓶颈。海小全方位打造教师团队,形成善于运用场馆教学资源的教师共同体,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

1.推进线上教研

考虑到村小的地理环境因素,海小在组织教研活动时,通常提前一周布置场馆学习活动主题,让教师精心组织材料,并在每周二晚上,举行一个小时的在线集体研讨和交流活动。活动后,教师把研讨的结果在场馆学习活动中加以检验,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最终的案例。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教师对场馆学习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2.推动线下走教

海小把场馆学习融入“共享课堂”,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学校下属七所村小的教师,每年坚持参加创新大赛,将录像课等资料上传至学校的专题网站,让所有教师共享共学。“共享课堂”的展示课或者微型讲座,使教师对场馆学习慢慢从陌生走向熟悉。本部的专职科学教师前往下属村小走教,将场馆的物品、活动主题都带到村小的班级中,让村小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体验到本部场馆学习的乐趣。这种线下走教的形式,加强了校际场馆课程的交流与共享,进一步促进校际学习,让更多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下分享优质课程资源,携手成长。

3.推行翻转实训

重视和强化实践性培训,是加速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海小推行“翻转实训”,翻转“教”与“学”,采用按需施训、贴近一线、案例教学、真实课堂、情景体验、现场诊断、互动参与、反思实践等灵活的培训模式,不仅满足教师参训的需求,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场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在校本培训活动上,学生来讲课,教师坐台下。学生借助课件,利用讲解、互动、演示等形式,向教师展现他们在场馆学习中的经历、收获和疑惑。教师在参与体验中专心致志地、真正地“玩”起来。翻转实训真正唤起教师的主动性,引起了师生之间的共鸣,实现了空间和心灵上的翻转,促进了校本研训螺旋推进。

场馆学习顺应学生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命空间,满足其想象和探究的需求。场馆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触摸,真正实现“做思共生”。这样的具身体验为学生增加了生活的厚度,让心灵自然绽放。

猜你喜欢
场馆科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