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过 贾子淇 陈梦婷(四川:乐山师范学院)
关于什么是“互联网+”教育,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其内涵,认为“互联网+”教育是管理的互联网化、课程的互联网化、教学的互联网化以及学习的互联网化;也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概念,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打破了原先教育的结构关系,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和重组,使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优质、个性化;还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将互联网作为传播发展的基础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传统的教育形态进行升级改造,进而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进步。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对科学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学教育指科学思维的培养,既包括了学校内的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教学,还要融合学校外更高层次的培养,涵盖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态度、方法与精神的过程或活动;狭义上的科学教育则只指学校内的科学教育,以授课方式进行,老师传授生物、化学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包括与这方面教学相关的一切课程、教材、教辅、教具、师资和评估的研究与活动。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宜宾、马边、乐山、内江、德阳、遂宁、成都等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了科学教育课程,课时设置情况如下:每周1~2 节的约占43.8%;每周3~4 节的约占31.1%;每周5~6 节的约占13.5%;每周六节以上的约占11.4%。目前部分学校设置了STEAM 课程、机器人编程等涵盖科学知识的综合课程,但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的课时量、课程内容的设置仍明显不足。
大多数老师能够初步完成科学教育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但对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含的核心素养内涵——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等四个方面的落实不足。
科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参差不齐。据调查统计,71%的学校设置的科技教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69%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资源能够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但仍有29%的学校没有设置或者没有向师生开放实验室、科技教室等基础设施,31%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与否决定了教学目标实现度的高低,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0%的学生表示对科学课程有较大的兴趣,他们认为被神秘而又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吸引;30%的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较低,他们认为没什么地方有吸引力,觉得上不上科学课都行。
1.师资力量薄弱,老师教学任务繁重
科学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有多种情况,其中54%的科学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比如数学老师除了上数学课,还兼任了科学课;46%的科学老师为专职科学老师,专门上科学课,但这部分老师并非从科学教育师范专业毕业,出现自身所学专业和任课课程不对口的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科学课的任课老师教学任务重。学校科学老师数量少,常出现一名老师担任整个年级或多个年级的科学教育课程;科学老师除了承担大量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外,还兼职担任其他科目或综合课程教学。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实践出真知,科学课倡导探究式学习,学生动手操作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需要的设施和教学的环境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被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设有实验室,但科学实验室不经常开放,只有部分老师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才会开放实验室,科学教育活动较少;其中设有实验室且经常去上课的学生仅占28.8%;设有实验室但不经常去上课的高达57.7%;还有18.4%的学校没有设立科学实验室。
调查地区的学校中,部分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只提供了2~3 种科学实验器材,科学实验设施不健全导致学校科学活动开发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科学兴趣的提高和科学思维的形成。部分学校科学老师会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其中仅有26%的学生会准备实验器材,因此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度。
3.家长科学教育意识不强
学生家长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十分了解,但对科学课程就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许多家长还没有转变对科学课的认知,他们的意识还停留于认为科学课就是之前的自然课。由于科学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基础性的学科,所以有些家长把它归纳到美术、音乐这些所谓的副科里面。问卷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得知,80%的家长将周末的时间都安排成了语数外的补习,很少陪同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等具有科学教育知识功能的场所,但也有20%的家长重视学生科学教育方面的发展,常带孩子参观科普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
科学教育一直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属于综合课程。该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提倡学生动手操作,所以老师上课时要多采用实验探究法,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讲解法和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课堂活跃性,不搞“一言堂”。
师资力量薄弱,老师教学任务繁重。一方面,应对在职老师开展培训,增强老师对科学学科知识点的了解,减少教学只围绕考试重点,“考试考什么,老师讲什么”的现象发生。应丰富老师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促进老师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目标,更要关注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以及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
学校应按科学教育课程标准配足配齐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科学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因此,更应对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资源配置予以倾斜。例如某学校的做法是: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科技资源。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媒体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授课方式,大大发展了教学文化的个性表达方式。多媒体帮助老师将知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多通道传递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学生更愿意也更主动地学习经常使用新媒体方式教学的科目,优秀的科学教育老师授课时也常将文字、视频、画面等元素融为一体,以新媒体的方式呈现。“互联网+”教育是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老师在课堂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快了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的融合和转换;同时,多媒体能够让教学内容从多维角度表现出来,使得知识的传播更为生动、有趣、全面和准确。采取新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有效性会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如,在讲述《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个知识点时,老师通过网络新媒体设计出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间的轨迹,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邀请学生亲身感受,将课本中抽象化的知识点具体化,使内容栩栩如生通俗易懂。
“线下”的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固定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进入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学习,但是这种模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线下”的常规课堂教学若没有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一些学生“吃不了”,而另一些学生却“吃不饱”的现象。可将科学教育的部分知识放在“线上”教学,不受“线下”模式的局限,增加延伸科学知识的途径,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拓宽视野,被动接受知识也由此转换为主动获取知识。
此外,为学生提供新媒体平台用于科学教育“线下”课的补充,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启蒙。“在线”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空间、节奏的限制,学生可以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速度、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在线”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对那些不善言辞却又希望与他人讨论、探索科学知识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在线”讨论能够摆脱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即兴的、缺乏深度思考的言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受课堂的约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不管从老师教学的角度思考还是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思考,都更利于科学课程的教学。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不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了,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途径全方位地发展自身。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发明以及“反转课堂”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