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源

2023-03-21 15:27
江苏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吉林儿童情境

王 美

一、何谓情境

当下,情境已成为我们用而不觉的教育概念,从官方教育政策文件到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若问起何谓情境,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对情境概念进行一番溯源和讨论有其必要性。

作为一个常用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情境被界定为“情景、境地”,而“情景”则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中文语境中的情境可溯源至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他在论诗时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物境”“情境”“意境”实则对应古诗中的写景、抒情与言志三种类型,情境与另两者相比更强调情与景的融合,是为有情之境。

西方也有情境一词,即situation,其释义一是“处境,情况,形势”,是指某个特定时间和场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或存在的各种条件。释义二是“(城镇、建筑物等的)位置”。另外一个词context 也有情境之意,为了将之与situation 相区分,中文通常将其翻译为“语境”“境脉”或“情境脉络”。context的释义一是“(事情存在、发生的)背景,环境”,是能够有助于解释该事情的情境。释义二是“上下文、语境”。situation 和context 在英文中有互用的情况,但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笔者认为,situation更强调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形或事情,如果用一个词来对应的话,更侧重于“情景”,而context 更强调各种条件或事情之间纵横交错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彼此相关的“背景”,因而context 不仅仅指向特定的某时某处,而且还包含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大背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进行解释,我们在英语教学时会创设一个会话情境,这个情境其实就是指特定时间和场景的“情景”,而不是创设一个会话的“背景”。当我们说要结合曹雪芹所处的历史情境去理解《红楼梦》时,我们其实指的是历史“境脉”,而不会说是历史“情景”。但不管是situation 还是context,两者从词源上并不蕴含情感的含义,这是和中国的情境概念之间的一个最本质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情境一词事实上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翻译,它的意蕴比situation 和context都更为丰富。

西方对情境概念的学术讨论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情境更多地被看作是学习的条件或因素,是可以设计或根据特点、功能进行分类的,如《MIT 认知科学百科全书》将情境分为三类:(1)物理的或基于任务的情境(包括人工智能或信息的外部表征);(2)环境的或生态的情境(如工作坊或商业中心);(3)社会的或互动的情境(如教育、教学或临床背景中的情境)。[1]也有研究者认为情境是主体在从主观视角感知某处于中心位置的实体时,在一段时间内所感知到的围绕着该实体的空间区域。在人类学视角下,情境基本等同于社会性情境或社会性实践,所以人类学基本不讨论情境的概念界定和设计问题,这从《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的作者、人类学家让·莱夫的一番表述中也可窥见一斑,她认为:“‘情境’……并不意味着某种具体的和特定的东西,或是不能加以概括的东西,也不是想象的东西。它意味着,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许多层面上,一个特定的社会实践与活动系统中社会过程的其他方面具有多重的交互联系。”[2]55

二、李吉林的情境观

情境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李吉林老师创建的中国情境教育模式的影响,因而,对李吉林的情境观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李吉林看来,情境是“有情之境”“活动之境”,是一个师生互动、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广阔空间,它根据教育目标对环境进行人为优化,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李吉林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汲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情境内涵、特点和功能的理解,情境概念因此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总体上,李吉林的情境观主要受到了外语情景教学模式、心理场论、中国传统文论“境界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的影响,并相应地形成了基于上述不同视角的对情境的四种认识。

1.情境作为语言学习与应用的具体场景

李吉林最初是从外语情景教学得到启发,从而将之移植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的。因此,情境最初被视为课堂上儿童语言训练的片段“场景”,旨在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这种场景通常是片段式的,主要针对某句型或会话的训练,同时又是生活化的,让学生感到熟悉和有趣。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并运用相应的提示语,进行“( )地说”这一句型的训练,李吉林创设了如下情境:让班级里的一名学生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告诉同学们“我们班得红旗了”。在具体的场景中,学生们的语言也得到了激活,即时生成了“连蹦带跳地说”“欢天喜地地说”“兴高采烈地说”“兴致勃勃地说”“喜气洋洋地说”等多种表述。

