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探讨

2023-03-21 16:32周校文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4期
关键词:成本核算分配费用

周校文

(江苏金晓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3)

在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成本核算和管理效果决定了企业今后发展,在各个企业中,价格竞争是企业综合竞争的重点。所以,要想实现制造企业更好发展,应给予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结合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调查问题产生原因,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和对策,将问题及时处理,快速实现成本核算目标,将其应用价值全面发挥,推动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一、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及管理的意义

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制造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成果,调整发展决策,让制造企业稳定经营与健康发展。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领导更好地完成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对应成本核算方法,加强制造企业经营生产成本数据调查分析,了解一段时间内产品平均成本支出,对成本管理方案进行修改,控制成本支出,维护企业自身效益。

二、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方面的问题

1.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薄弱

当前,部分制造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比较强调生产效率和质量,忽略成本核算管理,没有结合成本核算管理要求,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存货计量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如堆放的煤炭、砂石等无法精确计量其质量、如库存的电容电阻,难以精确计量其数量。在流水线生产方式上,在不停产状态下对原材料的耗用计量存在难度,如电容电阻等电子材料难以靠手工计量结果。停产静止状态下盘点会影响生产效率[1]。

2.成本支出用途不够明确

在制造企业经营发展中,将会出现各种费用支出,这些费用需要按照其使用途径具体划分,结合用途记录在对应账户中,如企业非正常原因停工损失,需要记录在“营业外支出”账户,并非记录在生产成本科目中。但是,部分企业不会对成本收支情况认真记录,相应信息不全面,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多记、少记等问题。

3.费用分配标准不太合理

分配数据是否准确,取决于生产费用汇总是否合理,而分配标准决定了分配标准数是否准确,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方面比较粗糙、单一,如采用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产量等单一标准,未根据不同费用对产品的影响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例如,一些企业在分配标准确定中,主要分析能源消耗情况,忽略其他环节的费用支出,在费用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

4.不能有效划分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在成本核算中,重点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完工产品成本,另一个是期末在生产成本,这些成本都展现出一定复杂性。在实际调查中,大部分制造企业缺少对产品成本的科学划分,把归集的生产成本直接作为当月的成品成本。在期末的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划分中,有些企业只是对材料费用进行划分,把其他费用纳入在产成品成本类别中,缺少对产品生产特点的综合考量,核算流程比较简单。

(二)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

1.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

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时,部分管理者不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管理思想比较滞后,如成本管理范畴狭窄,管理方式不合理等。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强调制造成本管理,忽略售后成本的管控,没有树立质量成本观念。并且,部分领导比较关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忽略了设计过程或BOM选型的成本管理,设计缺陷有时会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全是废品。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应建立研发设计体系,一方面,保证产品品质可靠,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设计的产品需要小批次试样,在各种应用环境中测试,并完善设计[2]。

2.成本管理的主体狭隘

制造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一般交由财务部门人员负责,其他部门无须参与其中,使得其他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高,普遍觉得这项工作与自身没有直接关联,使得成本管理主体比较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负责成本管理工作的人员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人员不了解成本管理”的状况。

3.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是按照传统工作体系进行,没有结合时代发展和企业战略要求,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优化,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给后续成本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支持。

4.成本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部分企业在执行这些制度时展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如材料领用单、产品出入库单据等,相关人员签章不完善,或者计量工具不合理,使得材料消耗数量、产品入库数量计量不精准[3]。一些制造企业在体系方面存在缺陷问题,例如,如果直接将领料数量计算出材料消耗量,在领料以后,剩余材料将无法退还,使得在实际生产中,材料消耗与实际材料消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成本核算工作的优化对策

1.强化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加强物资计量和验收,完善材料领发和清查工作体系,引进先进的核算技术,例如,在线生产和物料消耗计量过程中,可以把现代化技术应用其中,如MAS系统、ERP系统,通过和生产设备的相互连接,自动完成物料消耗和完工品数量计量工作。企业所有材料收发都要按照相关流程和手续,采用定额管理方式,定额发料,避免随意领用。在领用以后没有使用的材料,及时办理退库手续,便于正确计算当期材料消耗量。另一方面,完善成本核算数据原始凭证记录机制,优化凭证传递流程,如果缺少准确的原始凭证信息,无法精准计算成本。制造企业在经营生产中,产生的各项费用都要如实记录,认真填写原始凭证。

2.明确成本支出的范围

明确成本支出范围是制造企业实现产品成本科学计算的重要因素,从成本开始范围角度分析,需要具体记录各项成本支出情况,当前,我国在企业会计及相关成本核算方式中,对企业成本开支范畴进一步确定,科学规划收益支出、资本支出、经营支出等。制造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标准,确定好成本开支范围,根据企业制定的管理计划,做好控制工作,将各项生产成本控制在开支范围中。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比较注重个性化,私人订制方式逐渐推广和普及,从而产生了订制产品的设计费、测试费等。在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时,应强调售后服务,如多生产一些零配件作为订制产品维修备件,给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设计费、测试费、售后服务费等也是项目成本的组成部分。

