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分析

2023-03-21 14:29韦文恒南宁市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纺织品预防性

韦文恒 南宁市博物馆

截止到目前,我国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问题愈发重视,文物保护的预防性保护可行性方案也逐渐得到完善。纺织品文物保护是一项十分细致、专业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与多个领域,作为一门边缘类学科,其专业性人才相对匮乏。我国纺织品文物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到文物保护中,极大地推动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纺织品文物本体材料特性

植物纤维

实验检验发现,纺织品文物本体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是由许多葡萄糖基通过氧桥连接组成的,其中主要含有两种物质,分别为葡萄糖和脱水聚合,其本身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不相溶。由植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与空气接触,其中的氧原子会吸引氢原子,使得氧原子在氧桥中的连接作用被削弱,进而导致纤维素变成短链易碎的水解纤维素,经过完全水解后会转换为葡萄糖。这种物质与氧气、臭氧等接触时十分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导致纺织品泛黄及老化[1]。

动物纤维

博物馆中贮藏的纺织品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纺织品制作原料中的动物纤维主要分为羊毛纤维和蚕丝纤维。羊毛纤维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出细长的圆柱体形状,主要由表面的鳞片层、组成羊毛实体主要部分的皮质层以及毛干中心的髓质层三部分组成;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分析,其中胶朊蛋白约占97%,无机物约占1%~3%。

蚕丝纤维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出平滑透明的状态,宽度并不固定,截面为不规则的三角形。根据实验验证,蚕丝纤维主要由丝素和丝胶组成,丝素约占72%~81%,为纤维状蛋白质,难溶于水;丝胶所占的比例较小,约为19%~28%,其为球状蛋白质,水溶性较好。其中,丝素是蚕丝纤维结构的主体,由丝胶包裹,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本身性质不够稳定,且结构相对松散,因此非常容易被外界的细菌、霉菌污染,同时还会出现害虫蛀蚀等现象,进而导致纺织品出现霉烂和虫洞,如果没有及时地对纺织品进行保护,最终会导致其被损毁。

现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分析检测

在纺织品文物分析检测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观察和鉴别[2]。对纺织品文物进行分析检测发现,在纺织品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本体纤维组织、染料、颜料、埋藏开采过程中的污染以及出土年代等。近几年,国家对文物保护和开发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文物本体纤维组织成分的分析中,常用的手段有红外光谱以及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分析检测的结果能够确定纺织品文物的损坏和老化程度,便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修复。

在染料分析检测的过程中,常用手段为光谱法和色谱法两种。光谱法有多个种类,在文物检测过程中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色谱法中最常用的是HPLC,其具有很强的高分离效能,在染料分析检测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

清洁技术

当前阶段,运用于纺织品文物清洁保护中的现代科技可以划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其中,物理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应用范围较广,主要是运用特定的除尘工具对附着在纺织品表面的污染物进行清除。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能够有效清除覆盖在纺织品文物表面的尘垢。物理清洁技术主要包括湿布轻压法、擦洗法,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对高端的真空吸尘法以及超声波法。

使用化学手段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清洁主要是合理地运用化学试剂去除纺织品文物表面附着的各种污垢以及嵌入纤维和织物内部的污染物。具体清洁过程中主要采用湿洗法和干洗法两种方法,还应综合考虑纺织品的构成成分等因素。湿洗法是用水直接清洗沾染的污染性物质,如果污染物黏结得比较严重,可适量加入清洁剂。干洗法主要是使用有机溶剂对纺织品进行清洁,通常用于强度大且保存价值不高的文物。与湿洗法相比,这种方法并不常用。

保存技术

纺织品文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多个门类的学科均有一定联系。纺织品文物在保存过程中既会受到外部环境如氧气、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文物本身构成成分以及保存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科技在纺织品文物保存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除氧工作,在文物所处环境中注入惰性气体,以控制其吸氧量;其次是做好光源管控,结合不同文物的纤维组成,合理地调控光照强度与时间;最后是温度和湿度调节方面,可以加强博物馆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安装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为文物保存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及其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微观环境调控措施

1.光照

光照对纺织品文物的影响非常大,强烈的光照直射会直接损坏被照射的纺织品文物。由于现存的大部分纺织品文物具有不透光性,光照对其的影响基本停留在其表面。对光照的调控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自然光,二是人工光,要针对不同的光源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博物馆当前的微观环境调控管理中,为满足游客需求,展览期间所提供的光照较为充足,其余时间则全面降低光照强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还能够保护好纺织品文物[3]。

光照会损坏纺织品文物是因为光的热效应及光化学反应。波长较长的、能量较小的红外光波对纺织品文物的损坏主要是由于光的热效应,在强光照射下,文物表面会持续升温,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波长较短的紫外光波能量非常强,对纺织品文物的破坏性也最大。受到强光照射,文物中的分子结构会累积大量能量,导致分子键断裂,使得纺织品的强度急速下降,出现变脆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纺织品变为粉絮。因此,应尽可能地滤除紫外光波辐射。

