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保障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要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内容。2022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要重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把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毕业生毕业条件之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末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否达标进行学校教育考核。在新时代新政策背景下,体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让人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更加重视体育工作,同时也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更应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与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两年疫情一直没有停止过,学校一旦遇到疫情封校的状态下,学生的日常生活都集中在宿舍,一切活动都受到了限制。此时通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达到构建和谐健康校园、提高学校教育育人质量的目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现象,以校园、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它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并通过体育行为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技能。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得出: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四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分别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指指校园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场馆、与体育活动的相关的雕塑、绿化、报栏等方面。体育制度文化指指各种体育行为活动的规范、规则制度,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规范制度、体育考核评价与监督制度、体育奖惩制度等。体育行为文化指指体育行为习惯如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思想文化指指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等[1]。
近三年来,因为疫情的原因,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方式称为教学的主流。学校一旦受到疫情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空间受到限制以及学生自身的懒惰思想行为,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成谜于网络,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此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变化,通过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自我健康,即使在宿舍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体育文化知识一般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实践知识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尤其是体育技能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亲身体会到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不服输、坚持就是胜利等体育精神,更能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认知。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往往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忽略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掌握。通过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学到体育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学到了健康知识、体育精神等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提升了体育文化素养。
《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体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职业体能相结合,体育精神与职业教育要求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深度融合等方式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有利于实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是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对实训实验室、专业技能工作室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力度较大,而对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设施投入相对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就导致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场地、器材的保障,尤其遇到高温或寒冷的天气,学校没有室内场馆保障,就更打击了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高职院校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主要侧重在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上,忽略了体育精神价值和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在实地调研高职院校过程中,除了重点示范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校园报刊栏等积极宣传校园体育文化之外,其他高职院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并不多。在学生调查问卷资料整理中发现,有90%的学生只关注自己职业技能的学习,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育文化了解甚少。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为主,没有增设一些学生喜欢的新兴体育休闲项目。这就反映了学校和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不足,没有认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分离状态,二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的协同与合作关系,校园体育活动内容创新不够,大多数学校局限在传统体育项目之中,缺少新兴体育项目的增加[2];体育组织形式单一,除了学校每年一次的运动会由学校体育部门组织外,开展其他体育活动主要由学校体育社团组织。
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一般由校团委负责,指导教师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体育社团在团委老师的管理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较少,训练不专业,经费少等原因,造成了体育社团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部门是以一个教研室形式存在,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难度很大,需要领导、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协调与配合,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又得不到支持,这也是体育活动不能可持续开展的原因。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能够落实国家下发的相关体育政策、体育法规等制度,但是缺乏管理,执行力度不够。高职院校缺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年度体育活动计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创新,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只针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技能掌握两个方面,而忽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考核;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没有详细明确的奖励制度,学校奖励制度只奖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没有制度约束与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组织体育活动将是一片混乱[3]。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完善的体育相关制度,规范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把制度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并将学校体育教学考核、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竞赛等作为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内容之一。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条件。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充足的经费投入。在物质层面上,首先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大体育物质基础建设的经费。其次,学校要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技术服务指导,企业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经费再投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最后,学校要成立专项体育经费管理部门,科学合理的安排经费的使用。通过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和多渠道体育经费的筹集,为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与宣传工作要做到:第一,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校园体育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报刊栏、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体育与健康知识宣讲、体育竞赛视频分享、运动健身方法、健身小视频、体育技能学习、校园体育新闻等内容学习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第二,学校要搭建良好的校内、校外体育活动交流平台,鼓励体育教师和学生走出自己的活动圈子,多学习、多交流、多反思、多总结,多反馈。通过这种宣传和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渲染下,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体育课堂内外的一切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学校体育教育要根据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学生追求新事物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体育课外活动,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特色体育项目。开展多元化体育项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体育教学除了重视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之外,还应该增加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竞赛欣赏等内容;体育项目的选择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未来职业工作对身体素质需求为主,接受新兴体育项目进课堂。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可以结合幼儿体能素质发展要求,选择走、跑、跳等动作的幼儿体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体育与职业紧密相连,加深自我内心体验,进而让学生真正领悟体育的价值所在。
2.规范学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体育社团由校团委负责转变为学校体育部门直接管理,统筹规划社团经费、成员管理、体育活动设计、训练与组织实施等内容,使体育社团更加具有专业性、计划性、科学性的开展体育活动,同时也避免了体育运动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意外情况。体育社团是一群有着同样体育兴趣爱好的群体,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群体单项体育活动。
3.学校要建立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平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节活动。体育文化节要求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拔河比赛等集体性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凝聚力。作为职业院校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院特有的职业性体育活动,如摄影摄像专业可以开展体育摄影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幼儿体能教学活动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校级和院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具有职业特点的体育技能。
4.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每个学校每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在完成测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情况,从而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是否达标也是学生评优评奖,完成学业是否合格的标准条件之一。通过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和积极宣传,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积极开展校外体育活动,拓宽体育资源。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学生职业技能的比赛,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而对校外体育竞赛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每年参加校外体育竞赛活动较少。校外体育活动可以极大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比如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交流增加双方了解,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有利于拓宽学校体育资源。
由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体育社团及二级学院学生体育部等部门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职业特点的多样化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深挖思政元素并全过程融入体育技能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修养。比如在体育实践课中要尽量挖掘体育思政元素,如奥林匹克精神、冬奥会精神、集体主义、勇于拼搏、爱国主义等精神,并潜移默化的融入体育项目教学之中,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教育与体育技能学习的完美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在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行为、体育思想精神四个方面,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