李吉林还通过优选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奶牛场,当看到挤奶工人从奶牛的身体里挤出一桶一桶牛奶时,教师提示学生“看到这白花花的牛奶时,你想到些什么?”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眼前真实感知到的奶牛、牛奶等客观形象,又联想到奶牛的奉献精神,现场的即兴表述既多样又自然流露——“我想到自己每天喝的牛奶,就是这样从奶牛的身体里挤出来的。”“我想到有许多小孩生下来,他们的妈妈没有奶,就用牛奶代替人奶,牛奶养活了多少小生命。”“我想到奶牛把这么好的奶奉献给人类,而它们对人类的要求是那么低,就是那些草,那些瓜藤。”“想到我们小朋友吃的奶糖、冰砖、冰激凌、奶油饼干,里面都有牛奶,如果没有牛奶,这些食品远远没现在这么好吃。”[3]

2.情境作为由情绪和意象构成的广远意境

从外语情景教学的移植尝试到语文情境教学的自主提出,看似一字之差,背后却是李吉林对情境的认识飞跃。她从情景敏锐地联想到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与境界,开始研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提出了情境教学。取境而非景,是因为情境比情景更具深度与广度,它强调心物交融以及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述了物(客观外物)、辞(语言表达)、情(情感激发)三者之间整体的互动关系。

李吉林认为,中国传统诗论可给儿童的“学文”(识字、阅读)和“作文”以借鉴和参考,诗论中的情境是作者著诗著文时所置身的广远意境,是融合“物”“辞”“情”“思”为一体的相互作用的脉络。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则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随着课文学习或观察活动,带学生一同进入的广远意境”,这一广远的意境给儿童呈现了“直接的印象”,提供了形象的感染和具体的感受,又激起他们的情绪和想象,这反过来又丰富了情境。[4]20-21

3.情境作为“人—境”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心理场

在系统论以及心理场论的影响下,李吉林认为情境也是一个心理场,它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蕴含着教育意图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儿童与情境相互推动、联动发展,师生的情绪、心理、需求彼此感染,形成合力和推动力,共同向着学习和教育的目标前进。从这一视角看,情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场景,还是一个由置身于情境中的人的心理为中心而组合成的特定的心理场,在这个独特的心理场中,人与情境密切相关,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师生个体和群体产生着辐射和影响,反过来师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也反向作用于情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场,情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感染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通过教师的情境导入或设计,儿童或是好奇心被纷纷激发,或是探究的情绪被激发,或是为某个角色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或是为某项激动人心的成就而自豪……这些都是情境的感染力对师生心理产生的辐射作用,同时这种辐射又在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作用,使得心理场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2)动力性。情境构筑的心理场也是一个动力系统,人为创设的情境内含精心设计的目标,这种目标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之产生朝向目标的内在需求,进而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张力系统。(3)延展性。情境营造的心理场具有一定的惯性,即便学习和活动结束后,师生也会沉浸在情境之中,久久难以忘怀,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

4.情境作为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获得全面发展的人为优化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实践,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关于“实践”(“活动”)的观点由之成为情境教育重要的哲学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性恰恰是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且人的现实活动是“主体与客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包括人作为有机体与客观现实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实际过程”,又包括心理、意识等借助“实际过程”而实现的内部映像过程。[5]李吉林据此提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活动之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广阔空间”,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促进“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使我们的儿童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3]191

在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情境教育高度重视儿童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活动,强调“以渗透着教育者目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在心理场中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主动地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3]198。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实施,情境教育将活动理论充分融入其中,不仅在学科课程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而且还专门开发了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课程(主题性情境活动课程),此外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野外活动等,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品质的培养作为明确的目标纳入其中,促进儿童在人为优化的情境中通过能动的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吉林儿童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吉林卷
吉林卷
护患情境会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