3.选用合理的标准分配生产的间接费用

在制造企业经营生产中,产生的各种生产费用都会被认定成某个产品消耗费用,并记录在产品成本支出范畴内,通过按照相关标准,对成本支出科学划分,之后记录到对应产品成本计算范围中,从而保证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设定费用分配标准过程中,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在获得分配标准数据的同时,还要对分配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分配标准应与待分配费用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其次,分配标准选择应满足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最后,在对分配标准有所了解后,应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切莫随意调整。在实际中,制造企业应从实际入手,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做好费用分配工作,如电费分配需要结合各个车间记录的用电量情况作为分配标准,将其分配到对应生产车间中,各个车间电费应该按照本车间生产数据分配到对应产品中。由此可见,要想科学选择分配标准,需要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工作[4]。

4.有效划分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大部分制造企业通常是按照月份进行产品成本周期计算,而各个产品生产周期通常和成本计算周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把生产费用在各个产品中科学划分,要想精准计算出各个产品生产成本,需要将其汇总在相同产品生产费用范畴内,对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生产费用科学规划。企业应结合生产要求和特点,如产品生产规模、产品在每个月的变化、费用在成本中的占比等,根据企业成本管理要求,选择对应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的划分。对于在产品成本在各个月之间变化小的企业,应不开展期末在生产成本分配工作,而是将其融入期末在生产产品费用中,其中,当月形成的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5]。

(二)成本管理的优化对策

1.强化现代成本管理观念

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时,应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从企业实际发展角度入手,做好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核算与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把成本核算管理理念融入制造企业经营生产各个环节中,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设计与规划生产项目过程中,严格按照成本核算与管理标准,将其落实到位。制造企业应加强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引导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每个人员都能明确成本管理价值,给予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引导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成本核算与管理活动中,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顺利完成成本核算管理目标。

2.开展总成本管理

在传统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以“产品制造成本”为主,结合企业经营生产要求,分析产品是否满足企业盈利发展目标。其中,产品成本中有研发成本、设计成本、材料成本、储存成本、生产成本、安装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只有从“整体”视角才能判断产品是否盈利。

产品研发和设计环节,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影响,大部分人员认为在产品成本管理中,也就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把产品生产环节作为成本控制重点,通过从生产各个环节入手,整合生产成本要素,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其中,在完成产品设计工作以后,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成本在实际使用前已经得到固化处理,属于固化成本。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经营成本控制管理,只是可以减少部分非固化成本,成本控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果一味地强调生产环节成本管理,将无法获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成果。

首先,产品功能设计要合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删除客户不需要的功能,使产品功能没有剩余,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式以减少重复设计工作。其次,结构设计要合理,在满足技术参数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单产品用料最少,产生的边角料最少,加工工时最少,从工程设计角度综合考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再次,结构材料选择要合理,材料利用率要高。最后,配套件选型要合理,尽可能选用标准型配套件,尽量少用非标件配套件。

采购环节,首先,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严把供应商入围关,对于原材料品质不合格的供应商排除在供应商名录里,使得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品质过关,避免出现垃圾进垃圾出而导致公司产品因原材料问题而成为废品。其次,预测全年原主材料的需求量,根据全年总需要量,采用竞争招标方式与一两个供应商建立供应链关系,公司凭采购量的优势和招标方式而获得较好的采购价格。公司与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框架合同,后期执行采购时只需要下订单即可。最后,对于需求品种繁多而单个品种需求量不大的辅材,可与一两个大型综合性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合同,可凭较大的采购金额获得较优惠的价格。

售后维护成本,售后服务水平是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既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又使维护成本可控,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售后维护成本包括维修人员的工资、交通费、维修零配件等成本。

首先,要培训维修人员维修产品的专业技能,提高诊断故障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可以将以前维护过的各种案例建立案例库,让维修人员学习,提高诊断能力。还可以将各客户的设备建立档案,在接到客户报修时能快速获得该设备的基础信息和以前维修记录。其次,对于系统问题、工艺问题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客户设备来做相应的维修,这可使一部分报修单不再需要上门服务,以此降低售后服务的运营成本。最后,可以对于设备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小故障操作人员可自行解决,减少报修频率,出现需要维修的可以将配件寄给客户,远程指导客户操作人员自行更换,减少上门维护成本。

3.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成本管理制度建设,将其落实到具体位置,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首先,优化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在确定管理决策中,制造企业应对决策成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决策是否可行与合理,决定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从决策行为是否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多效益角度出发,也就是项目收益高于项目成本。其次,成本定额管理机制。结合企业生产流程和组织框架,确定成本定额。成本定额除了要展现出优先性之外,还要满足制造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在企业经营状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对成本定额进行调整[6]。最后,建立费用预算机制。费用预算是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施业务预算管理工作时,应从财务预算角度入手,做好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采购成本的预算控制与管理。

4.加强监督与绩效考核推动有效落实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成本费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成本控制过程监督管理,将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到位。制造企业应做好定期分析工作,把成本超支或者节约的经济指标分配到具体部门,实施奖罚制度。通过加强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和人员工资相结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成本核算与管理作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将会产生一些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阻碍成本管理效能的发挥。基于此,制造企业需要从实际入手,转变思想理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可行性的管理计划,加强对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管理目标,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引导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在维护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同时,推动制造企业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成本核算分配费用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