2.温度

温度对纺织品文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所有物体处在同一热平衡的条件下,所有热力学系统都会发生共同的反应。这就意味着当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热量交换,等到文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温度趋于平衡时,才能达到热力均衡的状态。温度的高低反映了物体内部运动强度的大小,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地剧烈运动,其运动强度越大,表现出的温度就越高。

从温度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纺织品文物遭到破坏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室内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会增加1—3倍。温度上升得越迅速,产生的腐蚀效应就越强烈。与此同时,当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用动物纤维制造的纺织品中的油脂和水分会蒸发,蛋白质会变硬,进而导致纺织品变脆、开裂。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动物纤维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发生固化反应,纺织品也会失去韧性。对此,博物馆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及时对馆内温度做好调整,室内均温在16℃~25℃为最佳,温度的上下浮动最好控制在10℃以内。

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指的是一定量空气中的含水量与同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比值。由动植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文物对相对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具体表现为:当环境湿度升高时,纤维因吸水性较好会发生膨胀或水解反应;当环境湿度持续降低时,纤维中的水分会蒸发,直至与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达到一致,纤维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纺织品出现干裂;同时因水分蒸发,纤维中的微量物质会流失,导致纺织品变脆、变色。

不同材料制造的纺织品的吸水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常见的纺织品原料为棉、麻、毛、丝,吸水性较好的为毛纤维,吸水率为40%左右;丝纤维次之,大约可达30%。对比几种不同的原料发现,即使是同种纤维,在直径方向和纤维长度方向上的膨胀收缩程度也大为不同。为避免文物因相对湿度影响而遭到破坏,在微观环境调整过程中,博物馆要考虑到纺织品文物本身的脆弱性,在管控保护的过程中,应对纺织品本体的含水量进行测量,进而结合博物馆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做好室内湿度控制,使室内环境湿度保持在50%~60%的范围内,波动幅度控制在10%以内。

宏观管理措施

1.创新保护理念,多方协调配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4826座,文物总体占比非常大,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完善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而言十分重要。在制定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坚持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创新保护理念,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文物从考古现场转移至博物馆期间历经多个环节,在保存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当地的环境部门、建筑部门以及文博管理专业学者需要针对文物的构成成分,为其制定最优的保护方案。

2.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保护水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发布了许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要求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博物馆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应当始终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做好相关政策的承接与落实,进而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首先,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着力解决文物安全责任的落实问题。要结合文物性质,完善保护机制,积极借鉴不同区域的文物保护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同时要提升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对相关保护条例积极进行传播,保障全体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关注文物保护问题。

其次,需要以文物保护责任落地为主要抓手,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根据国家发布的各项文物保护条例,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文物保护专项制度,其中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以实现保护分级,更有针对性地保护文物。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监督与管理,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政府职权,同时社会公众也应规范自身行为。

3.拓宽融资渠道,寻求资金保障

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过程中,对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探索要建立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但是面对体量较大的纺织品文物,资金保障依旧不够充足。且从当前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文博机构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支持,因此整体管控效果较差。文博部门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着手组建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筹资机构,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在市场主导资源的大环境下,要想实现历史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文博部门的财务管理要公开透明,明确不同款项的流动方向,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推动资源整合,完善配套设施

推动资源整合,完善配套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历史文化与新时代市场要素深度融合。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推动政策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统一规划历史文物的总体保护方案,使文物在新时代架起交流的桥梁。同时,还要注重博物馆周边的建设,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不能盲目地引入配套设施,应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的优秀与先进经验,并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全面的管理方案。从文物保护区的规范化、生态化和艺术化入手,保证展览布局的科学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失职等问题。除此之外,在硬件设计与功能安排上也要综合考量,以提高博物馆的便利性,满足游客的需求。

5.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专业人才

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的需求,进而在游客观展期间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纺织品历史文物展出期间,要注重突出其历史感、文化内涵与现场感,加强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物保护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保护管理成本。在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通过制定完善的晋升制度,完善薪酬机制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历史文物保护中。

6.深挖历史内涵,提升保护意识

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制定的过程中,应深挖文物的历史内涵,人们只有真正地意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才能有效提升保护意识。文博工作者应坚持以系统性的思维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资源,使游客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内容。为更好地对文物进行管理,文博工作者可以与高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弥补博物馆现存史料的不足。

综上所述,预防性保护措施在博物馆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业内的保护意识已经形成,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多方机构应协调配合,文博部门也要应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寻求多方资金支持,有效推动资源整合,进而提高文物整体保护水平。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纺织品预防性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名胜古迹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